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 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 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 (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 B.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 C. 《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其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 D. “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B. 新时代下“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 C. 儒家诗教观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 D. “悟化”的过程,就是读者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反复涵泳,不断加深对文本理解并体悟其真义的过程。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 B. 《文心雕龙》论诗,赞扬“顺美匡恶”的传统。 C. 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发挥“补察时政”之功用。 D. 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 4. 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 5. 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部统编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C 4. 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 ②因为孔子认为《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 5. ①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强调突出了以古诗词和古文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教化作用。 ②67篇古诗文蕴含着作者的家国情怀、高尚情操等,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怀有重要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A.“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错误,根据材料一“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可知,孔子认为“乐”是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但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B.“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错误,根据材料一“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可知,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并没有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只是孔子甚至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C.“《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错误,根据材料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是孔子的“诗教”观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不是《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