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田先红《<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序言》) 材料二: 当村庄社会结构进一步松动“自己人”的认同圈子就越发萎缩,“自己人”不断地“外化”,成为外人。不仅血缘很远的家族成员逐渐地被新地方性共识确认为“外人”,而且血缘较近的人也会慢慢被视为“外人”。 与自己人“外化”同步发生的另一村庄社会现象是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它既表现为村民从相互知根知底到相互生疏,更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被带入了熟人社会中。 自己人“外化”与熟人“陌生化”是两个相伴而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作用的结果是村庄的交往规则最终摆脱“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的束缚,走向以利益算计为旨归的共识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村庄共同体性质的变化。在我们调查的许多农村地区共同体被新的规则体系逐步肢解,人们因为无须顾及“自己人”“熟人”的情面,无须在意自己、家庭在村庄中的面子和声誉,就很容易肆无忌惮地倾轧他人,占他人的便宜,对弱者进行奴役和驱使,对强者则阿谀奉承、讨好巴结,结成功利性关联。 从村庄纠纷性质的转变可看出人们所受“外化”和“陌生化”的影响。村庄“接触性纠纷”因为人们接触的机会变少和空间变小而逐渐减少,日常性的“口角”“骂街”“埋怨”“数落”“指摘”等需要密切交往接触才能发生的争执在村庄中日趋衰微,村庄中已经很少再见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接触性纠纷的减少是人们“外化”“陌生化”的直接、表面的结果,隐藏在自己人“外化”、熟人社会“陌生化”背后的是村庄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而这一更迭直接导致了村民的人身、名誉、财产等“侵害性纠纷”的增加。 (摘编自杨华《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的乡土中国,村民之间不是信息对称,而是共享一套礼俗,礼俗规则规范着村民的行为,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 B. 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发生巨变,体现为农民行为、交往规则方式、社会结构、农民价值之变等,已与传统农村不同。 C. 杨华笔下的21世纪中国农村,村庄的人情味越来越淡,自己人不断“外化”和熟人社会“陌生化”两种现象相伴而生。 D. “外化”“陌生化”的社会变迁直接导致了村庄纠纷性质的转变,“接触性纠纷”逐渐减少,“侵害性纠纷”日益增加。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以田野调查和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学术著作,其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对学界影响很大。 B. 贺雪峰教授的《新乡土中国》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涉及村民选举、农民合作.村级债务等问题。 C. 杨华的《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探讨了诸多不同于《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的议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D. 费孝通、贺雪峰、杨华关于乡土中国的三部著作,展现了中国农村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和进步。 3. 下列各项中,符合材料一中传统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A.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令则行,禁则止。” D.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 请结合材料内容,将下表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作者 书名 研究对象 社会结构特征 费孝通 《乡土中国》 _________ 熟人社会 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当代农村 _________ 杨华 《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_________ _________ 5. 当代中国农村的人际交往规则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D 3. B 4. ①. 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传统农村 ②. 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新农村 ③. 半熟人社会 ④. 去熟人社会 5. ①革命、政权建设、市场经济等现代化冲击。②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北京的夏天 肖复兴 老北京人的夏天吃食,可谓五花八门。早年间,老北京是把面食统统都叫成饼,分为汤饼、炊饼和胡饼三类。胡饼是舶来品,火炉里烤的,如现在吃的烧饼;炊饼是上锅蒸的,如现在吃的馒头;汤饼便是面条,当然还包括馄饨,《长安客话》里记载:“水沦而食者皆为汤饼。” 如今,北京人已经不叫汤饼了,面条从何时叫顺了口,我不大清楚,但清楚面条的种类虽然现在很多,但已经远不如以前丰富了。很多面条,如今吃不到了,手艺失传了,比如“蝴蝶面”。《旧京纪事》里说的:“蝴蝶面、水滑面、手掌面、切面、挂面……”水滑面大约说的是过水面,手掌面说的是刀削面,这个蝴蝶面,我是不知道究竟是一种什么面了。 很多老北京的吃食,现在都已经无法找到了。如今,流传至今仍然让北京人有口福值得珍爱的夏天食品,在我看来,是奶酪、酸梅汤和果子干。 奶酪是牛奶的一种变体,将牛奶煮沸,加冰糖,点白酒,冰镇而成,有点儿像酸奶。这是清朝入京后带来的旗人的夏天小吃,当时满语叫“乌他”,从皇宫流入市井,应该是清同治年间的事情。 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最爱吃这一口,从清末到民国一直到现在,对它一直赞不绝口。邓云乡先生就这样不吝美词说它:“真是一种奶制的最好的夏季食品,用琼浆玉液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而且,奶酪的品种也有很多,《东华琐录》里说:“有凝乳膏,所谓酪也。或饰以瓜子之属,谓之八宝,红白紫绿,斑斓可观。”八宝奶酪,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山楂酪、核桃酪和杏仁酪多种。一般卖奶酪的店铺或小摊,还兼卖奶卷和酪干,特别是那种琥珀色的酪干,真的是美味无比。能够将液体的牛奶做成半固态的奶酪,又能做成固体的酪干,真的是将牛奶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酪干和奶酪,做起来很麻烦,而且,成本远高过酸奶。但是,确实味道独特,出了北京城,还真的吃不着了。我姐姐一直住在呼和浩特,好多年没有回北京,前些年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我问她想吃点儿什么老北京的吃食?她说想吃核桃酪。我满北京城地转悠,也没有找到一处卖核桃酪的。
