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风骨之韵味,莫过于古人对“物”的执着。刘勰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古人写物,其旨在“物我两忘”。王国维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相对诗词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见性”的品质。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乡村,寒冬中偶见梅花怒放,兴之所致提笔作《卜算子•咏梅》。他虽没写一朵“梅”,没着一枝“花”,但读后却有幽咽的暗香扑鼻。“物”的淡雅之外,亦有浓郁气韵弥漫在诗词世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的美酒如是,就连柳永的“别恨”也浓得化不开——“杨柳岸,晓风残月”。古人观照“物”、珍视“物”的思想意度,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信手而出,奇崛有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西方哲学饱满的逻辑思维相反,它始终带着深深的隐秀色彩,内力隽秀,外显圆融,这是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言有尽意无穷”。而最终,它落实到了“意蕴无穷”的艺术气质上,其效果就是“不在场的出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风骨气韵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张向荣著《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杜甫的诗歌作为唐诗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二位大诗人对人类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的探索精神,也让人类感受的疆界得到了拓展。 B. 李白和崔颢为黄鹤楼题诗,可谓穷尽诗家才情,展现了“一曲定乾坤”的极致表达,且太白盛赞崔颢,展示了“诗人同在”的相惜和温暖。 C. 风骨与气韵既可用来评析文章内容的坚韧性,又可用来品咂文辞的感染力,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术语,在南朝时就已经有了相关论述。 D. 对岁月的描写,中国古典诗词最具亲和力,而在与时光对峙的人生中,无论李白,还是苏东坡,或深感诗词是唯一的安慰。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词歌赋是一代又一代诗人收纳珍藏的“情感储存器”,打开这些诗词歌赋,可以感受中华文明的整体情感珍宝。 B. 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自言自语,虽只是冬日怀人,却在持续涌流的记忆长河中被读者复活,让中国人从其中找到了自身的文化印记。 C. “梅花”相对词人陆游来说似有“明心见性”的品质,他兴之所致创作的《卜算子•咏梅》应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的一种表现,奇崛有致。 D.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情感储存器”,可以帮助人们确认文化血脉;而风骨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基因,可以成就文化自信,而二者偕隐同行,可超越空间。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很多外国人最喜欢李白,为李白的诗歌倾倒,有的为此甚至把“李白”作为中文名,有的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学习这位“谪仙人”的诗歌。 B. 乡村教师梁俊和孩子小梁,凭借清代袁枚的小诗《苔》打动了海内外诸多华人观众,大家仿佛从该诗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模样。 C. 跨越山河近四十载,七名藏族学生终于找到了他们的汉语老师刘前稳,重温了他们当初共同学习朱熹《观书有感》的课堂场景。 D. 《中国诗词大会》爆红,最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心中深藏已久的诗意,让人们陶醉在诗词意境中,活出精彩,赢得生命应有的尊重。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学校准备举办辛弃疾专题的宋词朗诵会,特邀你依据上述材料为本次朗诵会设计一个富有诗意的主题,来稿请附设计说明。要求:①主题须契合辛词特点和词人身份,字数不超过10个字。②设计说明须结合材料二的理解分别陈述。 【答案】1. B 2. D 3. D 4. 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前面充分论述了中国古典诗词体现在风骨气韵上的审美特点;最后总结风骨气韵成就的文化的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超越时空。 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风骨气韵的特点,使文章内容丰富,几富意蕴而又具有说服力。运用对比论证,突出其“意蕴无穷”的艺术气质。 5. 主题:以词人气韵颂豪放风骨 设计说明:(1)辛弃疾是豪放词人的代表,其词极具豪放风骨;故主题有“词人”“豪放风骨”等关键词语。(2)辛词用典颇多,语言极富韵味;豪放婉约兼具,整体气韵生动。把以上特点综合在一起,从而确定主题为:以词人气韵颂豪放风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红狐 刘志成 (1)那一年我家耕种的那块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就看见了那只叼走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腾地起了一团火。 (2)红狐的出现是十天前的一个月夜里。那天,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咕咕声。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①箭一样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我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滩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充满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唉声叹气的声音混着爹响响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麻利点儿逮住那家伙。 (3)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跑了过去。红狐冷冷地看着我,一动也不动,待我快到眼前,才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儿。娃你追不到那家伙,不要白费力气了!爹大声喊。果然,红狐跑上另一个沙丘尖后,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我沮丧地坐下正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见红狐却在原来引诱我的那个沙丘上站着,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我恼火地站起,向狐追了过去。狐双腿一跃,向我迎面闪过,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嚎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圏子。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生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
