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8  2022-04-14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语文
河南省温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科技创新要重视打造非对称优势,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
“非对称”既指不同国家之间实力的非对称,亦指战略选择的非对称。打造非对称优势要瞄准形成更多的先发优势,实现制衡或者赶超的目标。打造非对称优势是根据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和与竞争对手优劣势的比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实现制衡或者赶超的目标。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跃升期和机遇窗口期,把握这一重大变革机遇,打造非对称优势,有利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充分利用自身结构性优势和资源禀赋,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是迈进世界科技强国行列的重要选择。历史经验表明,打造非对称优势是一些国家成为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因素。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能够相继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突破传统技术路线形成的固有格局,在新的技术体系和市场格局中释放出巨大的变革力量,打造形成非对称优势。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意味着“赛场”“跑道”和“赛制”的转换,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即使是先发国家,都有可能被后发国家赶超。而在重大历史变革来临时,后发国家和地区若能充分把握变革趋势,参与甚至引领、主导变革,建立起新的创新发展范式,就有可能实现从后发到领先、从弱小到强大的转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打造非对称优势的基础和战略支撑。这里的“优势”既包括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独特优势,以及在创新体系、结构等方面的优势,也包括识别和转换“新赛场”“新赛道”及应用场景的速度优势和能力优势,形成一种体系化制衡和杀手锏制胜的优化组合,进一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从过去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形成更多的先发优势,更需要以“体系——能力”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原创导向,在重要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加快推进从跟踪型研究向更多开创型、引领型研究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强大,一些固守“修昔底德陷阱”传统思维的国家不遗余力地在政治、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面对咄咄逼人的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针对一些我国在现阶段跟不上、跟不起的领域,以较小的投入,在技术轨道、组织机制、竞争规则等方面形成战略制衡和制胜能力。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不仅对我国科技发展形成桎梏,更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非对称优势,在关键领域找准方向,打破路径依赖。一是围绕党中央确定的重点工作,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双碳”目标下引领绿色发展和低碳革命等,强化战略与政策部署的整体性和实施的联动性,系统布局“补短板”和“扬长板”重点方向,将补齐短板、跟踪发展、超前布局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打破国际封锁和路径依赖。二是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瞄准打造更多的先发优势,选择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必争领域,确定优先发展方向,加快构建技术优势。同时,努力开辟一批新领域、新方向,在科技计划中予以专门的支持,尽快形成一批“杀手锏”技术。三是注重塑造更多有利于发挥先发优势的创新制度。推进关键领域改革,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夯实有利于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制度基础,以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全面释放创新活力,为打造非对称优势创造基础条件,以新体制、新组织、新机制的蓬勃发育,建构起非对称性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发掘和培育独特的非对称战略优势。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丁明磊《打造非对称优势,掌握科技竞争主动权》,《科技日报》2021年8月2日)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非对称”指不同国家之间实力和战略选择 非对称;我国科技创新要重视打造非对称优势。
B.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法等国相继崛起的原因是突破传统技术路线形成的固有格局,打造形成非对称优势。
C. 我国科技发展模式有变化,过去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以“体系——能力”为中心。
D. 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核心技术非对称优势,打破科技发展桎梏,就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迈进世界科技强国行列,既要把握当下科技发展的重要跃升期和机遇窗口期,又要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B. 打造非对称优势中的“优势”指科技、经济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创新体系、结构优势和转换“新赛场”“新赛道”及应用场景的速度和能力优势。
C. 一些国家固守“修昔底德陷阱”传统思维,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进行战略遏制,不仅已阻碍中国发展,也必将累及自身。
D. 打造非对称优势,要围绕党中央确定的工作重点,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塑造更多有利于发挥优势的创新制度。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努力在关键领域找准方向,打破路径依赖。
B. 形成体系化制衡和杀手锏制胜的优化组合。
C. 打造非对称优势,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D. 发掘和培育非对称优势,积极参与科技竞争。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原因是……”以偏概全,原文“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能够相继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打造形成非对称优势”说明,“突破传统技术路线形成的固有格局,打造形成非对称优势”只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能够相继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非全部原因。
C.“现在以‘体系——能力’为中心”错误,变未然为已然,从原文“我国从过去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形成更多的先发优势,更需要以‘体系——能力’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可以看出,“现在以‘体系——能力’为中心”未必已经实现。
D.“……就能够……”表述绝对,误将必要条件视为充分条件,文中说的是“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社会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不仅已阻碍中国发展,也必将累及自身”无中生有,无文本依据,文中先是说“一些固守‘修昔底德陷阱’传统思维的国家不遗余力地在政治、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接着指出应对措施,并没有说这种遏制已经达到什么效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B.着眼于如何打造非对称优势。