展开余下试题我的孩子读中学的时候,到崇文门西边的梅园,第一次吃到奶酪,觉得好吃,然后,就带着同学到那里去吃,一吃都爱不释口。大学毕业之后,孩子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每一年从美国回到北京,准会先要跑到梅园,吃一碗奶酪,尝一尝酪干。这是他少年时候的味道,也是他北京的味道。 酸梅汤,老北京卖酸梅汤以信远斋和九龙斋最出名。民国时,徐霞村先生说:“北平的酸梅汤以琉璃厂信远斋所售的最好。”那时候,有街头唱词唱:“都门好,瓮洞九龙斋,冰镇涤汤香味满,醍醐灌顶暑氛开,两腋冷风催。”说的就是这两家。信远斋在琉璃厂,九龙斋在前门的瓮城,民国时瓮城拆除后,搬到肉市胡同北口。九龙斋,我小时候还见过,很快就销声匿迹。前两年,九龙斋重张旧帜,派人找过我,让我带他们到前门指认老店旧址。 信远斋,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起码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在琉璃厂。梅兰芳、马连良等好多京戏名角,都爱到那里喝这一口。店里一口青花瓷大缸,酸梅汤冰镇其中,现舀现卖。有传说信远斋每天会在店门口洒好多酸梅汤,让其散发的芬芳气味来吸引人,大概是夸张,爱这一口的,用不着这样的梅汤铺地,也照样熟门熟路去那里的。 那时候,酸梅汤之所以被北京人认可,如九龙斋和信远斋这样的有声誉的店家,首先是原料选择极苛刻,乌梅只要广东东莞的;桂花只要杭州张长丰、张长裕这两家种植的;冰糖只要御膳房的……除选料讲究之外,制作工艺也是非同寻常的。曾看《燕京岁时记》和《春明采风志》,所记载并不详细,却大同小异,都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看来,关键在“煮”和“调”的火候和手艺,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这和完全靠配方大行其市的可乐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果子干,柿饼和杏干为主料,加以藕片、梨片、玫瑰枣,用大力丸煮汤,冰镇而成。好的果子干,浓稠如酪,酸甜可口,上面要浮一层薄冰。与酸梅汤和奶酪相比,它没有那样高贵的出身和讲究,一般用吃饭的大碗盛,是地道的平民夏天消暑的食品,既可以解渴,又可以解饱。 记忆里吃的果子干最正宗的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城南西罗园小区刚建成,四周还是一片木板围挡的工地,在工地的简易房里,见到一家专门卖果子干的小店,夫妻两人都刚刚下岗,开了这家小店。他们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祖传的手艺,那果子干做得地道,好吃不说,光看表面那一层颜色,就得让人佩服,柿饼的霜白,杏干的杏黄,枣的猩红,梨片和藕片的雪白,真的是养眼。关键是什么时候到那里吃,果子干上面都会浮着那一层透明如纸吹弹可破的薄冰。快四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这样漂亮可口的果子干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北京人来说,现在的面条就是过去的汤饼,面条种类虽然现在很多,但也不如以前丰富。 B. 奶酪是类似于酸奶的一种牛奶变体,直到现在,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对它一直赞不绝口。 C. “我的孩子”在“我”的带领下,尤其喜爱奶酪和酪干,一定要到崇文门西边的梅园去吃。 D. 信远斋的酸梅汤远近闻名,也离不开营销手段,店家每日洒酸梅汤,用其香气吸引顾客。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老北京的面食开篇,又说很多老北京的吃食已无法找到,是为了下文写流传至今的奶酪、酸梅汤和果子干做铺垫。 B. 文章介绍奶酪时引用《东华琐录》中的句子,写八宝奶酪的斑斓可观,不仅可辅助印证作者观点,又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C. 文章写酸梅汤时,插叙曾销声匿迹的九龙斋找“我”指认老店旧址,暗示当下人们开始重视保护老北京民俗文化,深化了主旨。 D. 文章最后用排比写小夫妻做的果子干的样子,作者感慨再也没有见过像这样漂亮可口的果子干,抒发了对果子干消失的遗憾之情。 8. 文章题为“老北京的夏天”,但内容上都在写老北京的吃食,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复出现“味道”,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写老北京城的吃食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选取流传至今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老北京夏季吃食,更能够体现老北京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城市特点,体现其历史传承意义;②写老北京的吃食,就是写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烟火气息,使老北京的夏天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夏天的老北京所独具的城市特色。 9. ①“少年时候 味道”是“我的孩子”读中学时,与同学一起去梅园吃奶酪与酪干的味道;②“少年时候的味道”也是“我”记忆中过去老北京夏季吃食的味道,伴随着年少时光的逝去,很多现在已品尝不到了;③“北京的味道”对“我的孩子”来说更是故乡的味道与难以割舍的乡情,是老北京独具的地方风土人情与城市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部落八千馀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武泰元年二月中,帝①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日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如何?”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今日。”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遂於晋阳,人各铸像,不成,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遣苍头王丰入洛询以为主。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令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后然纥言,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长乐王②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十二日,荣军於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三千馀人。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 (节选自《洛阳伽蓝记•城内》 [注]①指北魏孝明帝元诩。②在尔朱荣的迎立下,长乐王登基为帝,即北魏孝庄元子攸。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B. 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C. 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D. 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熙平,北魏君主魏孝明帝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字,即取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取字基本都是对名字内涵的延伸。
