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梁涛《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材料二: 孟子将爵位分为“人爵”和“天爵”,前者指权势和地位,后者指内在的善性。每个人都想变得尊贵,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比生命还尊贵的善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中,人的服从天爵,只要人们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便会获得相应的地位,赢得他人尊重,可见,在孟子那里,性善不仅是人生信念,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现实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但人们一直没放弃过对平等的追求。在儒家内部,首先对平等问题作思考的是孟子,而孟子肯定人格平等,又是建立在性善论的信仰上的。孟子将善性看作人的价值所在,而善性又是上天平等地赋予每个人的,只要培养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便从根本上保障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不仅如此,性善论还使人们获得了人生之乐。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积极行善时,总能感到一种“乐”,当很多人有这种“乐”的时候,社会就和谐了。这说明善才是人真正的性,虽然成为君子,善人还需经过后天努力,但成为君子、善人是符合人本性的,是人扩充、实现善性的结果。 (摘编自关全《浅议孟子性善论及其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的一个重要判断,所谓“性善”即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说人性的底色原本就是善的。 B. 性善论可以从“人皆有善性”的角度来理解,即人性中都有善的品质和禀赋,也有为善的能力,当然也可能存在着不善的元素。 C. 孟子所谓的“不忍人之心”,来源于“怵惕恻隐之心”,也就是内在的善性,它发自于内,而不是来自于外,因而是真正的善。 D. 孟子将内在 善性视作“天爵”,并赋子其等于人爵的地位,即在引导人们去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从而营建合理的社会秩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一个人性可为善的例子不能证明人性善,但举十个人性可为善的例子就可证明人性善。 B. 今人眼里的“天”与孟子时代的“天”虽然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 C. 作者梁涛认为,既然不能否定生活中有本心的呈现,那就应该承认人皆有善性的存在。 D. 由发自本心的善行,可以反证出善性的存在,这是对“人有善性”论的绝佳证明。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说技巧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善于从常人的误解中抽丝剥茧,层层辨析,然后导出自己的见解,这样说理既拓展了行文的容量,也增强了说服力。 B. 说理时注意对“道德之天”与“物理之天”、“人有善性”与“人性是善”等概念的区分,这使论述更趋严谨合理。 C. 以孟子所引用的《诗》为论说的抓手,巧妙地将《诗》的本意和孟子的引用意统一为“性善”的意思,颇见创意。 D. 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要论证的观点,再将论据切分成两个层面,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思路清晰,行文饱满有力。 4. 从材料一看,孟子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人有善性”的? 5. 根据材料二,概括“性善论”的社会价值。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在超越层面,孟子肯定人的善性来自天的赋予,它是一个超越的命题和一种理性的事实。 ②在经验层面,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并”为例,肯定“怵惕恻隐之心”的普遍性。 5. ①性善论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 ②性善论可从根本上保障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 ③性善论可使人们获得人生之乐,促进社会和谐。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己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己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跟各色人等都有生意上的往来,不过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给一些邮船供应葡萄酒和烈性酒。我现在已经记不起这些船主要开往什么地方,不过我想,其中有些是开往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我现在还记得,这种买卖的结果之一是有了许多空瓶子。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连我在内,我们一共三四个人。我干活儿的地方,就在货行的一个角落里。昆宁先生要是高兴,他只要站在账房间他那张凳子最低的一根横档上,就能从账桌上面的那个窗子里看到我。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他家还有别的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展开余下试题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思、特雷德尔那班人比较了——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窍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账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这位就是。”昆宁先生指着我说。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其实,老天爷知道,当时我心里非常局促不安,可是当时我不便多诉苦,所以我说很好,还希望他也好。 “感谢老天爷,”陌生人回答说,“我很好。我收到谋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信里提到,要我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说着,陌生人挥了挥手,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 “这位是米考伯先生。”昆宁先生对我介绍道。 “啊哈!”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姓。” “米考伯先生,”昆宁先生说,“认识谋得斯通先生,他能找到顾客时,就给我们介绍生意,我们付他佣金。谋得斯通先生已给他写了信,谈了你的住宿问题,现在他愿意接受你做他的房客。 “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儿,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就住在那儿。” 我朝他鞠了一躬。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因为他愿不怕麻烦前来领我,对我真是太好了。 “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 “8点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 “好吧,8点左右。”米考伯先生说,“请允许我向你告辞,昆宁先生,我不再打扰了。” 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让“我”感到“咄咄怪事”,表现了“我”内心的震惊、悲愤和无助。 B. “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表明“我”虽处境恶劣,但对能自食其力又感到欣喜与满足,“我”年纪虽小,但敢于面对残酷现实。 C. “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面对陌生的米考伯用屈尊俯就的口气、装成文雅气派的问询时,“我”的表现反映了局促纠结中怀有希望的复杂心理。 D. 作者通过叙写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用劣等商品换取钱财,雇佣童工做最低级 工作等事实,揭露并批判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插入大段米克•沃克的讲述,可表现伙伴都出身社会底层,为下文写“我”因被抛弃。做了童工而感到痛苦、羞辱做好铺垫。 B. “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离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运用了比喻、夺张手法,表现“我”遭人遗弃而去做童工的痛苦与羞辱。 