展开余下试题(4)果然,我们在附近发现了一个洞口。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很快就听见了不均匀的呼吸声。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嚎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四只狐崽,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把狐崽子拿回喂上些日子卖了,够我们娃好几年的学费哩,爹掩不住喜悦。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 (5)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引得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也哀鸣不止。我赶了它几次它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引得村中的狗也狺狺不止。我的心一软,站定就要央爹放下狐崽,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吐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不久,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麻雀妈妈为救护小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时,我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而其他同学却一脸的轻松。我暗暗庆幸自己遭遇了红狐,才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辨别出一种特殊的味道 ……… (6)那时,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没有断奶。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我这才明白红狐原来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里突然响起了长嚎声。我扒在窗子上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昂着头站着长嚎。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狺狺的犬声,长嚎着立在门扇上,用爪不停地抓着门。我心里酸楚楚的,跳下地,拉开门,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痩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地望着我们,眼角隐隐有泪痕。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声音。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②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7)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五段中说“我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的原因是“我”对自身可鄙行径的悔恨与自责,对红狐无私母爱的感动与震撼。 B. 红狐两次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意在说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已十分突出,如果不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然必将远离我们,永远退出人类的生活。 C. 文章结尾“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中“伤怀不已”是“我”只是感动于红狐母子的舐犊亲情。 D. 作者力图用“寓言”散文形式传达出他平等善待世界万物,亲和每一个生命的审美情趣和自然文化见解。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一系列细节描写,如红狐“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干嚎着望着我们”“长嚎着立在门扇上,用爪不停地抓着门”,把一只普通的红狐写得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B. 针对红狐的一系列举动,作者将一家人对红狐的情感态度前后进行对比,再现了悲悯之心回归的历程,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C. 作者拟人化的表现手段,沟通了人与狐的世界,象征艺术形式的渲染,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抒情力量。 D. 本文以时间顺序一一道来人与红狐的故事,以遭遇红狐开篇,营造出一种仇恨红狐的气氛。而故事的地点有所变化,一是在沙丘,一是在自家庭院,对主题的彰显有重要的作用。 8. 作者以“怀念红狐”为题,怀念的仅仅是红狐吗? 【答案】6. C 7. D 8. 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红狐。作者怀念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都有的亲情温暖关怀;怀念“我”与家人曾有过的与红狐象征的自然和谐相处,充满人文关怀的时光;而在城市生活的影响下,人们不再关怀自然的现实,让作者更加怀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光,并包含着对整个人类表现出的一种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生命是平等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类更有义务去保护自然环境,善待一切生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叔英固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 迁汉阳知县,多惠政。岁旱,绝食以祷,立应。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归曰:“务问学、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罚、明利害、定法制。”又曰:“太祖除奸剔秽,抑强锄梗,如医去病,如农去草。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帝嘉纳之。 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书绝命词,藏衣裾间,自经于元妙观银杏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五里。燕王称帝,陈瑛簿录其家。妻金氏自经死,二女下锦衣狱,赴井死。 叔英与孝孺友善,以道义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贻书曰:“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虽亲如樊、郦,信如平、勃,任如萧、曹,莫得间焉。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载一时。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时井田虽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无济实事,为燕王藉口。论者服叔英之识,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 时御史古田林英亦在广德募兵,知事无济,再拜自经。