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0  2022-05-0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
2022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一模(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文物,我们尽管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终究难以窥见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先民们的内心世界恰恰存在于人类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里,根据它们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其意义不亚于实物考古。
要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就必须以物质考古为前提。有幸的是,当下丰富的物质考古成果,正在为中华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支持。近百年来,考古学界对于从旧、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一条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从五帝到夏商时代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如二里头文化大体对应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都”有关,无论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还是从年代测定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证明。因此,参照当代考古学的丰富成果,必将把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从物质考古到精神考古的深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设立了史官,有意识地把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记录下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百多个陶器刻画符号,时间距今7000~5000年前。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载。《左传·召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郑玄注《左传》也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
人类何以发明书写(包括文字和早期图像符号)?就是要通过一种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有效手段,将人类的历史、经验、智慧记载下来,用以回顾过去,指导未来。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史。在“六经”当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其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其余“五经”所记载的分别是先民们的诗、乐、舞,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要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虽然建立在物质文明史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是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的观察,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书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其本义指的就是写字的行为,其后则引申为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而我们今天则将“书写”当作一种以精神生产为目的的人类主体活动,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最终则落实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构。由此我们能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和出土文献的丰富成果,弄清中华民族早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何以形成等重大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物考古虽然不能让我们直接窥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但它为我们进行人类的精神考古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B. 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之一,是因为中国人发明文字的时间很早,有着悠久的书写传统。
C. 中华民族早期书写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国家大事,也有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等。
D. 我们今天对“书写”的研究,不仅针对写字行为,而且针对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等人类主体活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阐明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与人类早期书写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早期书写在精神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B. 陶寺遗址对应了传说中的“尧都”之例,证明了考古学所构建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早期书写所体现的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C. 文章从历史视角出发,仅通过对中国早期书写与考古发掘文物间关系的阐述,论证当下研究人类早期书写的重要意义。
D. 文末总结指出当下我们该如何研究“书写”,并延伸到要利用考古学及考古成果弄清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形成等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在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研究并将其推向新高度的过程中,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B. 历史证明,殷商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但先秦典籍对殷商以前的历史有相关记载,如《左传·召公十二年》所述。
C. 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史官,他们记载了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了解其记载的内容是我们明确当时物质文明建设情况的唯一途径。
D. “六经”中《诗》《书》《礼》《易》《乐》一开始并没有记史的传统,后出现的《春秋》打破了这一传统,但只有简单的记载。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之一”错,原文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不是“之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仅通过对中国早期书写与考古发掘文物间关系的阐述”分析错误,根据第四段内容可知,文章不只阐述了“中国早期书写与考古发掘文物之间的关系”,还有对“人类何以发明书写”的阐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历史证明,殷商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书写”分析不当,根据文中“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载”的信息可知,历史证明的只是现在没有看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但不能证明没有。
C.“了解其记载的内容是我们明确当时物质文明建设情况的唯一途径”表述绝对,根据文中考古发现的内容可知,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了解古代物质文明的建设情况。
D. “‘六经’中《诗》《书》《礼》《易》《乐》一开始并没有记史的传统,后出现的《春秋》打破了这一传统”曲解文意,从原文“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史。在‘六经’当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可看出,中国早期书写并非没有记史的传统,只是不以记史为主要目的。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颠覆性技术是指能够带来突发的或意料不到的效果的创新技术。颠覆性技术具有两面性,既可能产生正面结果,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它可能对已有的技术和市场带来革命性影响,甚至改变世界力量平衡。通常,这类技术的出现没有规律,更难以预测。
颠覆性技术和新兴技术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一般来说,颠覆性技术可以是科学技术突破的结果,如电子的发现。而新兴技术也有可能是颠覆性的,其刚刚出现时颠覆性可能没有马上显现。但当它被创新性地应用时,其颠覆性就会得以充分体现,如脸谱(脸书)等社交网站。鉴别新兴技术会不会成为颠覆性技术,我们可能要问三个问题:第一,哪些技术有潜在的颠覆可能?第二,对于哪些区域、领域,它是颠覆性的?第三,实施时间表是怎样的?
