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首先,在电影的整体结构中,以“兴”为主导的影像片段构成了独立的语义结构,它可以是一个镜头,也可以是一系列镜头构成的影像段落,并和叙事主体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性,不构成叙事的“因”和“果”,但往往又不完全与电影的叙事空间保持割裂。例如,《林家铺子》开头的空镜头片段尽管与叙事并无紧密关联,但在空间上仍与电影保持了一致性。 其次,在局部范畴上,“兴”作为一种影像思维并不等同于修辞手法,并不试图通过与前后影像片段的并置产生明确的联想意义。创作者常常出于对物象的主观认知将其进行并置,我们难以从艺术审美、认知经验等层面将这一比类结构带来的关联意义确定化,但这并非意味“兴”不具备意义的生产能力。只有当比类结构引发出朦胧宽泛的多义性暗示时,“兴”的意味才会逐渐凸显。它虽意有所指,但并不提供答案。例如,电影《孩子王》以不同时间而位置完全相同的空镜头组合作为影片开头“起兴”,奠定了玄妙的基调。许多人曾对该片段做出种种象征性的解读,这本身便反映出该段落在表意上所具备的复杂性和暧昧性。 最后,具有“兴”意味的影像往往体现在外部物象与人事的并置结构中。在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东方电影中,自然物象与人事时常进行并置构成比类关系,从而引发观众产生“物我同一”审美体验,其中包含着东方思维模式下对世界秩序以及天人关系的直觉领悟。《刺客聂隐娘》开头,聂隐娘刺杀官僚后,随即插入了一个风吹树叶的镜头;在嘉诚公主独自抚琴的场景中,紧接着插入了两朵白牡丹在风中微微摇曳的空镜头。这一结构颇类似于朱熹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但在侯孝贤电影中,“所咏之词”往往是缺席的,它仅通过自然物象这一“他物”的在场引发暗示,其中蕴含了创作者对自然物象与人事关系之间的主观认知和直觉把握。观众在这种模糊、松散的结构中,常常获得含蓄悠长的感知体验。 (摘编自王海洲,虞健《“兴”之所致:电影“赋比兴”的新思辩》)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人的讨论大都集中在“比兴”上,是因为“比兴”相对复杂且关乎表现情感的艺术。 B. 文学作品中的比兴抒情,就是通过外物、景象使情感客观化,从而获得一个客观形象。 C. 作者引用王夫之以及严羽的话是为了说明比兴手法形象含蓄并且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D. 正言直述往往会言尽则意尽,比兴却可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后者要胜于前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情景交融为基础的意境理论就是从原始的比兴思维发展而来的。 B. 影视思维 “兴”更看重的是比类中的不确定性而非明确对应性。 C. 兴的影像片段与叙事主体之间采用蒙太奇式拼接,前后是分离的。 D. 只有在并置的物象与人事之间产生多义性暗示时,兴才更有意味。 3. 下列选项中不含有“比兴”思维的一项是( ) A.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B.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C. 《小城之春》中,当玉纹趁夜来到志忱的房间时,插入了一个兰花的空镜头。 D. 《大地之歌》里,阿普的妹妹因病去世,随后出现一个莲花沉入水面的镜头。 4. 两则材料都讲比兴,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观点也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5. 材料二中的三个观点有层进的意味,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B 4. 材料一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论述“比兴”的意义,认为通过“比兴”可以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合而为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材料二是讲“比兴”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认为“比兴”就是在物象与人事的并置中引发观众含蓄悠长的感知体验。 5. 第一个观点讲并置的影像片段是相对独立的,这是兴的表象;第二个观点进一步强调不通过影像片段并置产生明确的联想意义,但有意义的生产能力,这是兴的深层内容;第三个观点,进一步明确物象与人事的并置,包含着对天人关系的领悟,点出了“兴”的本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就是通过外物、景象使情感客观化,从而获得一个客观形象”说法错误。比兴形成的形象不是客观形象,而是“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其中有主观的因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前后是分离的”说法有误,材料二第二段原文说“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性”“又不完全与电影的叙事空间保持割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分析内容的能力。 B.