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周志雄《文学史视域中的网络文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 读者和写作者数量庞大,作品众多,在当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B. 网络文学被称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是因为其偏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寓教于乐。 C. 为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文化先驱们主张从器物、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变革。 D. 丰富的物质基础、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文化环境,有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界定网络文学,随后基于网络文学的特点展开论述。 B. 文章通过比较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突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内容和风格不同。 C. 文章概述了现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语境密切相关。 D. 文章对网络文学持肯定态度,指出网络文学的兴起是当今社会发展成就的表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体验,轻松戏谑的表达成为网络文学流行的风格。 B. 随着人民文化水平提高,文学的启蒙意义下降,世俗化将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C. 网络文学的兴起得益于网络媒体的普及,也顺应了中国社会世俗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D. 五四新文学多向西方学习,而网络文学注重接续传统文脉,因此更能体现文化自信。 【1~3题答案】 【答案】1. B2. B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7月17-21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极端降水强度高达201. 9毫米/小时,相当于150个西湖的水在1小时内倾倒在郑州境内,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引发巨灾。就河南暴雨相关问题,本刊专程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崔晓鹏研究员。 一般情况下,暴雨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这次河南的暴雨为什么下了这么久? 崔晓鹏:7月下旬,副热带高压已经北抬至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附近。与此同时,河南的西侧还存在一个大陆高压。两个高压系统相对稳定地维持在河南省两侧,而此时河南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低涡(低压涡旋)系统控制中。海洋上,台风“烟花”和“查帕卡”逼近我国,为这次河南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在副热带高压的外围,气流是顺时针旋转,而其南侧的台风环流则是逆时针旋转。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配合,仿佛转动的齿轮,把海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河南地区。 当然,水汽在输送途中会有损失,但偏偏这次河南暴雨期间水汽输送路径途经的地区地形相对平坦,所以大量水汽可以长驱直入到达河南。河南的西北侧是太行山脉,西侧还有伏牛山等,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很明显,水汽在此堆积,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流云团在山前不断形成,并向郑州附近移动,形成所谓的“列车效应”,也就是说,在相对持续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对流云团像一辆辆呼啸而来的列车,不断驶入郑州这个站台,造成了该区域的极端降水。 那是不是暴雨持续的时间越长,危害性就越大? 崔晓鹏:我们先来看看暴雨的定义是什么。按照我国气象部门的定义,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定义为暴雨,超过100毫米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为特大暴雨。河南郑州这次极端降雨,最大的1小时降水量超过了200毫米。我们在讨论暴雨可能带来的危害时,除了关注整个过程的持续时间、降水总量,还要关注降雨过程是否平缓。如果每个小时的降水量都达到20毫米,一天算下来就要超过400毫米,属于特大暴雨了。但如果小时降水强度较弱,即使持续时间较长、降水总量大,危害性一般也不会太大。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针对降水极端性的相关研究。