C.着眼于打造非对称优势的意义,均可视为本文的重要观点,但也只能涵盖文章部分内容,因而是不全面的。
D.既包含了打造非对称优势的意义,也说明了打造非对称优势的路径,因而是最全面的概括。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权利被尊重是现代建设性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展开余下试题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力量。《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而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 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 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 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5.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
A. 鲁迅1918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 1959年柳青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 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 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6. 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4. D 5. B
6. 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海涅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观点。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广大民众的觉醒”“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错。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的典范;他们的思想转变,只是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不是民众觉醒的直接事例。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
A.《狂人日记》写的是旧礼教的吃人本质,是“五四”时期的作品,并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也不是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故不是红色经典。
B.材料一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创业史》是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
C.《潘先生在难中》主要写的是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年代的遭遇,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也不是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故不是红色经典。
D.《潜伏》主要写解放战争中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斗争故事,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故不是红色经典。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画线句是“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这句话引用了海涅的名言,这是引用论证;海涅是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引用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同时,“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这句话,把思想比作闪电,行动比作雷鸣,是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思想”和“行动”都是抽象的东西,而“闪电”和“雷鸣”都是具体可感的东西,此句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这句话强调了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引出后文观点,即“思想的觉醒”“新人的觉醒”“普罗大众的觉醒”。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狼图腾(节选)
姜戎
额仑狼群消失以后的第二年早春,兵团下令减少草原狗的数量,以节约宝贵的牛羊肉食,用来供应没有油水的农业团。首先遭此厄运的是狗崽们,草原上新生的一茬小狗崽几乎都被抛到腾格里,额仑草原到处都能听到母狗们凄厉的哭嚎声,还能看到母狗刨出被主人悄悄埋掉的狗崽,并叼着死狗崽发疯转圈。草原女人们嚎啕大哭,男人们则默默流泪。草原大狗和猎狗也一天天消瘦下去。
半年后,二郎远离蒙古包,在草丛中沉思发呆的时候,被一辆兵团战士的卡车上的人开枪打死,拉走。陈阵、杨克、张继原和高建中狂怒地冲到团部和两个连部,但是一直未能找到凶手。所有新来的汉人在吃狗肉上结成统一战线,把凶手藏得像被异族追捕的英雄一样。


展开余下试题四年后一个白毛风肆虐的凌晨,一位老人和一位壮年人骑着马驾着一辆牛车向边防公路跑去,牛车上载着毕利格老人的遗体。大队的三个天葬场已有两处弃之不用,一些牧民死后已改为汉式的土葬。只有毕利格老人坚持要到可能还有狼的地方去。他的遗嘱是让他的两个远房兄弟,把他送到边防公路以北的无人区。
据老人的弟弟说,那夜,边防公路的北面,老狼和狼崽的嗥声一夜没停,一直嗥到天亮。
陈阵、杨克和张继原都认为,毕利格阿爸是痛苦的、也是幸运的老人。因为他是额仑草原最后一个由草原天葬而魂归腾格里的蒙古族老人。此后,草原狼群再也没有回到过额仑草原。
1975年,内蒙生产建设兵团被正式解散。但水草丰美的马驹子河流域,却早已被垦成了大片沙地。房子、机器、汽车、拖拉机,以及大部分职工和他们的观念、生活方式还都留在草原。额仑草原在一年一年地退化。如果听到哪个蒙古包被狼咬死一只羊,一定会被人们议论好几天,而听到马蹄陷入鼠洞,人马被摔伤的事情却渐渐多了起来。
……
在北京知青赴额仑草原插队30周年的夏季,陈阵和杨克驾着一辆蓝色“切诺基”离开了京城,驶向额仑草原。
陈阵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以后,一直在一所大学的研究所从事国情和体制改革的研究。杨克取得法学学士学位以后,又拿下硕士学位和律师资格,此时他已经是北京一家声誉良好的律师事务所的创办人。这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友一直惦念草原,但又畏惧重返草原。然而30周年这个“人生经历”的“而立”之年,使他俩立定决心重返额仑草原。他俩将去看望他们的草原亲友,看望他们不敢再看的“乌珠穆沁大草原”,看望黑石山下那个小狼的故洞。有时候他们脑海里甚至幻化出这样的一幅图景:风声呼啸、白毛狂飞,小狼像一条金色的飞龙,腾云驾雾,载雪乘风,快乐飞翔,飞向腾格里、飞向天狼星、飞向自由的太空宇宙、飞向千万年来所有战死的蒙古草原狼的灵魂集聚之地。陈阵还想再到草原感受并验证一下自己学术书稿中的论点。
吉普一进入内蒙地界,天空依然湛蓝。然而,只有在草原长期生活过的人才知道,腾格里已经不是原来的腾格里了。天空干燥得没有一丝云,草原的腾格里几乎变成了沙地的腾格里。干热的天空之下,望不见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干沙半盖的公路上,一辆辆拉着牛羊的铁笼卡车,卷着黄尘扑面而来,驶向关内。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一个蒙古包、一群马、一群牛。偶尔见到一群羊,则乱毛脏黑、又瘦又小,连从前额仑草原的处理羊都不如……两人几乎打消了继续前行的愿望。他俩都舍不得自己心中湿润碧绿的草原美景底片被干尘洗掉,被“砂纸”磨损。
杨克在路边停下车,拍了拍身上的干尘对陈阵说:前十来年实在太忙了,没时间回草原看看。这两年,我下面的人都可以独当一面了,这才腾出空儿。可说真的,我心里还是怕见草原。今年春天张继原回了一趟额仑,他跟我讲了不少草原沙化的事儿。我作了那么长时间的精神准备,没想到草原沙化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陈阵拍了拍方向盘说:让我来开吧……阿爸才走了20多年,咱们就亲眼看到他所预言的恶果了,咱俩还真得回额仑草原去祭拜他。而且,再不回去看看,小狼的那个洞可能真要被沙子填死了。老洞是称霸草原千万年的草原狼留在世上的唯一遗迹了。
杨克说:百年老洞都是最结实的洞,几百年都塌不了,才过了20多年就会坍塌?老洞那么深,没一百年风沙也填不满它吧?