C. 为塑造“我”这一艺术形象,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我”复杂的内心世界,又用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段来丰富“我”这一人物形象。 D. 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我”抒发感情,展示心理,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小说情感更加贴近读者。 8. 小说对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米考伯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贯析。 【答案】6. B 7. C 8. ①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让人心生同情。 ②村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 ③推动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渲染悲惨气氛,奠定小说情感基调。 ⑤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9. ①肖像描写。体型、头部及脸的描写,突出他长相滑稽;手杖与眼镜的描写,说明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表现他爱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 ②语言描写。说话时替“我”着想,“露出亲密的样子”,写其善良:“文雅的气派”写出其爱慕虚荣、不切实际;说话中“屈尊俯就”、喜欢卖弄,写其迂腐的味道。 ③动作描写。答应来接大卫后,告辞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显示其“文雅的气派”,一个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滑稽形象跃然于纸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威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展开余下试题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興归营,单于壮甚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B.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C.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D.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照汉朝的制度,凡是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入朝廷做郎官。 B. “迁”,官职调动常用语,“左迁”表示降职;“右迁”即“升迁”,表示升官;单用“迁”,一般也指升官,文中取此义。 C. “节”,符节,古代用来作凭证的东西,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苏武所持的“节”是皇帝亲授的,表示持有者即皇帝的代表。 D. “胡”,汉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统称,内有很多部落,其中匈奴最强,文中班固所谓的“胡”和李陵所谓的“强胡”所指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深受皇恩。年轻的时候,苏武凭借父亲的荫庇,与兄弟几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后来苏武又担任了栘中厩监。 B. 汉匈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汉朝连年攻打匈奴,并单方面派使者窥视匈奴,致使者被扣;且鞮侯单于想跟汉修好,又释放汉使。 C. 苏武被扣事出偶然。匈奴正要派使者送苏武等人返汉,恰逢匈奴国内的缑王和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累及苏武。 D. 且鞮侯单于善于纳谏。听闻汉使跟缑王、虞常等人的谋反有关,单于原要杀汉使,后接受左伊秩訾的建议,采取了劝降的策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宣皆降之。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4. 概括苏武两次自杀的具体原因,并用一个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2)单于认为苏武气节豪壮,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14. 第一次自杀原因:担心虞常事败受牵连而受辱负国。 第二次自杀原因:被卫律召唤受审,担心受辱辜负使命 人格特征:轻生重节或忠贞爱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哀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联回顾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其中颔联撷取两个“气如山”的画面,虽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雄放豪迈。 B. 后两联抒发诗人壮志未酬、时光虚掷的愤懑之情,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倾向,而尾联所用诸葛亮之典,使诗人之“愤”丰富化了。 C. “塞上长城”化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道济曾率兵伐北魏,屡建奇功,陆游先以道济自许,后又用一个“空”字来自嘲。 D.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正文部分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细读字字句句,可谓字字是愤,句句是愤,饱满而有张力。 16. 本诗巧用对比手法抒发情志,试作赏析。 【答案】15. B 16. ①理想与现实对比。本想“中原北望”收复失地,结果却饱尝“世事艰”之味,一事无成,表达了壮志未酬的不甘。 ②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对比。早年“气如山”,雄姿英发,晚年“镜中表已先斑”,力难从心,表达了功业未就的悲慨。 ③诸葛亮北伐与南宋朝廷妥协。“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慷慨北伐,而南宋朝廷苟安不抵抗,表达了对先贤的追藏和对主降者的痛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一个士人之所以“任重”,是因为“________”;之所以“道远”,是因为“_________”。 (2)《大学之道》开篇即点明儒学“三纲”,除了“在明明德”,剩余“二纲”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子>四章》中,老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对举式句子,简要说明了“智”与“明” 区别。 【答案】 ①. 仁以为己任 ②. 死而后已 ③. 在亲民 ④. 在止于至善 ⑤. 知人者智 ⑥. 自知者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长在墙根,长在院子里、门边上,长在屋顶和墙缝……荒野和家园连成一片,人再不用锨铲它们。草成了家人中的一个,人也是草丛中的一棵。雨水多的年成,村子淹没在荒草里,艾蒿盖地,芦苇没房。人出没草中,离远了便分不清草在动,还是人在动。干旱年成村子光秃秃的,堆着些没泥皮的土房子。模样古怪的人和牲畜走走停停。 有时草籽在羊身上的厚厚绒毛中发芽,春天的一场雨后,羊身上会迅速泛青发绿,藏在羊毛中的各种草籽,凭着羊毛中的水分、温度和养分,很快伸出一枝一枝的绿芽子。这时羊变得急躁,无由地奔跑、叫、打滚、往树上墙上蹭。草根扎不透羊皮,便使劲沿着毛根四处延伸,把羊弄得痒痒的。太阳晒干羊毛时,所有的草便死了。如果连下几场雨,从野外归来的羊群,便像一片移动的绿洲。 人的生死却会惊动草。满院子草木返青的时候,这个家里的人死亡或出生,都会招来更多人。那时许多草会被踩死,被油腻滚烫的洗锅水浇死,被热炉灰蒙死。草不会拔腿跑开,只能把生命退回到根部,把孕育已久的花期再推迟一季。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B. 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务。” C. 电报称:“……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D. 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草和人混入了彼此的生存空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D 19. ①句中把归来的羊群比作移动的绿洲,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身上草籽发了芽的羊群和绿洲的颜色相似,形状相似; ③羊群从野外归来是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