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6 2022-05-03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
四川省成都崇州市怀远中学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崇州市怀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浏览完整试题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了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C.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材料一的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应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生命,让大众冰雪运动更为丰富。
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昭关 冯至
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
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①身体疲乏,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物,忘却了时间。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那有时静若平湖,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
昭关在他的面前了。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
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一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他一条鱼似地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
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②除却从山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走入山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适当的回答。
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鸱枭间或发出两三声啼叫。③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溪水。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
他远望夜里的山坡,不能前进,他只有想,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
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这时不远的山坡上忽然有一堆火熊熊地燃烧起来,火光渐渐从黑暗中照耀出几个诚挚的兵士的面庞,他们随着火势的高下齐声唱起凄凉的歌曲。那一堆火旁是几个兵士在追悼他们死在异乡的伙伴。按照故乡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人充作巫师,呜呜咽咽地唱着招魂的歌曲。声音那样沉重,那样凄凉,传到子胥的耳里,他不知道他所居处的地方还是人间呢,还是已经变成鬼蜮。随后歌声转为悲壮,那巫师在火光中作出手势向四方呼唤,只有向着东方的时候,子胥字字听得清楚:
展开余下试题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
惟魂是索些!
子胥正要往东方去,听着这样的词句,觉得万事都像是僵固了一般,自己蜷伏在草丛中,多么大的远方的心也飞腾不起来了。他把他的身体交给这非人间的境界,再也不想明天,再也无心想昭关外一切的景象。——那团火渐渐微弱下去,招魂的巫师以最低而最清晰的声音唱出末尾的两句,整个的夜也随着喘了一口气:
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
第二天的阳光有如一条长绠把他从深处汲起。他一睁眼睛,对面站着几个朴实的兵士。他们对他说,要在山上建筑兵营,到关外去采伐木材,人力不足,不能不征用民夫,要他赶快随着他们到山腰的一个广坪上去集合。这时这条因为脱皮困难几乎要丧掉性命的蚕觉得旧皮忽然脱开了,——而脱得又这样迅速!
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
子胥在关外的树林里伐木时,④在一池死水中看见违离了许久的自己的面貌,长途的劳苦,一夜哀凉的招魂曲,在他的鬓角上染了浓厚的秋霜。头发在十多天内竟白了这么许多。
(选自《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在这中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后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加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
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这一描写符合吴楚之地多湖泊水流的特点,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
C.楚国战士追悼战友时的歌唱,突出了楚地好鬼信巫的风俗,侧面表现了伍子胥的内心,是其思想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D.听了招魂曲后,伍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化合为一”,这一描写表现了伍子胥的失落、痛苦,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
7.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处以流水比喻伍子胥夜行时的心境,疲乏与宁静之间的对照,说明伍子胥自我生命状态的自由和放空,甚至不去想复仇之事。
B.第②处以溪水的流动与宇宙的凝滞构成对比,宇宙的凝滞运用夸张手法,是伍子胥昭关遇阻时沉重心情的投射,溪水则代表未知的可能。
C.第③处和谐的溪水具有象征意味,它温柔、亲切、熟稔、永恒,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进一步坚定了他复仇的意志。
D.第④处一池死水与第①处流水相呼应,这一变化暗示了伍子胥内心思想和情感的转变,对复仇的坚定,意味着对自我人生的放弃。
8.对伍子胥而言,蚕的“脱皮”意味着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钱理群认为冯至的《伍子胥》“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说作者借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写出了人们普遍拥有的人生体验。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帝【注】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豫政事。
三年,帝以义武节度使王都将入朝,欲辟毬场。张宪曰:“比以行宫阙廷为毬场,前年陛下即位于此,其坛不可毁,请辟毬场于宫西。”数日未成,帝命毁即位坛。宪谓郭崇韬曰:“此坛,主上所以礼上帝,始受命之地也,若之何毁之!”崇韬从容言于帝,帝立命两虞候毁之。宪私于崇韬曰:“忘天背本,不祥莫大焉。”
夏六月,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宦者曰:“郭崇韬常不伸眉,为孔谦论用度不足,恐陛下虽欲营缮,终不可得。”帝曰:“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然犹虑崇韬谏,遣中使语之曰:“今岁盛暑异常,朕昔在河上,与梁人相拒,行营卑湿,被甲乘马,亲当矢石,犹无此暑。今居深宫之中而暑不可度,奈何?”对曰:“陛下昔在河上,勍敌未灭,深念仇耻,虽有盛暑,不介圣怀。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陛下傥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矣。”帝默然。宦者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帝卒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
【注】帝: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B.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C.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D.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伶人:也称优伶,优人,古称演戏的人为伶。伶人可为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B.闾阎:此处泛指民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闾阎”的含义与此处相同。
