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 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 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 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 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 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 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 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 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 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B.“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错误,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两者程度上不一样,排除的意思是绝对没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D.“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错,一至三自然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学的功能”。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错,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 C.主宾倒置,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D.“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把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从科学角度来看,合餐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山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专家曹思毅说,在我国,许多人由于过分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肥胖、营养缺乏等问题,从而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分餐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均衡。 (摘编自马黎《“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山西日报》2020年2月14日) 材料二: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5代10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在往上追溯,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仅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三: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饮食,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散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有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公开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为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抗疫,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信网传媒2020年3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 4. 下列关于“分餐制”和“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合餐制”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聚餐中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会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B. “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 “分餐制”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 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展开余下试题D. “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见外”。 B. “席地而坐,分餐而食”的分餐制是过去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 C. 顾客“吃着吃着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饮业没有宣传引导,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饮业更重要。 D. 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农村地区推广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6. 当前分餐制、公筷制难以得到有效推广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4~6题答案】 【答案】4. A 5. C 6. ①个体层面:民众认知不准确,分餐意识不充分,分餐习惯没养成。②餐饮企业层面:餐厅成本、菜品样式等方面的考虑,阻碍了分餐制和公筷制。③政府层面:政策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④文化层面: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根深蒂固的影响,国人更喜欢热闹的合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会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说法绝对。原文是“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餐饮业最重要”于文无据。原文说“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没有说“餐饮业最重要”。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饮食,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4成网友赞成分散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等分析,民众对分餐制、公筷制的认知不准确,意识不强烈,习惯没养成等。 结合“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等分析,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制约分餐制。 结合“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为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分析,主要从企业方面分析,一个是会加大经营成本,一个是菜品样式。 结合“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抗疫,最后不了了之”分析,政策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导致很多时候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焙鱼 刘向阳 画岭之夜,漆黑如墨。微弱灯影摇曳,倏地,风拂灯灭,几条黑影闯进屋里,拳脚雨点般落下,把她逼近墙角。 你们是谁? 柳晓东在哪儿? 卖鱼没回来。 夜里也卖鱼?他到底在哪儿,快说! 不晓得…… 来人不耐烦了,把她往死里打,她双手护头,咬牙挺住,瘦小的身子缩成一团,始终不曾求饶。来人打累了,屋里屋外翻遍,找不到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柳晓东从秘密联络点回来,点亮油灯,看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赶紧扶起来。娘啊,是我连累了你。 她苏醒后,抓住晓东的手颤巍巍道,娘不怕,只要你活着。 她躺在晓东怀里,凝视着土墙茅屋外的沉沉夜空,盼等天亮……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就充满了惆怅。那是他们母子俩最后一次紧紧相拥,咋就没感到异样呢?咋就忘了给晓东捎上几条火焙鱼呢? 奶奶,您要吃火焙鱼,怎么不动筷啊?我用刁子鱼腌的,熏了两天两夜,佐以辣椒生姜烹炒,味道好极了,您尝尝吧。 她是我奶奶,这会儿盯着桌上的火焙鱼发愣。 我牙不好,嚼不烂。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望着那盘菜,泪花闪烁。我知道奶奶又想她儿子,也就是我父亲柳晓东了。 几个人高马大的汉子轮流打我、踢我,逼我说出晓东的去向,说晓东是共产党,还是个头儿,要绝根灭种……奶奶每忆此事,就会仰起头,目光炯炯:共产党的根绝得了?