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18  2022-03-2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
2022届高考三轮冲刺复习:小说语言特点专练语文试题
1.侯德云《卖葱》
2.李汀《山里红心》
3.刘国芳《习惯》
4. 蒋冬梅《大湖》
5. 乔叶《给母亲洗澡》
【考点研究】
一、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或幽默,或庄重;或委婉含蓄,或直来直去;或简洁,或啰唆;或羞羞答答,或大大方方;或粗野,或文雅。
二、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饰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三、鉴赏语句“四角度”
角度一:从丰富内涵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魅力。
角度二:从个性化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角度三:从表达形式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使用的修饰手法,其中词语的使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等都要注意。
角度四: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答题规范:明确技巧(特色)+例证分析+作用效果。
【考题对接】
一、侯德云《卖葱》
卖葱
侯德云
朋友老刘在晚宴上讲一个卖葱的故事,刚起头我就笑。老刘瞪我一眼,说笑什么笑?我说,我想起《手机》里的卖葱。老刘发愣,手机里卖葱?电子商务啊。我说不是,作家刘震云有个长篇小说叫《手机》,里边有个卖葱的故事。老刘说,噢。
老刘没问《手机》里怎么卖葱。他不问我也得说,话头赶到这里了嘛,对不对?
我说,《手机》里边的主角叫严守一,哎哎,拍成电影了嘛,电影也叫《手机》,老刘你没看过?老刘摇头。我用眼睛扫别人,也都摇头。嗨,你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我接着讲卖葱。
严守一他爹老严,跟谁一起卖葱(那人我给忘了),一天说话不超过三句的人,跟那谁卖葱,卖得眉开眼笑,都会讲笑话了。老严的变化,让严守一觉得,世上最好的事,好不过卖葱。只不过年底时老严跟那谁算总账,那谁在账上做手脚,还背地里骂老严傻,让老严听见,那个气啊,从此不卖葱。老严委屈啊,说一辈子就遇到一个能说上话的,还骂我傻。
老刘笑了,说《手机》卖葱,不如我的卖葱。
我赶紧收起下巴,说,你说你说。旁边哥几个也催促,你说你说。
下边是老刘讲的卖葱。
很长时间的事,隔现在,差不多十七八年。那时候,钱还当钱,不像这阵儿,一百块的票子,你刚掏出来,嗖一声,没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工资也就千把块钱。
东山早市,有两口子,四十多岁的样子,天天来卖葱。不卖别的,只卖葱。一辆三轮车,装满满一车葱。半头晌散市,卖光的时候比较少,大多时候,要剩一些。
这两口子的长相怪有意思,男的细长,女的墩粗。男的不光身子细长,脑袋也细长;女的不光身子墩粗,脑袋也墩粗,还没脖子,像个碾盘倭瓜……
说到这里,老刘张开两手比划了一下,“碾盘倭瓜”你们知道吧?哥几个都点头,谁不知道呢?就是偏呼呼圆咚咚的那种大倭瓜嘛。看我们点头,老刘放心了,接着说,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两个人的脚也一样,对比强烈。男的细而长,三五鞋的宽度四五鞋的长度;女的宽而短,四五鞋的宽度三五鞋的长度。俩人搁在一块,看着特滑稽。


浏览完整试题他们的三轮车也滑稽。一个车轱辘,指定是手推车轱辘。另一个,指定是自行车轱辘。也不知怎么安上的。三轮车的车座,一般都是六根弹簧上面,蒙一层皮革。他们的车座不是,是三根弹簧上面,缠几道塑料布,透明的。还没车闸。车架子上绑一块胶皮,胶皮就是车闸。胶皮拖地,需要刹车时,男的用右脚,猛踩胶皮。天天踩,鞋底的前半截,踩出一道沟。
总之这两口子,从人到车,都是一副尴尬相,看着让人心酸。
我常去买他们的葱,比别处便宜嘛。时间长了,混个脸熟,有时还互相唠几句闲嗑。赶上星期天,闲着没事,我会在葱摊上站一会儿,看他们忙忙叨叨地卖葱。我觉得挺有意思。
那天我去得晚,他们的葱已经卖完。七月的半头晌,有烧烤感,两人却不急着走。女的在清点卖葱的钱。男的在一边看。两人脸上都笑眯眯的。
我也在一边看。我看那两口子,两口子不看我。
女的清点完,对男的说,今天不赖,净挣三十六块一毛五。说完咧开大嘴,无声一笑。男的也咧开嘴,也是无声一笑。
女的瞅男的,说,二十块,给咱爹买点东西。男的瞅女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十块,给咱闺女买个裙子。男的点头,说嗯。突然又说,闺女有裙子,你买件衣裳吧。
女的说,我不买,我有衣裳,要不给闺女买个书包,她的书包太旧了。男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六块,给你买两包烟一瓶酒,晚上你喝点儿。男的努起嘴唇,是飞吻的姿势,然后咧开嘴,说,你呢,你什么都不买?
