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雨果也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明确指出:“古代的纯粹史诗性的诗歌艺……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加以考察,而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都从艺术中抛弃掉。”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 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庄子的美丑相对论涉及两种美丑转化方式。第一,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变化引起美丑转化。《德充符》中讲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与子产一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申徒嘉因断足遭到子产嘲笑、蔑视。申徒嘉对断足之事从不辩解,忘记自己身有残疾,积极地学习。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而子产以外在形象衡量别人,他虽形全但心灵是丑的。第二,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美丑的转化。《齐物论》载:“毛嫱、西施,人之所是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文学实践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为美丑的转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爱斯梅拉达,但他仍然深爱着她,保护着她,不计回报。卡西莫多身上寄托着雨果的最大愿望: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 庄子和雨果都热烈歌颂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了社会底层的形残貌丑者。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外表美者还是外表丑者,都能成为美的范本。 (摘编自袁昌丽《庄子与雨果审丑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渔父》中,孔子与渔父探讨了“真”这一话题,渔父认为“真”根植于内心,没有真性的人不能显现超凡脱俗的神态。 B. 庄子认为,有“德”者有着平静的内心,心志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C. 《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赢”者是一位画师,他不受世俗之礼的拘束,保持自然秉性,率性而为,庄子对他持肯定态度。 D. 庄子和雨果并非同时代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他们两人都非常关注社会底层。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徒嘉断足,其外形是丑的。如果他对断足之事耿耿于怀,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就只能一直做一个外在、内在皆丑的人。 B. 庄子提倡真性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推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等等。 C. 雨果指出古代纯粹史诗性诗歌艺术在考察自然方面存在不足,强调丑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D. 庄子塑造“圣人”“神人”“至人”,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 追求;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意在表达他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 3. 下列出自《庄子》的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 A. 养猴人就喂食之事与群猴商量。养猴人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群猴听了不高兴。养猴人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群猴欣然同意。 B. 正考父谦虚谨慎,常人难及。被任命为士,他曲背行走;被任命为大夫,他弯腰行走;被任命为卿,他就俯着身子,沿着墙根行走。 C. 有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送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宰牛羊喂它。海鸟目眩心悲,不敢饮食,三天就死了。 D. 子舆腰弯背驼,肩膀高过头,但他并不苦恼,他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把他的尻骨变成车轮,把他的精神变为马,他就驾乘着驰骋天下。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5. 庄子和雨果的审美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1~5题答案】 【答案】1. B2. A3. D 4. ①对比论证。将庄子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比,突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语句,体现了论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③举例论证。以“解衣般礴赢”者、叔山无趾等为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5. 相同点:①都关注生活中的丑,认为不应忽视丑,而应通过作品表现丑;②都认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同点:庄子认为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雨果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主张通过美丑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大意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曲解文意。由原文“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可知,原文是说“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不能据此认为有“德”者都会去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如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推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等等”曲解文意。材料一中“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是说庄子的这一思想体现出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这一思想“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材料一中“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并不等于“推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 C.“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错误。由原文“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可知,指出雨果改变了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这不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D.“意在表达他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与文意不符。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确实体现了庄子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但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主要不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同情,而是为了展现、肯定他们的内在美,体现他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的美学(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