展开余下试题C. 崩,指皇帝的死亡,也做驾崩、山陵崩、宾天,是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D. 河阴,指黄河的北面,山北水南叫做阳,山南水北叫做阴,用以说明城池建筑的方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宁寺是灵太后胡氏下令建造的,后太原王尔朱荣率兵马驻扎在此。尔朱荣属下众多,有几万匹骏马,资产富饶。 B. 灵太后为执掌朝政让先帝三岁的儿子继位。尔朱荣想带兵奔丧,并询问侍臣明帝死因,但在行动之前,他询问了元天穆的意见。 C. 尔朱荣与元天穆政见相合,两人结为异性兄弟,尔朱荣认元天穆为兄长,元天穆亦参拜尔朱荣为联盟军的统帅。 D. 李神轨、郑季明看到长乐王也与尔朱荣联盟,于是开城投降。长乐王于十四日乘皇帝车驾入城,称为北魏孝庄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 (2)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昇平,其可得乎? 14. 灵太后胡氏为什么没能阻挡尔朱荣等的兵变?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从上俯视皇宫如在掌中,看整个京城也像是自家一样历历在目。因为登上高处能窥见宫中,皇帝命令禁止无端登上高处。 (2)皇帝驾崩年仅十九岁,海内人士还说他是幼君,何况如今奉立一个不能开口的小儿君临天下,怎么指望天下太平呢? 14. ①尔朱荣联盟军兵马充足,受到多方援助,实力雄厚;②尔朱荣等发动起兵理由正当,让三岁小儿治理天下不可能让天下太平,因此他们想拥立长乐王;③胡太后失去了皇帝宗室和大臣们的拥护,错误采纳了徐纥的建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 黄庭坚 把酒花前欲问溪,问溪何事晚声悲?名利往来人尽老,谁道,溪声今古有休时。 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诉②,笙歌一曲黛眉低。情深长溪长不断,君看,水声东去月轮西。 【注】①本词写于黄庭坚被贬黔州之时。②诉:推辞。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把酒问溪,与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的“把酒问青天”异曲同工,营造一种内心悲郁而无处倾诉的苦闷氛围。 B. 词人将追求名利的人与从未停歇的溪声作比较,天下之人为了功名利禄四处奔波,一直到老,更体现人生的短暂庸碌。 C. 下阕由先前 沉郁转为豁达,词人完全放下心中因贬谪而起的“悲”情,与眼前的美酒玉人一起,共赏眼前夜景。 D. 下阕的最后一句借景抒情,月轮西斜,流水不断向东流去,也是作者内心如水流般连绵不断的情思,含蓄委婉。 16. 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 思想感情。 【答案】15. C 16. ①被贬黔州、不被朝廷重用的痛苦,“问溪”同时又写出词人此时无人倾诉的孤独;②“名利往来”一句,既有对世俗追名逐利的批评,也有对自我的劝诫,切勿为名利所累,人生短暂,更应珍惜美好时光;③下片作者用美酒美景转移悲情,希望自己能够超越名利,淡泊处世。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琶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的不同听觉效果。 (2)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很轻易地实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大弦嘈嘈如急雨 ②. 小弦切切如私语 ③. 道之所存 ④. 师之所存也 ⑤. 知不可乎骤得 ⑥. 托遗响于悲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逐渐被忽视和边缘化,这一现象并不是__________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棘手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的照顾______________,从关爱孩子的角度来看,这______________,但无形中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共识。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这虽说是______________,但不容置疑,劳动教育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无微不至无可挑剔老生常谈 B. 耸人听闻无微不至无可厚非老生常谈 C. 耸人听闻无所不至无可挑剔陈词滥调 D. 骇人听闻无所不至无可厚非陈词滥调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 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 这些生活技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 这些生活技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B 20. ①将生活技能对孩子们的帮助比作夯实孩子们成长过程的基石; ②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家庭劳动、劳动教育对孩子们的积极意义,生活技能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也许还会有人问:__①__?当然有用。虽然学习人文学科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不能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但它往往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受到人文学科潜移默化积极影响的人可以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学科的作用是一种“大用”。它的价值无法用短期经济效益来衡量,但从长远来看,它能产生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巨大效益。 不论社会怎么发展,__②__。如果人们普遍看不到这一点,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这种行为就会造成一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来看,中国能否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不仅要看中国对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还要看中国文化对全球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社会科学要跟上,人文学科也要加快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关于人文学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同样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而__③__,看到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用”。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人文学科 B. 发展人文学科,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