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只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属于“赋”,不是比兴。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侧重于从美学的角度来论述“比兴”的意义。如“中国文学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用,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 比兴’之于诗(艺术)的重要性正在于它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通过“比兴”可以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合而为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而材料二主要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论述“比兴”的意义。如“在进入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语境后,我们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兴’所体现的独特美学逻辑”“首先,在电影的整体结构中,以‘兴’为主导的影像片段构成了独立的语义结构,……并和叙事主体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性,不构成叙事的‘因’和‘果’,但往往又不完全与电影的叙事空间保持割裂”“其次,在局部范畴上,‘兴’作为一种影像思维并不等同于修辞手法,并不试图通过与前后影像片段的并置产生明确的联想意义”“最后,具有‘兴’意味的影像往往体现在外部物象与人事的并置结构中”,主要讲“比兴”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认为“比兴”就是在物象与人事的并置中引发观众含蓄悠长的感知体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中,作者首先提出“首先,在电影的整体结构中,以‘兴’为主导的影像片段构成了独立的语义结构,……并和叙事主体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性,不构成叙事的‘因’和‘果’,但往往又不完全与电影的叙事空间保持割裂”,作者认为并置的影像片段是相对独立的,这是兴的表象。 接着,作者提出“在局部范畴上,‘兴’作为一种影像思维并不等同于修辞手法,并不试图通过与前后影像片段 并置产生明确的联想意义”“创作者常常出于对物象的主观认知将其进行并置,我们难以从艺术审美、认知经验等层面将这一比类结构带来的关联意义确定化,但这并非意味‘兴’不具备意义的生产能力。只有当比类结构引发出朦胧宽泛的多义性暗示时,‘兴’的意味才会逐渐凸显”,此时作者进一步强调不通过影像片段并置产生明确的联想意义,但有意义的生产能力,这是兴的深层内容。 最后,作者指出“兴”的本质,提出“在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东方电影中,自然物象与人事时常进行并置构成比类关系,从而引发观众产生‘物我同一’审美体验,其中包含着东方思维模式下对世界秩序以及天人关系的直觉领悟”,这是物象与人事的并置,包含着对天人关系的领悟。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电站 阿来 在机村孩子们眼中,地质队的这些家伙真是神气。 他们自己带着一队骡子,驮着帆布帐篷、可以折叠的床、桌子和椅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尺子与镜子。他们出现了,看见机村这么大一个村庄,但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他们赶着驮着各种稀奇东西的骡子队直接就从村子中央穿过去了,对这么大个村庄视而不见,完全是一种见过大世面的样子。他们一直往河的上游走,一直到转过山弯,把营地扎在比磨坊更远的林边草地上。 他们伐倒粗壮的杉树,用粗壮的树干搭起一个结实的平台,在上面安装上一些机器。有点风就尾巴摇摇晃晃,风稍大点就滴滴溜溜转个不停的东西是风向标,用这东西是要看出风的大小与方向。他们还在一个箱子里装上一些漂亮的玻璃容器,每天,都有人爬到上面,在一个厚厚的本子上记下瓶子里装了多少雨或露水。他们还把一把长长的铁尺插在水里,每天记录水涨水消时,贴着水面的尺子上的刻度。 他们就这样忙着他们的事情。对近在眼下的机村不管不顾。偶尔,伙夫会去到村里采购一点蔬菜或牛奶。 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太神气了,在他们眼里机村就像不存在一样,大人们都尽力不到地质队扎营的地方去,也假装出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但我们这些小孩子可是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我们总是偷偷溜到那里去。停停转转的风向标下面的营地尽是新奇的事情。那些神气家伙,任我们聚在栅栏外面探头探脑。直到有一天,老师突然宣布,地质队邀请机村小学全体学生前去参观,并要为我们组织一个科学主题日。我们头一天得了这个消息,人人都念念有词:科学主题日,科学主题活动日。第二天,这个词在我们嘴里就很顺溜了。但是,老天爷呀,看看我们这群面孔脏污,衣衫破烂,乱发上沾着草屑与尘土的孩子吧,哪里有点能跟科学沾上边的样子啊! 但是,我们去了。老师让我们排成两列纵队,前面打着一面红旗。老师依然吹着他那只口哨,指挥我们迈出整齐的步伐: 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二一! 