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4  2022-04-14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4]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
万州二中高2020级高二下期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京剧音乐与京剧剧本文学、表演、舞台美术、服装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京剧艺术形式。京剧音乐是京剧艺术的根本基础。京剧音乐的唱腔、念白、曲牌、打击乐等四大部分,贯穿于京剧艺术的全部过程之中。
当我们论及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程时,往往首先谈到的是声腔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会如数家珍地从昆、弋两腔的相互竞争,叙述到高朗亭“三庆”等徽班进京、汉调入京、皮簧腔结合等等。在区分京剧流派时,似乎也主要以其唱腔的风格特征为标准。也就是说,唱腔不仅在京剧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在整个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占有极其特殊、重要的位置。事实上,京剧艺术发展至今天,的确已经形成了以“唱”为中心的艺术风貌。无论是传统剧目或是现代剧目,其主要表演形式还是通过角色的扮演者,唱出剧中人物的丰富思想感情,唱出剧情的来龙去脉,唱出一个故事。
在我国戏曲剧种音乐的形成发展史中,京剧音乐的形成发展史极具特殊性。我们知道,在我国300多个剧种里,绝大多数剧种都是从当地民歌、说唱或歌舞音乐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京剧则是在对民间多种艺术进行了长期吸收,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了长期继承和发扬,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的徽、汉、昆等剧种的基础上的直接继承,是北京地区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晶。京剧除了没有中国整个戏曲艺术发展史那样渐变的过程外,也没有经历过像某一个剧种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缓慢发展历程,而是在许多本来就已经成熟的剧种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也有一个丰富、提高、融化、融合的过程,也有孕育、确立、成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是在逐渐发展中才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毕竟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如京剧声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皮、簧两腔,它们在京剧艺术形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合流,就已经形成了后来京剧艺术中完善的“唱腔”。还有“四平调”“昆腔”“吹腔”等腔调,都不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所以,如果要谈及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史,应该主要以京剧的各种声腔为线索,同时,这样也就能够解释清楚京剧以“唱”为中心的历史原因。
虽然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并不算长,然而,关于其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京剧的历史应从清乾隆年间的第一个徽班进京时算起。第二种看法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不言而喻,是由于这个时代出现了老“三鼎甲”之首的“大老板”程长庚。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京剧的形成应始于清同治年间,其理由是这个时代的京剧名家谭鑫培,规范统一了京剧的音韵,并确立了京剧艺术的表演规范形式。目前的这几种说法的确也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其实,这也正是京剧艺术所经历过的发展历程。但是,那种片面地强调谁为京剧的第一代演员,谁又应是京剧代表人物的认识观念,就京剧历史发展的特殊过程来看,似乎行之不通。同样,这与把另外其他阶段哪些人物尊为整个京剧艺术的代表都行不通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北京不仅是赓衍了几百年的京华之地,更是一个北方诸省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自清初以来,各地的剧种、戏班相继不断流入北京,形成了北京地区戏曲活动繁荣的局面,也有所谓“京腔”之称。但是,这不是京剧的命名,京剧的命名来自上海。虽然,在许多有关京剧形成史的著作中,有的也对京剧艺术的形成作了几个阶段的分段论述,但是,大多未见进一步阐述,特别是没有明确提出对京剧艺术的时代划分问题。如果我们把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也许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认识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历史。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文君《论京剧艺术的发展》)
材料二