妻宋氏下狱,亦自经死。 (节选自《明史•王叔英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 B.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 C.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 D.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征,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辟,三公以下召之称征,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展开余下试题B. 教授,学官名,宋代始设,主管学校课试、执行学规等事,官阶为正七品。 C. 翰林修撰,官名,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等。 D. 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叔英任知县时,施行仁政,一心为民,曾给皇帝献策并得到赞许和采纳。 B. 京城失守,国事难为,王叔英以死尽忠,后来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一同自尽。 C. 当时井田制虽然行不通,但方孝孺以《周官》为依据做了一些制度上的改变。 D. 王叔英对方孝孺爱之深,谏之彻,委婉中透出心迹,表露出对朋友的真诚情谊。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 (2)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 【答案】9. B 10. A 11. B 12. (1)治病太急有时(或“也许”)损伤身体,除草太猛有时(或“也许”)损害庄稼。病治好应调养血气,草除完应培育庄稼的根苗。 (2)贾谊不能明察(有些事皇上做不了)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周勃、灌婴之类的人能够说他坏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夷门歌注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赢停驷马,执轡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赢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注:本诗创作于王维青年时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诗歌前四句写七雄争霸的局势。“何纷纷”写出攻城杀将、天下大乱的局面,“益急”传达出紧迫气氛。 B.七、八两句强调了二人卑微的地位,既突出了布衣之士的智勇,也写出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品质。 C.末两句议论更起波澜,表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赞美他仗义轻生,慷慨任侠。 D.本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从诗歌的作者、字数、句数、押韵等角度分析,本诗当属近体诗。 14.请写出“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两句诗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并分析作者赞扬布衣之士的用意 【答案】13. D(本诗是古体诗。) 14.“献良谋”指侯嬴向公子献窃符救赵之计;“身命酬”指侯赢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之事。作者赞扬了布衣之士的豪侠精神,借以表现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 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照花前后镜 (2). 花面交相映 (3). 莫听穿林打叶声 (4). 何妨吟啸且徐行 (5). 蛾儿雪柳黄金缕 (6). 笑语盈盈暗香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刚擦黑,村民们坐在村口的亭子里、溪边的石凳上,拉家常、说年成——稻子又熟了! 走过门前溪,前面是一片三百多亩的水稻田,似乎比秋天还要大的稻田。夜的薄幕缓缓展开,成片的稻叶吹着松软风,护着青黄穗,带着整片田野,这边摇过来,那边晃过去。摇摇晃晃的稻田成了乡夜里最动人的一部分。 稻田上空弥漫的是清清淡淡、让人安宁的稻香。稻香,它不仅是单纯的谷粒的香,而且是伴着泥土的芬芳、溪水的甘洌,带着阳光的明媚和清风的馨甜。稻香也是养育我们的第一缕香。从乡村走来的人,记忆总是停留在那一道田垄上;从乡村走来的人,记忆总是停留在那一缕稻香上。 稻香飘过溪,弥漫在静谧的村庄上空,煨熟了一村的睡眠。 16.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和谐、炽热 激情,流出我的双唇,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B. 勇于担当,谦虚好学,实事求是,实干巧干——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他身上。 C. 为了“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D. 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成片的稻叶青穗黄,软的风吹着稻叶,使整片田野摇来晃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6. D 17. 原句以“稻叶”为主体对象,与上下文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改句以“风”为重点,让稻叶成为受动者,主次轻重不分明。原句使用了拟人修辞,突出了大自然的可爱美好,富有感染力和意境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一天,朋友到我家中做客,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后来才想起特别怕虫的朋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①_。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 朋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突然她说,妈妈……头……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②。于是我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把这只虫子捏在手心……后来那只虫子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朋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他严肃地问我:“为什么遇到担肥的人捏鼻子转头?” B.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D.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的青虫”,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C 19. ①何必如此慌张②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20. 相比改后的句子,原句把“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后置,强调了青虫的外部特征。更能表现青虫在我眼中的庞大、丑陋和我看到青虫之后的厌恶、恐惧。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