女的说,还有一毛五,买根冰棍,我咂咂就行了。说完,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
我看见男的突然变成顿号,愣在那里不说话,眼圈渐渐泛红。
我不忍心再看,扭过身子,快走几步,看别的菜摊。
等我再回头,两口子已经蹬上三轮,准备出发的样子。我冲他们摆摆手。男的背对我,没看见。女的看见了,也摆摆手。女的好像对男的说了句什么,随之男的扭头看我,笑笑。
我原地不动,看他们,直到他们的背影在我眼前消失。
老刘的卖葱故事,起初,引起酒桌上一阵阵哄笑。有人笑得直拍桌子,有人笑得岔气,还有人不断插话。可越往后,笑声越少,结尾处,全场静默。
故事讲完,老刘的话还在继续。
老刘说,那天,我想了很多事,想自己的种种不如意,想到最后,想开了,我怎么就不能用别人的阳光来照亮自己呢?
话音刚落,桌上响起掌声。老刘脸色通红。(有删改)
1.有人评价侯德云的小说语言朴素又充满张力的美感,干净利落,充满生活味儿,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两个卖葱的故事,其中《手机》中严守一的父亲卖葱的故事意在揭示人性之恶,放在小说开头,能引出老刘讲的卖葱的故事。
B.老刘讲的卖葱的故事,比大作家刘震云《手机》中的卖葱故事更震撼人心,它展示的虽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却能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
C.卖葱的父亲给人十分滑稽的感觉,小说对夫妻俩的外貌和他们的三轮车做了十分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目的是充分呈现这个滑稽感。
D.小说结尾写大家的掌声和老刘的脸色通红,与开头大家的哄笑、老刘讲出故事的滑稽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揭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3.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即对比与反衬,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两方面对此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侯德云《卖葱》【答案】
1.①语言生活化,多用口语来表达。如“笑什么笑”“话头赶到这里了嘛”“今天不赖”等,就是完全的口语,生活化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②语言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生动而准确地勾勒出女人外在的“丑”的形象。再如,“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比喻贴切,很有表现力,写出了女人幸福的笑容。③语言幽默。在对卖葱夫妻的描写上,注重夸张、对比与幽默,用“碾盘倭瓜”来形容脑袋,男瘦女胖、男细女粗的对比,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但在笑过之后,引人沉思。
2.C【解析】“主要目的是充分呈现这个滑稽感”错,这样理解太表面化,这里是为了对比,以外在的丑反衬内在的美。
3.(1)人物塑造上的美丑对照:①男瘦女胖、男高女矮、男俊女丑,构成鲜明的对比。外在的不协调反衬出内在协调和夫妻相爱相敬的幸福。②妻子的外丑内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表的丑反衬内在的美,从而有力地表现出妻子的品行之美。③夫妻俩的三轮车之丑同其他三轮车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夫妻俩外在的滑稽形象,也有力地揭示出夫妻二人生活的艰辛。
(2)主题表现方面的美丑对照:①以人物的外丑和生活的艰辛来反衬内心的美和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妻子虽丑,夫妻却十分默契,彼此照顾,共同努力,生活虽艰辛,
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②以这对夫妻的生活来同老刘对比。老刘作为有着许多不如意的普通人,能够从卖葱夫妻的故事中获得照亮自己人生的阳光,展示了其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李汀《山里红心》
山里红心
李汀
一轮似圆非圆的月儿伴我们进山。九龙山,汽车在峡谷陡坡上缓行,月光朗朗,微风凉凉,心田爽爽。汽车拐进一个开阔地带,月光铺了一地,我们的笑声铺了一地。溪水潺潺,虫鸣唧唧,山野的声响此起彼伏,一声息了,一声又响,阵阵相随,阵阵相连。