同时,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具有颠覆性,可以考察它的传播性。高传播性的技术易复制,基础建设投资少。低传播性的技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半导体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这些边界条件对有些具有商机的技术并不适用,如柔性太阳能电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尽管传播受限,但影响很大。
回顾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两种颠覆性技术经常看到:一种是渐进式取代已有的技术的技术,如从马车到汽车;还有一种是创造了新的市场或生产力的技术,如电脑。以史为鉴,颠覆性技术可能具有以下属性:第一,某个因素(成本、使用率、性能等)取得突破或出现新的应用;第二,对其他技术产生影响;第三,涉及多个学科;第四,由有远见的企业家主导,如苹果的乔布斯。实际评估中,我们还要考虑技术是否达到了之前达不到的生产力水平;是否结合其他技术,在生产力、社会、经济方面有所突破;是否改变了通常的产品和技术范式,带来竞争性优势等因素。
大量事实表明,颠覆性技术可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发展颠覆性技术对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6年,“颠覆性技术”被写入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让颠覆性技术更引人注目。
“这个时候我们提出这个概念很合时宜。”张富春说,在科技发展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已经比较小,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然而要从并跑到领跑还要全新的东西,现在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自然而然”。
邬贺铨说,直到今天中国拥有的原始创新仍比较少,中国在高速度发展的阶段,可以利用别人的技术和自己的市场把应用做大,但从高速度发展转到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关键原始创新作支撑,原始创新中有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


展开余下试题向涛持类似观点:“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的领跑者,还需做原创性强、有颠覆性的工作,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领科技发展。”他认为,基础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因与果的关系,颠覆性技术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前沿基础研究作支撑。
从全世界看,哪些国家有望率先在颠覆性技术上取得突破?毕马威公司最近对800多位全球科技领域领袖的调查显示,26%受访者认为美国最有希望,中国以25%的得票率紧随其后,表明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实力获得认可与关注。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在杨卫看来,颠覆性技术创新要求极高,实现起来非常不易,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突破。首先要有思想理念的突破。以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为荣,不能“言必称希腊,贤必举欧美”,同时在研究选题上不能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夹缝中选择题目。
其次要有科学手段的突破。大科学仪器、大科学工程将成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基础。如何支持这些投入巨大、有回报也有风险的科学手段建设,将成为考验各个研究资助机构的试金石。
最后要有评价体系的突破。现有的评价是基于对已有学术价值观的共识和已有学术数据的延续。但若要避选出真正的“领跑者”,需要采用非共识评价、颠覆性评价、创新度评价、交叉式评价等非常规评价体系。杨卫介绍说,科学基金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除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外,罗晖认为,我们还需要关注小企业。“很多事例说明,颠覆性技术往往产生于小企业。大公司被小公司赶着创新,甚至不惜资本收购小公司,以避免自身被超越。我们应为小微企业培育成长环境,让小微企业引发的‘鲶鱼效应’激活市场的创新活力。”
(摘编自《科技日报》)
4. 下列对“颠覆性技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颠覆性技术的诞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这就决定了其两方面的特征,以及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B. 颠覆性技术都是由新兴技术发展而来的,当新兴技术能够被社会创新性地应用时,就具备了颠覆性特征。
C. 颠覆性技术有些具有高传播性,但也有一些传播受限的技术,因为具有某些商机,同样具有颠覆性效果。
D. 颠覆性技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属性,它一般表现为渐进式取代已有技术或创造新的市场或生产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2017年,颠覆性技术多次被写入国家级的文件之中,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发展颠覆性技术的高度重视。
B. 专家都认为,我国只要在原始创新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颠覆性技术上的突破,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C. 中国目前在全球科技领域领袖的调查中以微弱差距位列美国之后,表明中国科技水平获得了长足发展。
D. 颠覆性技术创新要从思想理念、科学手段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突破,并关注小企业的发展。
6. 三则材料都谈了“颠覆性技术”,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6题答案】
【答案】4. C 5. B
6. 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颠覆性技术的含义、特征和意义。
②材料二侧重于报道中国在颠覆性技术方面的进展情况。
③材料三侧重于阐颠覆性技术要从三个方面作出突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A.“这就决定了其两方面的特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颠覆性技术具有两面性,既可能产生正面结果,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通常,这类技术的出现没有规律,更难以预测”可知,其两方面的特征不是“颠覆性技术的诞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决定的。
B.“颠覆性技术都是由新兴技术发展而来的”错误,根据材料一“颠覆性技术和新兴技术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一般来说,颠覆性技术可以是科学技术突破的结果……而新兴技术也有可能是颠覆性的”可知,颠覆性技术不都是由新兴技术发展而来的。