王评章先生认为,“在当代文化一体化、同化的形势下,戏曲除了创新以追随时代,还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评章先生提出的“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无疑为“文化全球化”时代下京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回顾近三十年来,京剧乃至戏曲的改革,触及最多和改变最大的大致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剧本文本文学性的提升,二是对于剧本思想性、哲理性的开掘,三是对于综合舞台表现形式多元化的探索(包括灯光、服装、道具、音效),从而把展示、表达编导者的“主体意识”和“当代意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笔者并不反对京剧乃至戏曲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不反对当今戏曲作品在适当程度上提高文本的文学性以及对主题深化和哲理追求的探索。但在新编创时,如果对剧本文学性、思想性以及哲理性过度开掘,就会使京剧在实际的舞台呈现及观赏性上受到伤害,从而对京剧表演艺术可以反复观赏且常演常新的品鉴与赏玩属性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不仅会使京剧的属性与品格发生质的改变,更会使京剧的审美特征与京剧观众的欣赏习惯发生偏离和脱节。正如季国平先生所说,“用话剧等形式简单甚至是粗暴地改造戏曲,盲目‘创新’,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丢失了戏曲的本体;盲目追求‘精品’,从编导、音舞甚至表演,请来各路‘神仙’,因不熟悉剧种,消解了戏曲及其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如此‘创新’的结果,注定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识’。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京剧艺术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在创新的同时,更应坚守京剧在艺术、历史、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价值。
(摘编自刘新阳《“文化全球化”时代下京剧艺术核心价值的坚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剧音乐与相关文学、表演、美术等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京剧艺术形式,没有京剧音乐的发展,也就没有京剧艺术的发展。
B. 京剧声腔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在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特殊的地位,在论及相关问题时往往最先被谈及。
C. 关于京剧确切形成年代的说法目前有三种,虽有一定道理,但无事实依据,这种主要以京剧代表人物来认识京剧历史发展的观念并不科学。
D. 在编创京剧新剧目的过程中,一旦过度开掘剧本文学性、思想性以及哲理性,将会使京剧的属性与品格发生质的改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多年来,京剧各行当出现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谭(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岩)派等,区分不同流派的标准就是唱腔的风格特征。
B. 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京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其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并不典型,具体表现为形成后较迅速地成熟起来。
C. 在许多有关京剧形成史的著作中,关于京剧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众说纷纭,因为相关资料保存不足等历史原因,这一问题已经无法阐述清楚。
D. 假如本为民族古典艺术的京剧发生嬗变,走上了与西方戏剧“趋同”的发展道路,京剧及其剧种最终将面临自身价值的迷失及自身艺术特色的消弭。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王评章提出的戏曲“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一辈京剧剧作家熟悉京剧舞台、了解京剧程式化表演,创作出了《红楼二尤》等传世之作
B. 广泛吸收话剧、音乐剧等现代表演形式的优势,结合当代社会的文化需要,改革与创新京剧。
C. 部分京剧作者以西方戏剧的框架模式为参照,使很多京剧新剧目成为“话剧加唱”的新模式。
D. 邀请编导、音舞、表演各个领域的专家,并结合当代青年观众的欣赏习惯,编创京剧新剧目。
4. 材料一中第四段使用了何种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
5. 材料二中称“京剧艺术”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并分析这一说法的理由。
【答案】1. C2. D3. A
4. ①第四段是采用驳论的方式。②先就“京剧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提出三种不同的说法;然后对这几种按代表人物进行判断的说法进行驳斥;最后提出“把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的解决办法。
5. ①京剧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直接继承。皮、簧两腔在京剧艺术形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合流,形成了后来京剧艺术中完善的“唱腔”。②京剧是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晶。京剧是徽、汉、昆等剧种的结合,这些剧种本就长期吸收了民间多种艺术,长期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无事实依据”错误,文中说“其实,这也正是京剧艺术所经历过的发展历程”,所以是有事实依据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区分不同流派的标准就是唱腔的风格特征”错误,“就是”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为“在区分京剧流派时,似乎也主要以其唱腔的风格特征为标准”。
B.“因而”错误,这一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在我国300多个剧种里,绝大多数剧种都是从当地民歌、说唱或歌舞音乐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京剧则是……”,并无因果关系。