咱画岭起始就晓东一个党员,后来发展到十多人,影响带动周边村子,一呼百应闹革命。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忘了儿…… 我父亲那晚免遭毒手,次日凌晨荡一叶“划子”与同志们碰头,徒步数县,翻山越岭寻部队,终于找到了队伍。父亲参加过大小无数次战斗,作战英勇,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没见过父亲,家里没有他的相片,不知他长什么模样。奶奶说他英俊威武,会做火焙鱼,我娘就是爱吃火焙鱼才嫁给他的。母亲听了脸红,又抹泪。 我家在水府庙水库边上,靠水吃水,一家人除了种菜,就是把我捕的鱼虾挑到街上贩卖。鳜鱼、银鱼、刁子鱼适宜腌制,晒干水分,用茶壳谷壳烟熏火烤制作火焙鱼,吃起来酥里带软,韧中带香,让人回味无穷。 我结婚成家,守着水库,织网晒鱼搞网箱,出没风波里。儿子呱呱坠地,上学读书。守寡多年的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遵母亲遗愿,葬于南山之阳,与奶奶共枕长眠。 我从事网箱养殖,尝到了甜头,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儿子却当起了说客:碧水变臭了,水质恶化了,网箱搞不得,必须拆。 我有些想不通,觉得儿子在打我的脸。一辈子与水打交道,忽然要上岸,靠什么生活?儿子说得头头是道,我爷爷那些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绝不能毁在环境污染上。 兔崽子,你爷爷我都没见过,你晓得什么?话到嘴边,又咽回肚里。想想啊,儿子的话是对的,我老糊涂了。 水府游客逐渐增多,我依山傍水开了家农家乐,招牌大旗上火焙鱼三字金光闪亮! 下了水府大桥,走一段水泥硬化路,就是我的农家乐。湖岸青山叠翠,游廓隐隐,彩旗招展。有一处码头,泊着一条仿制“划子”,儿子正给游客解说:当年我爷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我”的角度叙述,增加了故事真实性,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传递。 B. 奶奶感叹“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感情复杂,既有深切的思子之情,也隐含着对儿子的埋怨。 C. 小说结尾处的情节,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寓国之大义于朴实生活画面中,咀嚼有味,情韵入心。 D. 小说叙事时间跨度较大,“我”不仅讲述着先辈身上的故事,也延续着他们的故事,“我”和儿子的相关情节,映射了新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新的时代责任。 8. 文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 9. 文章以“火焙鱼”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9题答案】 【答案】7. B 8. ①刚毅顽强。面对来抓捕儿子的坏人,奶奶虽遭受毒打,始终不曾求饶,展现了奶奶顽强不屈的个性。 ②愧疚自责。奶奶怀想和儿子最后一次离别,心中充满遗憾和愧疚,留下一道无法弥补的伤痕。 ③深切爱子。奶奶看着桌子上的火焙鱼,回忆儿子的情节,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饱含着母爱深情。
展开余下试题④有正义感,支持相信进步力量。对扼杀进步力量的反动势力,奶奶不以为然,对进步力量的发展壮大充满信心。 9. ①“火焙鱼”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②展现了丰富而鲜明 人物形象。小说以火焙鱼为情节依托,将奶奶、父亲、“我”和儿子的形象生动而立体的展现出来。 ③“火焙鱼”为题目,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小说由普通革命家庭的故事,展现普通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在时代变换中,面临家国的抉择和取舍。 ④留有悬念,引人遐思,能很好地激发读者阅读欲望;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作为背景融化在故事情节中更能吸引读者兴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B. “隐含着对儿子的埋怨”错,表面上看似对儿子的埋怨,实质上隐含着深厚的思子之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把她往死里打,她双手护头,咬牙挺住,瘦小的身子缩成一团,始终不曾求饶”,面对敌人的毒打,不屈不挠,展现了奶奶的刚毅顽强。 ②“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就充满了惆怅”“那是他们母子俩最后一次紧紧相拥,咋就没感到异样呢?咋就忘了给晓东捎上几条火焙鱼呢?”奶奶对没有给儿子带上火焙鱼充满了遗憾和愧疚之情。 ③“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望着那盘菜,泪花闪烁。我知道奶奶又想她儿子”“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忘了儿……”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饱含着母爱深情。 ④“几个人高马大的汉子轮流打我、踢我……要绝根灭种……”“奶奶每忆此事,就会仰起头,目光炯炯:共产党的根绝得了?”“咱画岭起始就晓东一个党员,后来发展到十多人,影响带动周边村子,一呼百应闹革命”,奶奶对扼杀进步力量的反动势力不以为然,对进步力量的发展壮大充满信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咋就忘了给晓东捎上几条火焙鱼呢?”“这会儿盯着桌上的火焙鱼发愣”“奶奶说他英俊威武,会做火焙鱼,我娘就是爱吃火焙鱼才嫁给他的”“用茶壳谷壳烟熏火烤制作火焙鱼,吃起来酥里带软,韧中带香,让人回味无穷”“我依山傍水开了家农家乐,招牌大旗上火焙鱼三字金光闪亮”结构上,小说先写奶奶没有给儿子做火焙鱼的愧疚,然后由火焙鱼引发奶奶对儿子的思念,再写到父亲制作火焙鱼,最后写“我”以火焙鱼作为农家乐的金字招牌。以“火焙鱼”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紧凑。 ②小说借助“火焙鱼”,塑造了与其相关的奶奶、父亲和儿子等多个人物形象,奶奶的深明大义、对父亲的爱和思念,父亲的责任担当和牺牲精神,儿子在新的时代的成长等。从塑造人物角度看,通过“火焙鱼”的故事展现了三代人丰富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火焙鱼”串联了一个普通革命家庭的故事:在战争年代里勇于牺牲,在民族大义中勇于担当,呈现了民族大爱和家国情怀;而在新时代中,这个家庭的第三代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懂得保护环境,做了一辈子“火焙鱼”的父亲听从儿子的建议停止了网箱养鱼。体现了时代变换中,面临家国的抉择和取舍。从表现主题看,以“火焙鱼”为题目,揭示文章主题更含蓄和耐人寻味。 ④“火焙鱼”是一种地方美食,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使得整个小说融入了地方色彩和温馨的氛围;从表达效果看,作为文章的题目,具有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 ,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高祖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 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 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D. 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禁中,古代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B. 鼎,在我国古代常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可借指王位、帝业。 C. 左右,在我国古代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 D. 床,可指我国古代供人坐卧的器具,也可指井上围栏。文中的“床”当属前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胄英俊勇武。年少时习多种武艺,长得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北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 B. 元胄警惕性高。赵王想要刺杀当时任丞相的高祖,元胄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以相府事多为由,多次提醒高祖离开是非之地。 C. 元胄为人忠诚。他不畏惧赵王的呵斥,扣刀入室护卫高祖;当赵王要追赶高祖时,元胄掩护高祖并与其同时逃出。 D. 元胄威名远扬。当时突厥部落多次侵犯边境,但自从元胄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的职务后,北方夷人就十分畏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 (2)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 【10~13题答案】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等到饮酒正尽兴时,赵王想生发事变,用所佩带的刀子切瓜,不断地请高祖吃瓜,将要对高祖不利。 (2)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他先下手,大事就完了。我元胄并不怕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