他的口哨闪闪发光,口哨声也一样闪闪发光。 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步伐是整齐的。整齐的步伐使弯曲的村道上扬起了尘土。可是,转过山弯,过了磨坊,看到地质队营地上飘扬着的那些彩色的三角旗后,心立即怦怦乱跳,大家的步伐立即就零乱了。 他们把总是半开的栅栏完全敞开了。把一群小兽一样慌张而又激动的野孩子迎了进去。那天,我们看他们画图,看他们给岩石标本编号建档,学习使用那些不一样的尺子,学习辨识那些收集雨水的瓶子上的刻度。每一处地方,都有一个人出来讲解,但我必须说,光是可以亲手摸摸那些东西,就让我的心跃动不已,至于那些解说,我可一句都没听进去。最后,他们把折叠的桌子排成一溜,请我们坐下,桌子上面摆上了花生与糖果。除了特别馋嘴的人,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把糖果上漂亮的玻璃纸剥开,把那甜蜜的彩蛋融化在嘴里。但是,我们出手的确是太快了。手从宽大的藏袍袖子里像蛇吐信子又收信子一样,飞快伸出,抓到一颗糖果又飞快地缩回。糖果,一颗颗像是某种秘密的欣喜藏进了袍子里。 那些人他们笑了。这种很平淡的笑容,让我们紧张激动的心情终于松驰下来。但是,到这个时候,科学主题活动日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在老师的口哨声中,我们排着队一二、一二地迈着步子,离开了地质队的营地。当我们走到磨坊附近,队伍里突然有人哭了起来。为什么呢?没有拿到糖果吗?不,这个孩子哭着说,他们说的科学我一点都没有听懂。这一来,好几个孩子都被触动,都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也想哭,但我摸到了怀里揣着的糖果。我吃了一颗。立即,我就不想哭了。直到现在想起来,那一天的回忆是多么甜蜜啊! 以后,不论我们什么时候出现在那里,地质队营地的栅栏门都会为我们而敞开。 这天晚上,每一个去过营地的孩子都为家人分发了糖果。我们还带回去了一个消息:地质勘探队要为机村设计一个水电站。 …… 过了三年,机村真的修起了水电站。而且,用的真就是勘探队留下的那套图纸,水电站安置的发电机房,就在原来的营地之上。而在旁边那个洼地上,被水轮机飞转的翼片搅得粉身碎骨的水,变成一片白沫飞溅出来。黄昏时候,发电员打开水闸,追着水渠里奔跑的水流小跑着回来,这时,水轮机飞转,皮带轮带着发电机嗡嗡飞转,墙壁上的电流表电压表指针颤动一阵,慢慢升高,到了那个指定的高度,发电员合上电闸,整个机村就在黄昏时分发出了光亮。 从此,勘探队再也没来过机村。 那些穿着整齐,举止斯文又神气的人设计了这座电站,所以,机村人在下意识里就觉得,一定也是那样一种人才能让这座电站运转起来。所以,当村里的发电员穿着说不上多肮脏,但也绝对算不得干净整齐的袍子,用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机村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选自阿来《达瑟与达戈》)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质队的队员们很是神气,因为机村这样一个小山村,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落后了。 B. 反复念叨才把“科学主题日”这个词讲顺溜, 为了说明山里孩子普通话水平不高。 C. 对糖果欲望超过了对科学的好奇,以致在科学主题活动日中,孩子们没有听懂科学。 D. 勘探队走了没再回来,但他们设计的水电站建起来了,他们对机村的影响是深远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人们都不到地质队营地去,孩子们却克制不住自己,对比中突出了大人们对新事物的抵制。 B. 口哨声也闪闪发光,以通感的手法赋予口哨声以视觉质感,意在表现孩子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C. 抓糖果的手像蛇吐信子和收信子一样迅疾,表现了孩子们的羞涩,但又抗拒不了糖果的诱惑。 D. 一次简单的科学主题日活动,在作者笔下叙述得波澜起伏,将孩子们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8. 这篇小说以童年视角展开叙述,这种叙述方式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但又不拘泥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9. 结尾段,当整个机村的黑夜被点亮时,为什么人们“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A
展开余下试题8. (1)从阅读的角度看,这种叙述方式糅合了儿童稚拙的思维与成人普遍的认知,使叙述的内容显得新鲜而陌生,意蕴更丰富;使小说呈现天真有趣童心的一面(童话般的感觉)。(2)从创作的角度看,这种叙述方式从儿童视角出发但又不拘泥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在寻常事物中发现新意,叙述更灵活方便;为作者带来自然生动、独特新鲜的语言。 9. (1)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光亮,这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2)村里的发电员也能操作现代的发电站;(3)这个发电站就是依照勘测队绘制的图纸建成的,让人们感到非常神奇;(4)机村这样的小山村也能用上电,让人们感到难以置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机村这样一个小山村,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落后了”错误,文中对于地质队员们的心理并未进行描写,但他们邀请孩子们参观,为机村建立水电站,其实十分和蔼。