展开余下试题主人把桌子摆在月光下,一桌饭菜敬月光,也敬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心间的诗意泛滥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酒已满,秋月已满,仿佛世间的喧嚣已远。
我离席去了田间。在月下,我独立田间张望,那些高山稻谷,那些远山近水,那些落叶秋风,那些晨起露珠,沾满了我的衣袖。我静静地走在田间小径上,尽量放轻自己的脚步,尽量放缓自己的呼吸。可那些沾在衣袖上的沉重,还是惊动了草丛中的秋虫。它们集体屏住呼吸,没了声息,四野萧然。它们感应到了我世俗的脚步,知道自己的世界闯进了一个不速之客。它们试探性地叫一声,我讨好地学它们应了一声。它们吓了一跳,在心里反复揣摩这遥远陌生的声响。最后,它们浪潮般地笑了。
也许,这时候我只有坐在田坎上倾听。秋风来了,把它揽在怀里;月光来了,把它盛在心里;露珠来了,把它装在衣兜里。远处的山峰沉默不语,我和山峰对峙着。山峰是有语言的,看它笑容可掬,唇色丰美,轮廓分明,是一个美女子。不过山不会跑来跑去,它站在那里就站在那里,不轻易变化姿势和容颜。山更不会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它懂得倾听。许多时候,它更像一个沉默的老人,静静地看着一点点风雨飘下,静静地看着雪花一片片把大地覆盖。
田坎上一对男女在说悄悄话。男的说:“这猕猴桃快成熟了,这娃儿的学费也就有了,有点余钱,再给你买件过年的新衣服。”女的赶快应着说:“别,别再给我买啥新衣服了,我衣服够多了。你一年累到头,给你整两斤好酒喝喝。”男的不高兴了,接着说:“咋说呢,你嫁给我就没买过一件值钱的衣服,这次整件贵点的,也在村里洋盘一下。你看王家媳妇整了一件毛毛衣服在穿,你也整件。”女的压低声音说:“啊呀,不要和人攀比,嫁给你,就是过踏实日子。要不是照顾老爷子生病,我们还不是修了楼房。有你这个心,我就知足了。”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声音逐渐低了,低到了田坎的草丛里。我在暗处听到他们的对话,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感动,这比任何一句“我爱你”的表达都要珍贵得多。
这一对幸福夫妻经营着怎么样的一地猕猴桃?月光下,我望见一树树的猕猴桃挂着累累果实,那浅浅的绒毛隐约可见。我想,也许这一对夫妻,一辈子干不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他们只会这么平平淡淡生活着。衰老还是贫穷,他们都这么平淡地生活下去。不管头发白了,还是眼花了,他们都彼此望着对方微笑的皱纹守候着。就是这么一会儿,我困顿于喧嚣的心情,变得开阔舒畅起来。
不知不觉中,有雨从山间飘来。刚才的月儿躲进云层,不见了踪影。一会儿云层变薄,月儿钻出云层,高傲地俯视着我们。细细的雨,有的像雾裹在田野、缠在树枝上,田野、树枝似披上了一袭月光袈裟;有的凝成亮晶晶的水珠,滴在树叶上,滴在田野的草丛中,滴到我的手掌和脸上,沁人的凉。这时候的月儿,挂在山峰,低低地微笑着。一边月儿,一边下雨,清新的空气里荡漾着歌声:“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哪……”歌声里,我嗅到撩人的桂花的香,这香气是从月宫飘来的,也是从雨中飘来的。只有月光,才会这么内敛低调;只有夜雨,才会这么隐秘纯净。我站在秋雨中,似那一夜秋雨染红的枫叶,似那月光镀亮的一座山峰。
回到月光坝坝的饭桌上,饭菜已经撤走,换上了山里的特色小吃。一盘猕猴桃,一盘核桃果,一盘新鲜花生。主人拉我坐下,顺手递给我一颗猕猴桃:“尝尝山里的红心猕猴桃。”我惊讶了:“红心的?”主人说:“我们这里是红心猕猴桃原产地,正宗得很。你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口子种的。”主人指了指坐在我对面的夫妻俩,男的赶忙摇着手说:“才上路啰。”一听声音,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刚才在地里说话的夫妻俩吗。女的站起来一拐一瘸地走到我身边,再递给我一颗猕猴桃说:“这是我们家的金蛋蛋,他是我的金蛋蛋,都是一颗红心呢。”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只觉得这猕猴桃咪咪甜,甜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席间,我知道了这红心猕猴桃成了全县的致富支柱产业,成了脱贫产业示范。这世上的果可谓多矣,且各有其立世之本,行走之道。这红心猕猴桃能在此地坐大称王,原因何在?主人说了一句话:“这两口子种的是良心果,红心嘛。”我在心里想,这果实之所以行走江湖而不败,关键是一群人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在种植猕猴桃。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