C.“因为相关资料保存不足等历史原因”错误,这一说法于文无据,材料一第四段只是说“关于其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却是众说纷纭”;“这一问题已经无法阐述清楚”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大多未见进一步阐述,特别是没有明确提出对京剧艺术的时代划分问题”,不能说就“无法阐述清楚”。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老一辈京剧剧作家……创作出了《红楼二尤》……”就是戏曲“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的表现,所以能支持其观点。
B.“吸收话剧、音乐剧等现代表演形式的优势,结合当代社会的文化需要,改革与创新京剧”不是“坚守”和“自我保全”,无法支持。


展开余下试题C.“以西方戏剧的框架模式为参照……”不是“坚守”和“自我保全”,无法支持。
D.“邀请编导、音舞、表演各个领域的专家,并结合当代青年观众的欣赏习惯,编创……”不是“坚守”和“自我保全”,无法支持。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证方式的能力。
第四段先说关于京剧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众说纷纭”,接着列举三种看法,一是“京剧的历史应从清乾隆年间的第一个徽班进京时算起”,二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三是“认为京剧的形成应始于清同治年间”;然后作者对此表明自己态度“那种片面地强调谁为京剧的第一代演员,谁又应是京剧代表人物的认识观念,就京剧历史发展的特殊过程来看,似乎行之不通。同样,这与把另外其他阶段哪些人物尊为整个京剧艺术的代表都行不通是一个道理”,否定了前面的三种说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法“如果我们把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也许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认识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历史”。
由此可知,采用的是驳论的论证方式,即先列出驳斥的对象,即靶子,然后针对靶子进行驳斥,最后树起自己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材料一中找到能“京剧艺术”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的依据。
设题区域在材料一第三段。
由“京剧……而是在许多本来就已经成熟的剧种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如京剧声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皮、簧两腔,它们在京剧艺术形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合流,就已经形成了后来京剧艺术中完善的‘唱腔’”可知,京剧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
由“京剧则是在对民间多种艺术进行了长期吸收,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了长期继承和发扬,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的徽、汉、昆等剧种的基础上的直接继承,是北京地区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晶”可知,京剧是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护送
旗子
老唐蹲在院中大红石上,借着惨白的月光,抓出一把干烟叶子,揉碎了,卷成旱烟筒,用嘴刚吧嗒几下,立刻满院子烟雾缭绕起来。
这是氾城六月底的天,闷热无风,知了也扯着嗓子,直剌剌叫不停。老唐是氾城老地下交通员,昨夜他接到一条死命令:护送译电员张弓去豫南根据地。
可不知怎么,消息被灰布褂(侦缉处)嗅到了,全城戒严,满大街乱叫乱咬,一时间,氾城,这个伏牛山麓的小城,风声鹤唳,像盖着盖子的大蒸笼,憋闷委屈。
翌日天刚放亮,老唐就挑两捆旱烟叶子,去了北城门口,他想去探探风声。他希望能找到出城漏洞,再完美的围剿都会有漏洞,老唐坚信这一点,无数次护送任务,他都是踩着点过去的,这一次他希望也不例外。
需要临时路条,侦缉处盖红戳,军警处备案,核对氾城户籍,还要对脸识别……
老唐眉头拧成了疙瘩,心里反复揣摩各种出城方案。
对,用唐诚的路条!唐诚是他的独苗,你瞧瞧,唐诚那身形个头,稍微捯饬一下,和张弓还真有三分相像,也许就能蒙混过关。
可夕阳落山时,老唐又反悔了,他反复衡量还是觉得不妥,他不能把张弓置于危险之中,护送决不能有半点儿闪失,这是党交给他的任务,即使搭上自己的老命也要护他周全。
想到这儿,老唐猛地从大红石上站起来。时间已经等不及了,他晓得,由地痞流氓无赖组成的民团为了十块大洋,已经像疯狗一样到处乱嗅,暴露那是迟早的事。
他铆足劲儿猛吸两口旱烟筒,又把烟屁股砸在地面上,用右脚尖狠命踩拧着,似乎要狠下心来,做一个能捅破天的决定。老唐仰起头,透过茂盛的皂角树叶缝,看那灰蒙蒙的天,没有一颗星星,只有泻下的灰白月光和无边的烦闷。
说来也奇怪,那一夜夜半,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呼雷闪电,青涩皂角刮落满地,黄土沙尘席卷整个氾城,却没有下一滴雨。
第二天早晨风停雷息,一切又恢复如常。张弓拿了唐诚的路条,二人从西拐街步行,去了北城门。他们上穿粗布纽扣小褂,下着阔腿扎脚裤,头戴一顶露顶破麦帽,一前一后宛然一对出城讨生活的父子。
老唐心想,我就不信这帮狗腿子就没有打盹的时候。
正想着突然听见噼啪一阵乱枪响,从城门口传过来。张弓大吃一惊,神经立刻要崩断了似的,怎么了?暴露了吗?只听见有人喊:有人闯卡了,快追啊,是共匪,抓住奖十块大洋啊。这一嗓子不当紧,像搅屎棍一样,一下子把城门楼搅乱了。
老唐急促促说,快,快趁乱出城。张弓像受惊的小牛犊,被老唐牵着缰绳向城外跑。果不其然,城门大开,白狗子一个个像疯狗一样,没命似的向城外追去。
那个闯卡人还是被抓了,白狗子推搡着押他回城。
当他们和老唐错肩的时候,老唐下意识压了压麦帽沿儿,似乎生怕被认出来似的。张弓觑了一眼那闯卡人,个头身形和自己无二,大腿上似乎中了枪,血顺着裤管向下滴,头上也许被枪托砸了,满脸都是血,面目已经分不清了。
张弓突然觉得很愧疚,可自己又无能为力,要不是这个年轻人闯卡,我怎么能趁乱出城?这年轻人是谁?是我们的人吗?还是普通老百姓呢?