地质队员神气只是孩子的感觉,并非因为他们觉得小山村落后。 B.“是为了说明山里孩子普通话水平不高”错误,主要说明孩子们跟科学尚有距离,他们可能根本没听过这个词语,或者不能理解,才需要死记硬背。 C.“以致在科学主题活动日中,孩子们没有听懂科学”错误,从“最后,他们把折叠的桌子排成一溜,请我们坐下,桌子上面摆上了花生与糖果”可见,糖果是在讲解完科学之后才拿出来的,没听懂主要是因为孩子们当时太激动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对比中突出了大人们对新事物的抵制”错误,“大人们都尽力不去”,通过对比主要突出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从创作体验来看,以儿童视角视角叙述,能够呈现出与成人认知不同的特点。很多在成人看来普通寻常的事物,在孩子看来却充满新奇感,如文中大人们都尽量不去勘测队而孩子们却充满好奇心,发现了很多村人们可能根本没注意到的有趣细节,所以采用孩子的视角能够发掘出成人往往忽略的东西,在普通生活中发现新意,让故事充满童趣;而糅合成人普遍认知,让故事的叙述不会完全落入儿童散漫的思维里,在符合读者普遍认知的框架下通过儿童的眼睛来发现新事物,既整饬又灵活,语言更为灵活自然、新鲜独特。 从阅读体验来看,文章中成人的普遍认知,符合读者们的阅读水平,阅读起来更流畅;采用儿童视角,为故事加入孩子们天真有趣的童心,则让读者能跟随儿童的眼睛发现新鲜的东西,呈现出小说天真童趣的一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机村从前没有通电,人们没用过电灯,故而当晚上“整个机村的黑夜点亮”,令人们感到不可思议。 “机村人在下意识里就觉得,一定也是那样一种人才能让这座电站运转起来,所以,当村里的发电员穿着说不上多肮脏,但也绝对算不得干净整齐的袍子,用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机村的黑夜点亮时”可见,大家觉得这座电站应该只有那群设计了电站的“穿着整齐,举止斯文又神气的人”才能操作,然而村里一个普通发电员竟然也能操作电站并给村子带来光明,这也让人们感到惊讶。 “我们还带回去了一个消息:地质勘探队要为机村设计一个水电站”“过了三年,机村真的修起了水电站。而且,用的真就是勘探队留下的那套图纸”,勘测队绘制的图纸真的能建设成一座电站,这让人们觉得很神奇。 村人们从此告别了夜晚昏暗的灯光,用上了明亮的电灯,这个事实也让人们难以置信。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饮归亭记 曾巩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①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②,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③,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其旗旄镯④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⑤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固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选自《曾巩文集》) 【注】①滋:更加,愈益。②集:同“辑”,和睦。③绌塞:困厄,闭塞。④镯:钟状的铃,古代军中乐器。⑤填:同“镇”,使安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 B. 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 C. 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 D. 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尉,指县尉,位在县令之下,主管治安,负责刑事侦查、缉捕罪犯等,多由武将担任。 B. 《记》是指《礼记》,古代礼学文献,记载了宾、燕、乡饮、大射等跟习射有关的礼。 C.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古人认为三代行王政,礼乐制度相对健全,后世则衰落了。 D. 饮至,是古代征伐战胜归来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来泛指一般奏凯庆功之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射箭的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礼仪活动,另一种是军事活动,前者在后世渐渐衰落。 B. 先王关于射箭的礼仪都在,实行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秦汉以后,只见于记载未被实行。 C. 汪遘教人学习射箭,看重的不是射箭的礼教功能,而是将射箭作为一种军事技能的训练。 D. 治理天下应该兼用文武两种方法,治理百姓、止息奸宄的,本来在于武力而不在于礼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 (2)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 14. 在作者看来汪遘教士习射的意义是什么?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 11. A 1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