一缕月光打过来,覆盖着田野的声音。我不由在心里说:珍惜今夜月光,珍惜这一颗红心。但愿我转身走出大山,多年后我进山还能看见这些朋友。(有删改)
1.本文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品以“一轮似圆非圆的月儿”开篇,以“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的民歌穿插,以“珍惜今夜月光”收束,月亮作为主要线索使叙事更为集中紧凑。
B.作品准确地抓住了山间阴晴不定、雨月相映成趣的特点,以雨衬月,描绘出一幅别致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渲染出山村夜晚的静谧祥和。
C.“这世上的果可谓多矣,且各有其立世之本,行走之道。”这一句意蕴丰厚,发人深省,表面上说的是果树,实际上也在谈论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D.作品以作者深入九龙山的切身经历和真实见闻.描述了山里群众生活上的变化,凸显了山里淳朴的民风,讴歌了为幸福而奋斗的时代精神。
3.作品以“山里红心”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李汀《山里红心》【答案】
1.①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抒情性。叙事如“一桌饭菜敬月光”“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写景如“它们集体屏住呼吸”“它们浪潮般地笑了”,抒情议论如“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②人物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适当使用方言词如“整两斤好酒”“在村里洋盘一下”,使用口语如“咋说呢”“才上路啰”。③叙述语言便于写出作者感受到的山里世界的景物美和人情美,抒发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人物语言便于真实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二者相得益彰,使作品情韵悠长,更具感染力。
2.A【解析】“月亮作为主要线索使叙事更为集中紧凑”错误,“红心”是线索。
3. ①山里种植红心猕猴桃,并将之发展成致富支柱产业,“山里红心”指猕猴桃和猕猴桃 种植产业;(2分)②两口子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种植猕猴桃,种的是良心果,“山里红心” 喻示忠贞的爱情和纯美的心灵;(2分)⑧扶贫政策引领山里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山里 红心”寄寓山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2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刘国芳《习惯》
习惯
刘国芳
老人挑一担莴笋上街去卖,老人早上四点出门,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到街上了。
路上落了雨,老人身上淋湿了,天还凉,老人在风中冷得发抖。
有人上街买菜,看见老人在发抖,就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
老人说:“不要紧。”
买菜的又问:“莴笋几多钱一斤?”
老人说:“五角。”
买菜的没讨价还价,称了三棵,把钱給老人时,买菜的又说:“你这是何苦呢,五角钱一斤的莴笋,你这一担总共也卖不了几个钱,淋病了划不来。”
老人说:“劳惯了,不要紧。”
买菜的不再说了,走了。
天完全亮了,街上人也多了。一个孩子跟着大人过来买菜,孩子也看见老人在寒风中冷得发抖,孩子于是跟大人说:“我们买莴笋吧?”
大人说“你不是不喜欢吃莴笋吗?”
孩子说,“你看那老奶奶,一身都湿了,我们买了她的莴笋让她早点回家。”
大人听从了孩子,过去问着老人说:“莴笋几多钱一斤?”
老人说:“五角.
大人和孩子也没还价,拿了几棵给老人称,老人称着时,孩子问着老人说:“奶奶,你冷吗?”
老人说:“不冷。”
孩子说:“下雨就不要出来呀?”
老人说:“不要紧。”
孩子和大人走开后,孩子跟大人说:“我觉得这奶奶好可怜。”
孩子说着时,到处看,忽然,孩子发现街两边除了一些菜贩子外,卖菜的全是一些老人。孩子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孩子说:“妈妈,街两边卖菜的怎么全是老人呀?”