他紧走几步追上老唐问,这个年轻人是咱们的人吗?老唐犹豫一下,好半天才说,不,不是,可能是抓错人了,别管闲事,趁乱赶紧出城。
出城顺大路走不远,他们便钻进了烟海桑田。借着宽大翠绿的烟叶作掩护,他们顺利抵达汝河北岸,那里早有小船接应,这是老唐事先安排好的。坐小船横渡北汝河,便是连绵起伏的伏牛山,进了山人就安全了。
一进龟山寨里,老唐便一屁股坐在大红石上,大口吸着他自己卷的旱烟筒子。张弓不知怎地,又想起那个闯卡的年轻人,愧疚绞住他的心,生疼。
老唐,那个年轻人到底是不是咱们的人?
老唐听了,突然浑身颤栗,他用右手使劲儿摁着双眼,似乎怕那不争气的眼泪迸出来,可眼泪还是弄湿了他的双手。
我的儿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诚在文中着墨不多,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既掩护了张弓安全出城,又衬托了主人公老唐革命者的形象。
B. 出城需要临时路条,侦缉处盖红戳,军警处备案,核对氾城户籍,还要对脸识别,可见敌人戒备森严。
C. 出城时,张弓像受惊的小牛犊,被老唐牵着向城外跑,表明了张弓缺乏斗争经验,党组织希望老唐帮助张弓更快地成长。
D. 闯卡人与他们错肩的时候,老唐下意识压了压麦帽沿儿,这一细节写出了他看到闯卡人被抓时内心的不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穿插了一段出城前晚狂风大作的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出城前紧张的氛围,表现了老唐内心的激烈斗争。
B. 作者描写了老唐和张弓出城时的动作和外貌,虽寥寥数语,却很有表现力,“父子俩”的形象跃然纸上。
C. 张弓趁着混乱成功出城后,两次向老唐询问闯卡人的身份,既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也为下文点明闯卡人的身份作铺垫。
D. 小说语言朴实中不乏生动,多处运用口语,给小说增添了生活气息;善用比喻,使小说更生动形象。
8. 文中三次出现老唐吸旱烟的描写,请概括其当时的心理状态。
9. 小说结尾老唐擦拭眼泪后,说出了“我的儿啊……”,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7. B
8. 第一次:出城方案未定 紧张而烦闷;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次:下定决心后的坚定而决绝;
第三次:既有任务完成后的如释重负,又有对儿子被抓的愧疚与痛心。
9.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回答了前文张弓的提问,照应了前文多处伏笔,使小说情节完整。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既表现了老唐作为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忠诚无私又写出了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立体感。
③从主题上看,小说结尾歌颂了革命者忠诚党的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党组织希望老唐帮助张弓更快地成长”说法错误。文中未体现党组织希望老唐帮助张弓更快地成长,从原文“老唐是氾城老地下交通员,昨夜他接到一条死命令:护送译电员张弓去豫南根据地”来看,党组织对老唐的期望是护送张弓去豫南根据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描写了老唐和张弓出城时的动作和外貌”说法错误。此处没有使用动作描写,文中“张弓拿了唐诚的路条,二人从西拐街步行,去了北城门”只是记叙,不是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小说中对老唐吸旱烟的描写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小说的开头,“借着惨白的月光,抓出一把干烟叶子,揉碎了,卷成旱烟筒,用嘴刚吧嗒几下,立刻满院子烟雾缭绕起来”,根据后文的内容可知,党组织要求老唐护送译电员张弓去豫南根据地,而这一消息已经走漏,全城戒严,这次吸旱烟表现了老唐因出城方案未定的紧张和烦闷的心理。
第二次则是在小说中间,“他铆足劲儿猛吸两口旱烟筒,又把烟屁股砸在地面上,用右脚尖狠命踩拧着,似乎要狠下心来,做一个能捅破天的决定”,此时为保证张弓的安全,老唐下定决心要牺牲自己的儿子唐诚以保证张弓安全出城。从“又把烟屁股砸在地面上,用右脚尖狠命踩拧着,似乎要狠下心来,做一个能捅破天的决定”的描写可看出老唐下定决心后的坚定和决绝。
第三次则是在脱险后,他和张弓已经进入了伏牛山,此时“老唐便一屁股坐在大红石上,大口吸着他自己卷的旱烟筒子”,此时老唐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所以此时的吸烟有任务完成后的如释重负,但他想到自己儿子被抓,生死未卜,所以又有对儿子被抓的愧疚与痛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小说的最后一句“我的儿啊……”虽短短一句,但在小说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这一句点明了被抓的年轻人是唐诚,这样就回答了前文张弓的提问,也照应了文中多处伏笔,比如老唐想什么办法送张弓出城,以及老唐在唐诚被抓时为什么要压低帽檐等。所以这一句在结构上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这最后一句揭示了被抓的年轻人是唐诚,为了完成党所交办的任务,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从而可以看出老唐作为地下革命工作者对党的忠诚无私。另一方面,他对陷入险境的儿子时刻挂念着,此时的心里如同刀割,这一句也表现出老唐父亲的慈爱与痛心。这短短一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立体感。