一些研究通过几十年的雨量监测发现,伴随全球变暖,日降水量有所增加,但如果从每小时降水量,或者每10分钟的降水量来看,增幅更为显著。这说明降水过程变得更加集中,不仅在时间上更加集中,在地点上也更加集中,局地大暴雨、特大暴雨事件可能会在未来更加频繁地发生。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灾害性天气? 崔晓鹏:气象科研部门和相关高校要通过加强基础性的研究不断提升对灾害性天气的认识水平和天气预报能力。气象业务部门通过紧密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并转化应用,第一时间发布预报和预警信息。同时,气象业务部门也会不断地及时订正预报和预警信息,这就需要其他部门、包括老百姓自己密切关注预报预警信息,对预警信息(尤其是高级别预警信息)一定要心存敬畏。 有时候经验是通过历史教训得来的。比如在这次有关河南暴雨的新闻报道中,我了解到有一个人在隧道口附近逐一敲打车窗,让大家尽快弃车逃生,最终救了很多人。这个人经历过北京“7•21”大暴雨,所以知道暴雨的恐怖之处。但防灾减灾不可能只依靠少数警醒的个体,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至关重要。气象业务部门只能发布各类预报和预警信息,没有权力让预警区域停学、停工、停业、停运,这可能就需要建立某种机制,强制要求在必要时必须停学、停工、停业和停运,全社会联动,强制执行各类措施和规定。此外,针对公众开展气象相关知识,尤其是防灾减灾知识的深度科普也是极其必要和 迫切的,对大自然,我们要永远心存敬畏。 (摘编自《科学世界》总第357期,记者蔡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7月下旬河南省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相对稳定于河南省两侧,加上与逼近我国的台风相互配合,把水汽不断地输送至河南地区。 B. 大量水汽在输送途中被河南西北侧及西侧山脉阻挡抬升,对流云团在山前不断形成,持续进入郑州,造成该区域极端降雨。 C. 郑州最大的1小时降水量接近24小时特大暴雨的降水量,降水过程在时间和地点上极其集中,产生的危害性很大。 D. 气象科研部门要提升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但是没有权力让预警区域停学停工、停业停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配合,仿佛转动的齿轮”“对流云团像一辆辆呼啸而来的列车”,崔晓鹏形象的讲解有助于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知识。
展开余下试题B. 崔晓鹏使用数据,向读者证明了即使降水持续时间长、总量大也不一定带来极大危害,如果降雨过程平缓,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 C. 作为没有气象专业背景知识的普通民众,最应该关注的是相关部门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暴雨预警级别越高,致灾可能性越大。 D. 本文采用访谈形式进行科普教育,采访对象权威,所提问题聚焦,有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便于读者准确快捷地了解相关知识。 6. 学校要开展气象知识讲座,请你根据材料简要地介绍河南特大暴雨形成的基本条件,并就学生该如何应对这种灾害性天气提出建议。 【4~6题答案】 【答案】4. D5. B 6. 暴雨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地形的抬升作用。 建议:密切关注预报预警信息,对预警信息心存敬畏。积极学习相关气象知识,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知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之上 高沧海 大婚之日我爷爷出走。猫狗儿就是看家的料,一会肚腹空了他自然回。我老祖如是说。 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眼看树影朝西又朝东,竟无人来寻,鞭炮喜乐声也早就停了。厨子昨儿晌就来家里置办,此时此刻想必都吃得鸡肥鸭满,猫狗都沾光,自己却在苘麻地里受饥荒。 我爷爷暗自伤感,桂香有意,兰芳多情,她们如眼前苘麻茎细脉软,楚楚温良,爹娘偏看不中,他们做主娶回家的女子春容,听说丑,还粗壮。 我爷爷一直未归。 那年的苘麻长势喜人,五月怀中有花,六月腹中坐果,一个果,三个果,五个果,留种收苘,晒了捆了,下水沤麻,削皮抽丝,九九八十一关,每一关都是人的虔诚,每一关都是麻的修行。至十月初八我老祖去会上卖麻,有人告诉他在沭河东见着我爷爷,看他跟个队伍走了。 我老祖用苘麻果在面食上做印章,祭灶时恳请灶官上天言好事,保家保儿孙平安,明年的苘麻,也还是个好收成。 一九四二年,苘麻还未收,苘麻果像一个个蜜罐散发着甜香,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 他们这一支抗日小分队不幸被日军打散,大部队已作战略转移,到处都是敌人的关卡,被毁的村庄一个连着一个,浓烟似哀嚎遮天蔽日。他没去突围时队长紧急交代的临时联络点会合,而是沿河一路急向南,那是回家的方向。 天空变得靛蓝靛蓝,十里平川一览无余。我爷爷把脸埋在苘麻叶子下,风从叶底抚他的身体,那黄澄澄的气息重重叠叠绵软幽长,覆盖他连日的不宁,他竟沉沉睡去。梦里青梧落了一地的花,恍惚之间成群的日军包围上来,他们的脚步声清晰能辨,刺刀上寒光凛然,我爷爷被吓醒,月亮的银光一动不动地洒下来,吞噬着旷野无边。他努力辨认着眼前的苘麻叶子,急切地回想自己身在何处,耳边传来无比真实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爷爷颤栗着屏住呼吸,身上的血液,几乎凝固。 