C.毬场:即球场。毬,即“球”,古代一种习武用的皮球,革制,中间以毛填实,足踢或杖击为戏。
D.宫苑使:官职名,一为武臣迁转之阶,无实职;一为掌皇宫内苑之事的实职官。此处当为后者。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宗自幼喜好音律,甚至不顾天子之尊,亲施粉墨,与伶人同台演戏,并且他还有一个“李天下”的艺名。
B.庄宗时,伶人权势熏天,朝臣备受压迫,有的即使被侮,也不敢出一言;有的选择委曲求全,依附伶人。
C.庄宗想毁掉即位时修筑的神坛,来修建毬场。对此,张宪认为,神坛是庄宗承受天命的地方,毁掉不祥。
D.郭崇韬认为,庄宗居住在华丽舒适的台馆中,如果没有忘记曾经的艰难困苦,就不会觉得酷热难耐,。
展开余下试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豫政事。
(2)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探梅 陈鉴之
驴蹇①火飚寒帽裙,吟肩山耸②酒微醺。
弯弯竹径霏霏雪,小小溪桥淡淡云。
忽邂逅时真得侣,向空濛处细飘芬。
回天力量知谁似,笑挽春来首策勋。
【注】①驴蹇,即蹇驴,瘸驴。相传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骑蹇驴于灞上踏雪寻梅,抒其幽兴。②山耸,诗人的肩膀。因吟诗时耸动肩膀,故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题目中的“探”是寻求的意思,含有探幽访胜的意味,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
B.首联用典,刻画出一个酒后微醉、冒着寒风骑在驴上吟诗慢悠悠而行的诗人形象。
C.颈联中,一个“忽”字,写出诗人与朋友不期而遇的惊喜,感觉空中都飘着芬芳。
D.尾联直抒胸臆,赞叹梅花具有无人可比的回天之力,是预告春天来临的第一功臣。
15.诗的颔联在用词方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
初中部分:
(1)杜牧《赤壁》中起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题》中常被用来比喻教师无私奉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相见欢》中表明自己登楼独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然后又借“______________”的凄凉环境突出了自己悲凉的处境。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抒发议论,表达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部分:
(1)《雨铃霖》中写留恋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将离别的男女手牵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哽咽得说不出来话来。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曾经强盛的局面,英雄孙权以及历史遗迹,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醉花阴》中写黄昏时词人独自饮酒,虽有美景但依然无法排遣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浦江潮涌,世界瞩目。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为疫情阴霾、衰退乌云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带来亮色。展区更大,老朋友踊跃参展,新展商慕名而来;展品更靓,多款“全球首发”静候大幕开启;业态更新,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勾勒未来生活;形式更多,云上参展、视频连线,全球企业在云端握手……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经济以 的气质,敞开大门拥抱来自全球各地的大小企业,帮助它们乘风破浪,实现自身发展梦想。
进博会犹如一扇窗户,无论朝内看,还是向外看,每年都有别样风景。置身进博会,人们可以分明感到,开放合作正汇聚成一股跨越国界的大潮。它背靠中国经济大海, 保护主义浊流,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与各国发展意愿相汇相融, 具象为进博会现场一个个展台、一次次研讨、一场场签约,促进各方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得更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得更活。透过进博会的窗口,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蓝海” 。
“进”而有为,“博”采众长。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提升全球共享繁荣、共同发展、共迎挑战的强大力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虚怀若谷 涤荡 从而 波澜壮阔
B.海纳百川 涤荡 进而 波澜壮阔
C.海纳百川 扫荡 进而 气势磅礴
D.虚怀若谷 扫荡 从而 气势磅礴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促进全球共享繁荣、共同发展、共迎挑战的强大力量。
B.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提升全球共迎挑战、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强大力量。
C.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提升全球共同发展、共迎挑战、共享繁荣的强大力量。
D.进博会再启程,汇聚起促进全球共迎挑战、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强大力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 ① ,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
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圆环做打凹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璧,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均来自中国传统纹样,其中冰雪纹表现了冬奥会的特征,祥云纹传达了吉祥的寓意。
奖牌背面中心刻有北京冬奥会会徽,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 ②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第24届冬奥会上运动员如群星璀璨,创造佳绩。
奖牌盒以大漆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制作, ③ ,又符合“绿色办奥”和可持续性的理念。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奖牌造型质朴简洁,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B.奖牌造型质朴简洁,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
C.奖牌造型质朴简洁,不仅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而且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D.奖牌造型质朴简洁,呼应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符合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08年,《天津青年》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其中一问是“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职业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不再只关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目标,而是更多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中国举办奥运会推动了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将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月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强加因果。原文中写的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
上一篇: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六校联盟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