最后,这一句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为了党的事业,以老唐为代表的广大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自己的至亲,充分表现了他们对党的革命事业的忠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小说在最后揭开谜底,就是对这一精神的赞颂。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讳荣,本姓柴氏,生于邢州之别墅。年未童冠,因侍圣穆皇后,在太祖左右。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显德元年正月初太祖崩,乙未,内出遗制:“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
世宗尝诣范质,时为亲王,轩车高大,门不能容,即下马步入。及嗣位,从容语质曰:“卿所居旧宅,门楼一何小哉!”因为治第。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进,世宗曰:“顾才何如耳!”遂用之。
显德六年,淮南饥,世宗以米货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世宗曰:“民,吾子也。安在责其必偿?”世宗乙夜观书,见元稹《均田表》,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因令制素成图,诏颁王公观览研习,以利国便民,共庇黎元。
世宗之征东也,驻跸于高平,刘崇兼契丹之众来迎战。时帅多持两端,而王师不利。亲军帅樊爱能等各退衄,世宗赫怒,跃马入阵,引五十人直冲崇之牙帐。崇方张乐饮酒,以示闲暇,及其奄至,莫不惊骇失次,世宗因以奋击,遂败之。凯旋,指樊爱能等人责之曰:“汝辈皆累朝宿将,非不能用兵者也,然退衄者无他,诚欲将寡人作物货卖与刘崇尔。如此则卿等虽万死不足以谢天下,宜其曲膝引颈以待斧诛。”言讫,命行刑壮士擒出皆斩之。于是立功士以次行赏,自行伍拔于军厢者甚众,其恩威并著,皆此类也。
(选自《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
臣光曰:或问臣:五代帝王,唐庄宗、周世宗皆称英武,二主孰贤?臣应之曰:夫天子所以统治万国,讨其不服,抚其微弱,行其号令,壹其法度,敦明信义,以兼爱兆民者也。庄宗既灭梁,海内震动,湖南马氏遣子希范入贡,庄宗曰:“比闻马氏之业,终为高郁所夺。今有儿如此,郁岂能得之哉?”郁,马氏之良佐也。希范兄希声闻庄宗言,遂杀之。此乃市道商贾之所为,岂帝王之体哉!盖庄宗善战者也,故能以弱晋胜强梁,既得之,曾不数年,外内离叛,置身无所。诚由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推诚尽言,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
(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B. 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C. 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D. 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穆是指周世宗养母的谥号。一般帝、后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子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 乙未是干支纪年法,常与年号纪年配合使用,此处“乙未”即指上文的“显德元年”。
C. 驻跸,指皇帝外出途中暂停小住。跸指帝王出行时,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
D. 牙帐,指古代将帅所居的营帐。因将帅营帐前立有以象牙为装饰的仪仗大旗,故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世宗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即位后,发现范质府第门楼狭小,亲自过问为他修建。魏仁浦不是科第出身,因有才能,依然被重用。
B. 周世宗实行仁政,爱民如子。对淮南饥民,贷米救济,不求偿还。亲自诏令编制《均田图》,让王公研习,作为施政纲领。
C. 周世宗英武善战,军纪严明。高平一战中,亲入敌营,出其不意,击退刘崇。对首鼠两端、心怀二心的禁军大将樊爱能就地处死。
D. 司马光借问答的形式,站在儒家思想的的角度,对唐庄宗进行了贬斥,对周世宗给予了高度评价。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则卿等虽万死不足以谢天下,宜其曲膝引颈以待斧诛。
(2)比闻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万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