一个弓着腰的身影穿过我爷爷身边的苘麻,在另一片苘麻棵里伏下身去,来回摸索了半天,像是找什么,又转到我爷爷这边。那个人影摇着我爷爷的肩膀小声说,你醒醒,你醒醒。是个女人的声音,我爷爷未敢动也未敢言语。女人开始哭起来,苘麻的叶子要落了,更藏不住人了……庄子里都是鬼子,你的腿烂了……我该怎么办呀? 我爷爷撩开脸上的苘麻叶坐起身来,他说,大姐。 女人本来是半跪着的,此刻竟歪倒在地,她慌乱而含糊不清地说,你,你是……你不是,不是…… 我爷爷说,别怕,别怕。 我爷爷跟女人在苘麻地里摸来摸去,总算找到了那名已经昏死过去的人,伸手触及到鼻下微弱的气息,女人又哭起来,他是不是要死了…… 我爷爷重新给伤员包扎伤口,他问女人,庄子都被烧毁,人都跑光了,你没走,是因为他吗? 女人点头,她说她的男人也在队伍上。 我爷爷说他自己也是队伍上的人,今晚他必须把伤员带走,再拖下去人会没命。 女人要跟他走。我爷爷说不行,这是枪伤,一旦遭遇上日本兵,两人就绝没有再活的说法,不能再搭上一个。 女人说了她男人名字,说巧着见着了就给捎个平安话,打完仗就回来。 我爷爷听得心头一振,忙问女人叫什么名字,女人说,春容。 我爷爷月光下仔细看春容的脸,他双手重重抚住她的肩,好好活着,我们的队伍会打回来的,你男人,一定会回来找你。 我爷爷背着伤员连夜调头北去,直奔联络点。 抗日战争结束,我爷爷回到家乡。见过我老祖,他问春容呢? 就见草棚里走出一个小媳妇捂着口嗤嗤笑,她说,嘿,当兵的,你回来啦。 被救伤员寻来我爷爷家时,爷爷新的房子一明两暗,黑色的屋瓦,屋顶絮着厚厚的茅草,冬暖夏凉,木窗外是海一样的苘麻,欢声如潮。春容已经生了个男娃,我爷爷迫切希望有一个俊俊女娃娃的愿望,在这个外乡人来到的第二天达成。 外乡人一直住到孩子办满月那天,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打开,那是一颗饱满的苘麻果,他蘸了红胭脂,轻轻在女娃娃的眉间盖了一枚苘麻章。 我爷爷在春容乌黑的发间,别了一朵金黄色的苘麻花。 我爷爷随后从地方武装加入到解放全国的洪流铁军中,辗转南北。一个春天的深夜,还乡团突然折返,烧毁了村庄,杀害了大批军烈属,春容在其中,那个粉雕玉琢般的女娃娃,也未能幸免。同年,我爷爷牺牲于河南开封,时年三十二岁。 当冬天迟疑着退出一九四八年,遍野花朵喊出血样的红,废墟之上,新的一年来临。 (选自《山西文学》2021年第9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废墟之上”,既有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灾难之意,又暗示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B. “爷爷”由于不满包办婚姻而选择逃婚,这一情节为其参加抗战斗争提供了合理性。 C. “爷爷”在队伍被打散后未去临时联络点,而是奔向家乡,是为了寻找失散的战友。 D. 春容母女被杀害,更易燃起人们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体现小说育人功能。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第三者视角叙述故事,引领读者走进文本,感知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B.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既有朴素自然的俗语,也有精深别致的雅言,雅俗共赏。 C. 作者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表现了人物的紧张心理,渲染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D. 本文淡化小说典型情节的刻画,以战争背景来表现爱情,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9. 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春容的形象特点。 10. 文中多次出现苘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7~10题答案】 【答案】7. C8. D 9. ①善良坚贞:结婚时遭遇丈夫逃婚,却一直等到丈夫回来,并为他生儿育女; ②勇敢机智:在残酷的战争中,勇敢地救助伤员,并能够利用苘麻地来藏匿伤员; ③俏皮可爱:当看到曾经在苘麻地里不期而遇的丈夫归来时,表现得举止活泼、言语风趣; ④英勇不屈:面对敌人的残忍反扑,即使牺牲,也不屈服。 10. ①以苘麻茎细脉软衬托意中人的多情温良,表现人物对美满婚姻的追求; ②以苘麻地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以饱满的苘麻果和美丽的苘麻花为精神寄托,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须务在宽简。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几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B.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C.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D. 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槐,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 B. 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C. 