D.“它一般表现为渐进式取代已有技术或创造新的市场或生产力”错误,根据材料一“回顾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两种颠覆性技术经常看到:一种是渐进式取代已有的技术的技术……还有一种是创造了新的市场或生产力的技术”可知,“渐进式取代已有技术或创造新的市场或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表现,其实它有四个方面的突出属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获胜”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的领跑者,还需做原创性强、有颠覆性的工作,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领科技发展”可知,进行“原创性强、有颠覆性的工作”只是让中国为世界科技的领跑者的必要条件,但不能保证一定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获胜,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考查三则材料的主旨。
材料一:根据第一段“颠覆性技术是指能够带来突发的或意料不到的效果的创新技术”可知,这一段主要介绍颠覆性技术的含义;根据第二、三、四段“颠覆性技术和新兴技术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同时,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具有颠覆性,可以考察它的传播性”“颠覆性技术可能具有以下属性”可知,这三段主要介绍颠覆性技术的特征;根据最后一段“颠覆性技术可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发展颠覆性技术对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可知,这一段介绍了颠覆性技术的意义。
材料二:根据“‘颠覆性技术’被写入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张富春等中国的领导介绍中国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情况可知,材料二侧重于报道中国在颠覆性技术方面的进展情况
材料三:材料主体段落分别从“首先要有思想理念的突破”“其次要有科学手段的突破”“最后要有评价体系的突破”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中国颠覆性技术应作出的突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展开余下试题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忆青春时光的黄昏,将归巢的雨燕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
B. 面对离开北大荒时黄昏的壮观景象,“我”和秋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C. 作者由日出日落,联想到岁月、人生,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由过往时光巧妙过渡到前年在美国接孙子放学时欣赏黄昏风景的事。
D. 本文以“黄昏时分”为题,既让读者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写作对象,又引发读者遐想——黄昏时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 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 作者曾说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一创作观的理解。
【7~9题答案】
【答案】7. B 8. 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9. 示例:①本文描写日常生活图景,如青春的美好、北大荒的奋斗、异国看孩子,语言力求通俗,朴实无华,给人清淡之感。②本文于叙事中自然融入了不同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黄昏景象,体现出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感悟,行文清晰流畅,浑然一体。③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让作者忆起了青春的灿烂;离开北大荒时的黄昏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壮观和生活的从容、辉煌;等候校车时的黄昏,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期待、盼望和温情,余韵悠长,有清隽之感。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分析有误,文中有“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可见不是因为“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不同;同时文中也无证据表明秋子有“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文段作用的能力。
分析文中“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可知,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
分析文中“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可知,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有景象,有乐声,营造了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及理解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从语言上看,本文描写日常生活图景,“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等语言写青春的美好;“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萎萎,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等语言写北大荒的奋斗;“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等语言写异国看孩子,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给人清淡之感。
从行文思路看,送同学时看到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离开北大荒时看到绚烂的黄昏,接孩子时看到异国的黄昏,于叙事中自然融入了不同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黄昏景象,同时体现出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感悟,行文清晰流畅、自然,浑然一体。
从具体内容看,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青春眼中的黄昏,生动而绚烂;“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届贵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