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材料二: 每逢星期四下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均开一个讨论班。这个自由、开放的学术活动形式是吴文俊院士八十年代中期创办的,所有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记者前一段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采访吴文俊那天,正好也是个星期四。下午三点,吴文俊准时走进了教室,坐在第一排。参加讨论班的人都知道他会来,对他的出现没有一点意外。他的学生、系统科学所副研究员李子明说,十多年来只要吴先生不出差在外,就肯定会参加。这次主讲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吴可研究员,他向大家介绍了难解的“杨-巴斯方程”后,讨论班成员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吴文俊一直认真地听着,谁发言他就把脸转向谁,竭力了解每个人随时迸发出来的想法。他的头发早已全白,但气色非常好。讨论班结束后,记者就从当天的问题入手与吴文俊交谈。 “其实今天的难题我听不懂。”吴文俊谦逊地说,“我到现在还糊里糊涂的,但越是不懂的你越要听,要学习,要看其他人在做什么,否则科研就做不下去了。” “您已经八十一岁了,还有做学生的兴趣吗?” “科研是永远做不完的。数学的难题有很多,简直是越来越多。坚持做科研可能是中国科学家的特点,中国科学家后劲很足,年轻时做科研,六七十岁后仍在做科研,甚至八十岁后还在做。华罗庚先生是一个榜样,我的老师陈省身先生也这样。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研究。我得向他们学习。”吴文俊回答问题非常快。 (摘编自《光明日报》《数学界的战略科学家吴文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文俊并不是一个“少年天才型”的科学家,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 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 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D. 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也赢得了“数学界的战略科学家”的美誉。 2. 下列推断,与吴文俊先生对于数学基础教育的看法不吻合的一项是( ) A. 奥数应建立在兴趣之上,属于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不必人人参加。 B. 中学生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并不能充分证明我国数学教育成功。 C. 只是用刷题、考试的方式学习奥数,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 D. 奥数学习重要 是培养数学思维,引导学习兴趣,不必追求获不获奖。 3. 材料二用来回答下列哪一个问题最为恰当( ) A. 吴文俊为何会对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影响深远的贡献。 B. 吴文俊何以会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并建立新的模式。 C. 吴文俊为何兴趣广泛,具备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D. 吴文俊何以会终身保持学术生命,不断结出硕果。 4. 请用《劝学》中的语句,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肯定的吴老的学术品质。 【答案】1. C 2. D 3. D 4. “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君子博学”);“锲而不舍”;“青出于蓝”。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错误。由原文“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可知,吴先生不认同的是他们的依靠“奇思妙想”的研究办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D.“奥数学习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思维,引导学习兴趣,不必追求获不获奖”错误。由原文“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可知,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奥数获奖吴先生也不反对,只是反对“过分追求功利”。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他的学生、系统科学所副研究员李子明说,十多年来只要吴先生不出差在外,就肯定会参加”可知,吴文俊先生始终保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认为“但越是不懂的你越要听,要学习,要看其他人在做什么,否则科研就做不下去了”“科研是永远做不完的。数学的难题有很多,简直是越来越多。坚持做科研可能是中国科学家的特点,中国科学家后劲很足,年轻时做科研,六七十岁后仍在做科研,甚至八十岁后还在做。华罗庚先生是一个榜样,我的老师陈省身先生也这样”,这正是老先生能终身保持学术生命,不断结出硕果的原因。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传主品质特点的能力。 由“他的学生、系统科学所副研究员李子明说,十多年来只要吴先生不出差在外,就肯定会参加”“科研是永远做不完的。……年轻时做科研,六七十岁后仍在做科研,甚至八十岁后还在做。华罗庚先生是一个榜样,我的老师陈省身先生也这样。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研究。我得向他们学习”可知,吴文俊先生坚持终身学习的概念,可以用《劝学》中“学不可以已”来概括。 由“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可知,吴文俊先生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并建立新的模式,可以用《劝学》中“善假于物”(“君子博学”)来概括。
展开余下试题由“我到现在还糊里糊涂的,但越是不懂的你越要听,要学习,要看其他人在做什么,否则科研就做不下去了”“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可知,吴文俊先生能保持学术生命,不断结出硕果的原因就在于执着,不放弃,“越是不懂的你越要听,要学习”“要下扎实的工夫”,可以用《劝学》中“锲而不舍”来概括。 由“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可知,吴文俊先生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可以用《劝学》中“青出于蓝”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京味儿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莱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莱站,大白莱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莱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一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干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嘁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威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翚,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夭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署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莱味儿相呼应。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用文字重建北京城,借此怀念一切与北京相关的回忆,自然引出对北京气味儿的想念。 B. 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写北京的气味,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民俗谚语,以增添京味儿。 C. 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 D. 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的四季特色。 6. 理解文中划线的两句话。 (1)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2)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7. 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 【答案】5. C 6. (1)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京味”当中的“煤烟味儿”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温柔”既指出了煤烟味悄无声息的特点,也写出了煤烟虽脏,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 (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将北京夏天快乐、恣意的味道写得悠远绵长,令人回味。 7. 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进而引出了对老北京各种熟悉的“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作者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理解有误,味儿就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这些“味儿”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味儿”散发在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就是文化。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如有表达技巧的运用,必须加以鉴赏。同时要注意句中重要词语的解析。本题中,第一句中“温柔”一词,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京味”当中的“煤烟味儿”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写出了煤烟虽脏,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第二句中,重点考查“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由“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们对北京夏天的喜爱,令人回味。
展开余下试题【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考生应先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中,开头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进而引出了“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对老北京各种熟悉的“味儿”进行了描写,进而引发了作者对老北京“春夏秋冬”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8.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庶几以此补之 9. 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其它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 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 六艺:一指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一指指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D.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1.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 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 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 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3. 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8. D 9. D 10. B 11. D 12. (1)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13. 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B.“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C.“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 “殆”,根据语境及实际生活经验推断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排除C。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每月三十叫‘晦’”错误,应为“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2)“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旬朔”,意思是“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较长的时日”。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可以论证。 根据秦观《劝学》对自己少年读书的说法,“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见,“秦观读书的故事”的特点就是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是“学习不可以停止”,所以“秦观读书的故事”就可以作为反面论据对论点进行反面论证。需要注意题干中的任务要求“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所以首先要明确可不可以,然后再明确自己的理由。 参考译文: (甲)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