大人说:“现在乡下年轻人都不愿作田,只有老人作田。”
孩子说:“为什么只有老人作田?”
大人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孩子说:“所以,这上街卖菜的都是老人。”
大人点头。
卖菜的老人还在那儿,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笋,他们都看见老人淋得一身,看见老人冷得发抖,瑟瑟发抖,如同一头孤独地站在寒风中的老牛。他们就很同情老人了,他们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一担莴笋又卖不了几个钱。”
老人说:“习惯了,不出来倒不晓得做什么?”
买菜的就不作声,买了莴笋走人。
很快,老人挑来的莴笋卖完了,老人挑了空担子往回走。街边有人卖包子,老人摸摸索索掏出一块钱买了两个包子,然后边吃边往回走。
半路上又落起雨来,老人到屋檐下躲雨,躲着时,一辆汽车停在老人跟前。随后,车上走下来一个人,这人跟老人说:“娘呀,你怎么又出来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别出来卖菜,你怎么不听?”
明显,这人是老人的儿子,老人回答儿子说:“不出来卖菜,你叫我做什么?”
老人的儿子说:“淋病了怎么办?”
老人说:“哪那么容易生病。”
老人的儿子让老人上车,老人不上,老人说:“过一会就不下了,你走吧,我不习惯坐车,我喜欢走,我还是走回去。”
老人的儿子抬头看看天,雨小了,老人的儿子便摇摇头,开车走了。
儿子把车开走后不久,老人也往家里去。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后,老人到家了。一到家,老人便放下担子,然后往地里去。落了雨,地里的菜青翠碧绿,面对一地的青青翠翠,老人笑靥如花……
(本文有删改)
1.概括本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的话语大都简短甚至重复,符合老人淳朴的性格特点和吃苦耐劳的劳动者身份。
B.卖菜的老人数量多从侧面反映了种植业面临的尴尬处境,年轻人在逐渐远离土地。
C.孩子和大人的对话表现了人们对老人的同情,买菜的人们不能理解老人雨天卖菜。
D.老人雨天卖菜,不舍得花钱,她的儿子却开着车进出,此处描写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3.下列与文本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也不多.取材于卖菜买菜这样一件日常生活小事,但却小中见大。
B.多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方式,使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富。
C.小说中类似情节的反复运用,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D.如今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干活这种情形也成了习惯,引起我们对空巢老人现象的关注。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三、刘国芳《习惯》【答案】
1.①叙述语言简洁,口语化,符合人物的身份。②人物语言具有反复性,能更好地凸显人物朴实吃苦耐劳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可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两个角度鉴赏。
叙述语言,如“老人挑一担莴笋上街去卖,老人早上四点出门,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到街上了”,语言多用短句,简洁清晰地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件;“蒙蒙亮”“几多钱”这样的词语很口语化,使得整个文章的风格很平实、自然;人们劝老人下雨就不要出门时,老人答“不要紧”,有人问她莴笋的价格时,老人回答“五角”,都很简短;
人物语言,如“你看那老奶奶,一身都湿了,我们买了她的莴笋让地早点回家”,很符合儿童的思维和语言特点,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娘呀,你怎么又出来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别出来卖菜,你怎么不听?”儿子的语言带有抱怨与心疼的语气,也很符合人物身份;其他如老人的语言很简短,也符合人物年龄;
“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不要紧”,“下雨就不要出来呀?”“不要紧”,这样重复性的对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老人总是说“不要紧”,能更好地凸显人物朴实吃苦耐劳的特点。
2.D【解析】D. “此处描写有明显的讽刺意味”错,写老人的行为不是为了讽刺她的儿子,因为她的儿子不想让母亲卖菜,也想让她坐车,但是老人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拒绝了儿子的善意和孝心。
3.C【解析】C. “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错。类似情节的反复运用,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①场景描写,简单勾勒了故事发展的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神态、细节描写,刻画了老人在等待卖菜时湿冷的样子。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老人坚韧、隐忍和勤劳的特点。④语言描写,体现了买菜人对老人的同情。⑤“一个”“又一个”等词语的运用,突出了人们关注、同情老人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体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