陈阵说:我也想念乌力吉,真想再见到他,再向他好好请教请教狼学和草原学。只可惜,他对草原伤透了心,退休以后就离开了草原进了城,住到女儿家里养病去了。中国没有竞争选拔人才的科学民主机制,耿直的优秀人才总被压在下面,这位中国少有的狼专家和草原专家就这么被彻底埋没了。我看,体制黄沙比草原黄沙更可怕,它才是草原沙尘暴的真正源头之一。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母狗“凄厉的哭嚎声”“叼着死狗崽发疯转圈”、女人们的“号啕大哭”和男人的“默默流泪”等情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狼群消失后草原狗的惨状。
B. 毕利格老人天葬于边防公路北面荒草连天的无人区,彻夜未停嚎叫的狼群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过额仑草原,人与狼的命运相互映衬,满蕴苍凉与凄怆。
C. 小说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以轻松的笔调从视觉、听觉、触觉上描写了小狼飞向灵魂集聚之地的欢快之景,虽为虚幻,读来却令人如临其境。
D. 作者借陈阵之口,交代擅长狼学和草原学的乌力吉遭受排挤的事实,将体制黄沙与草原黄沙作巧妙映衬,表达了对草原黄沙源头的深入探寻和深刻反思。
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 小说多次写到小狼的故洞,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运用比喻与对比的手法,草原像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把眼下沙地的腾格里与过去的草原的腾格里作对比,形象深刻地展现出草原沙漠化的现状。②借助眼前荒凉破败之景,烘托出陈阵和杨克内心的失落与感伤。
9. (1)暗含了陈阵他们对小狼的怀念和对称霸草原千年狼群消失的感伤。(2)在结构上前后形成呼应。(3)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含蓄表达了对狼群消失和草原破坏的隐忧和反思。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触觉”错误,“风声呼啸、白毛狂飞”是听觉,“小狼像一条金色的飞龙,腾云驾雾,载雪乘风,快乐飞翔,飞向腾格里、飞向天狼星、飞向自由的太空宇宙、飞向千万年来所有战死的蒙古草原狼的灵魂集聚之地”是视觉,小说并未从触觉的感官来写小狼,而且描写的笔调并不轻松,而是沉重,蕴含反思。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分析时可从手法、语言、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明确技巧,然后分析效果。“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 粗砂纸”使用比喻,把眼下腾格里比作“粗砂纸”;“望不见茂密的草原”意味着原来的腾格里应是布满茂密的青草,而现在的腾格里几乎变成“沙地”“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当下草原沙漠化的情形,景象荒凉而破败。
结合上下语境可知,陈阵本想再到草原感受验证自己的观点,却是见到这样的情景,“两人几乎打消了继续前行的愿望。他俩都舍不得自己心中湿润碧绿的草原美景底片被干尘洗掉,被‘砂纸’磨损”,眼前这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二人内心的失落和感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考生可以从情节、形象和主题的角度分析作用。
首先到文中找到有关小狼故洞的内容,如“他俩将去看望他们的草原亲友,看望他们不敢再看的‘乌珠穆沁大草原’,看望黑石山下那个小狼的故洞”“而且,再不回去看看,小狼的那个洞可能真要被沙子填死了。老洞是称霸草原千万年的草原狼留在世上的唯一遗迹了”“杨克说:百年老洞都是最结实的洞,几百年都塌不了,才过了20多年就会坍塌?老洞那么深,没一百年风沙也填不满它吧”,由这些内容可知,两人专门前去看望小狼的故洞,可以看出二人对小狼的怀念;“洞”变成“故洞”,洞内没有了狼,流露出对狼群消失的感伤。
然后分析这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焦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