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特级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Ⅰ卷 一、(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B. 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 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 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C.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D.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这里形容这些教训是令人痛心的,应选“沉痛”。 第二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这里形容“文物”,是“遗留”下来的,应选“留传”。 第三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这里强调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应选“责无旁贷”。 第四处,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人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这里强调对保护工作要竭尽全力,应用“全力以赴”。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 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若“未来与过去”则不合一一对应的关系更不合逻辑,排除BD;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做了什么,应该把状语“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放在前面,排除A。
图表:与平时工作相同时间负荷和压力状况 4. 根据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5. 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 A. 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 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C. 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D. 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6.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疫情期间80%以上的医护人员工作负荷是平时的1-2倍,这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极其巨大的影响。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 C.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错。原文在材料一第二句“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可见应对的是“突发事件”,而不仅仅是“困难和危险”,进入的是“应激状态”,而不仅是“适应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不是获取心理支持的方式。因为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不一定真实,有可能夸大疫情严重性。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D.“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错。原文在材料一后半部分,“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可见“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避免的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故选D。 三、(15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②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写、作 B. 后安石当国 当国:主持朝政 C. 大抵皆祖此书 祖:祖先 D. 间生伟人 间:偶尔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社稷之托 舆薪之不见 B. 自信所见 君亦无所害 C. 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 于其身,则耻师焉 D. 而蒙天下之诟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展开余下试题C.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生之心 D.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忧”指父母的丧事,“母忧”是指母亲去世,也可称为“内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官员要回乡为父母守孝。 B.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旧制一帝一号。 C. “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D. “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写成后精妙无比,让人叹服。他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王安石立志变革。他对变革充满激情,在万言书中,力主通过效法先王之政来疗救顽疾,熙宁执政多源于此。 C. 王安石能说会道,颇有见解。他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都是才能平庸之人。 D. 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有论述文的特点,也有对史实的叙述。如韩琦曾委婉地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 13. 朱熹和梁启超分别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7. C 8. B 9. B 10. B 11. D 12. (1)陛下难道能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看作是永恒不变的,而没有万一(出现祸患)的忧虑吗? (2)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 13. ①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的才能,并为他遭受世人的诟骂和误解叫屈。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祖:以……为依据,效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B.都是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 “先务”是指“首要事务”,做“为”的 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使”的主语是王安石的做法,不能跟“躁迫强戾”断到一起,应在“使”前断开;“天下之人”是“使”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按旧制一帝一号”错。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乙文……也有对史实的叙述”错。乙文是论述文,主要是用朱熹的话来褒贬王安石,文末关于韩琦的话只不过起到辅助朱熹观点的作用,是事实论据,并非要叙述历史。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其”,难道;“常”,永恒不变的;“以……为”,把……看作。 (2)题得分点有:“被遇”,承蒙恩遇;“致位”,官至;“庶几”,或许。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朱熹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句子是,“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可见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否定的句子是“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 梁启超却是高度赞美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梁启超认为三代以下只有一个王安石配称完人、伟人,认为百姓应当给他绣像或是铸像来祭祀他,可见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的才能;并且梁启超为王安石叫屈,“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为他遭受世人的诟骂和误解叫屈。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万一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