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 D. 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有赌博色彩的游戏。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珪向唐太宗建议,选拔公直良善之人审案执法,对断狱公平者实施奖励。唐太宗也认 人死不能复活,所以使用法律务必要宽大简约。 B. 唐太宗认为如判处死刑,中书、门下两省和尚书、九卿要会审。此法实行后,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几乎做到了可以废除刑法。 C. 张蕴古因私泄旨意,与犯人赌博,被处死于东市。事后,唐太宗认为死刑审核要提高到五覆奏,门下省应当奏报依法当死却情有可原者。 D. 高甑生因违令和诬告他人被判死罪,后遭流放。唐太宗认为应铭记其功劳,但不可赦免,治国守法必须统一,使有功之人放弃侥幸之想。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 (2)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11~14题答案】 【答案】11. D12. C13. B 14. (1)现在司法衙门核查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想要以此来成就对他的考核。 (2)如果高甑生得以免罪,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人死了就不能再活,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现在司法部门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用这种手段来完成考核成绩。现在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得办案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说:“只要选公正正直善良的人,判断案子公正恰当的人就增加俸禄,赏赐金帛,奸妄邪恶自然就会停止。”太宗下诏照办。太宗又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就后悔了,对房玄龄说:“你们吃朝廷的俸禄,就要替国家分忧,不论事无大小,都应当注意。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不劝谏,这还算什么辅佐大臣呢?像张蕴古身为法官,竟然与囚徒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这种罪行非常严重,但如果按通常的法律来量刑,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大怒,就下令处死,你们竟都一言不发,主管官署又没有再复奏报告,于是很快就处决了他,这难道是为臣的道理?”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要经过五次覆奏。”唐代五覆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下来上奏。”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调遣,又诬告李靖谋反,被判死罪,后减免死罪流放到边远地方。当时有人上书为他求情说:“高甑生是当年秦王府的功臣,请求陛下从宽处罚他的罪过。”唐太宗说:“他虽然是秦王府的旧功臣,确实不应该忘记,但是治国必须遵守法律,处理事情必须一视同仁,如果赦免了他,就开了侥幸免罪的先例。而且当初起兵太原,原来就跟随征战且有战功的人很多,如果高甑生获得赦免,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一) (宋)王安石 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荦高才独见君。 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驎騕褭②跨浮云。 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 注释:①王逢原:王令,北宋诗人,与作者王安石 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騕褭:(yǎo niǎo)古骏马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思”,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有以诗代祭之意。 B. 诗歌前四句称赞王令虽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 C. 全诗叙写与故友交往的回忆和感叹,似对故友倾诉衷肠,凄恻感人。 D. 诗人痛惜故友早逝,肯定其高尚节操和卓越才华,也感喟自身遭遇。 16. 诗的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深沉的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16. 运用了典故“运斤成风”,借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表达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对天不怜才的悲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