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肖鹰的《汉凤凰的大美风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凤凰的造型,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而且这种造型图像与太阳相伴,可见在远古时代,凤凰崇拜就与太阳崇拜相关。 B. “凤凰”原本的记法叫“凤皇”,相传黄帝称帝后,凤凰自天而降,于是黄帝让夔龙主持庆典,并由凤凰作为最后的出场者。 C. 凤凰作为图腾崇拜,在汉文化中意义更广泛,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因为它是司乐的神鸟。 D. 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影响了古埃及太阳神鸟的传说,希腊神话中凤凰的自焚和新生,表现出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特性。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选文从凤凰图像的特征入篇,再写凤凰崇拜的历史传说渊源,再论凤凰的文化象征意蕴,最后拓展至外国神话中的凤凰形象,论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 选文大量引用、列举古代中外的传说典籍中的资料,如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证明观点的同时,又使文章内容更丰赠,文意更典雅。 C. 选文第四段中,列举《尚书•益稷》中描述的在大禹治水的庆功盛典上凤凰来仪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的事例,证明了凤凰是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的分论点。 D. 选文最后一段,将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进行类比,点明各民族文化传统中都有主管音乐与技艺之神的现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经•玄鸟》中对“简狄吞食凤凰蛋而生商” 记述,与屈原在《天问》中写的关于商契的传说是一致的。 B. 据史传,商契筑台观天象,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节气规律,由此制定历法,以昭示气候变化规律,引导人们顺时而作。 C. 大火星每年在东方黎明出现和在西方黄昏隐没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我国每年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是固定的。 D. 凤凰在中国古代是司乐的神鸟,是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吕氏春秋•古乐篇》有“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之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应当看到,中国视角的传统的审美一直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当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候,大自然的山川水流田畴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人们审美的一个关系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人们渴望的山林的幽深、河流的婉转流长、植被的繁茂,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凝视和体悟对于传统审美而言无比重要。“中国自孔孟儒家至宋明理学家,重视内心生活修养,形成了古代一种特有的精神文明。”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与超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导致了审美传统规则的形成。我们的认知传统,都建立在这种审美的基础之上。 中国视角的审美传统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沉淀下来的几个词来解读。特别值得探讨的有所谓“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文人能够惺惺相惜、互相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自身具有魅力且超越了牛的木然。强化素养需要美育的培育,琴棋书画的修养成为古人文化的必然内容。其二,“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意指艺术作品创作的得失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有怎样的创作呈现;作者是一个有修养、有一定审美感知度的人,作品就会呈现出自身美感。注重内涵其实也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的根本,《左传•昭公九年》谓:“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就是对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内在性决定的认知。无论是对于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自身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内在根底来认识,这也是中国审美的基础认识,所谓道术关系中“道”决定“术”的审美观的意义。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有读者观众的呼应,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而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取得共振,这就是审美获得快感的所在。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以及对于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就是证明,强调创作要能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感亲近性。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让人感知而滋润入心的美感,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美好的东西让感悟瞬间体察或者体味理悟,美好具有无障碍的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犹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悠然间认同并陶醉,证明审美的力量。上述阐释是在借助几个历经时代淘洗的言辞来说明传统审美的感知需要有审美的教养和教化,审美者内心的期待会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内心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产生审美感应,对于美的事物,人们获知其美而荡漾升华产生美感。 时代发展打破了传统审美的一些基础,现代审美突破长期以来对于审美的基本认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和田园时代大不相同,基于传统的静观审美风习不得不接纳现实变化,产生适应当下文化环境的另外一种文化情调。古典的审美和浪漫,不得不转移到现实主义审美上。抽象的、装置的艺术越来越以形式的亮眼改变内涵的审美习惯,失去悠然心会和静观的美感,物质获取与迅疾变化对于心态的影响导致了审美的变化。网络时代的人们按捺不下的转换视角,将体悟和心领神会变成了奢侈欲望。网络时代的趣味时常是碎片的,自鸣得意的,喜欢所谓一言不合就“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机趣,和改变传统语言的所谓“蓝瘦香菇”一难受就想哭带来的好笑的趣味,审美已经是浅尝辄止和一笑置之的品位。时代能造就足不出户就将一个“双十一”构建成火爆的抢购日,即刻获得的满足祛除了人们的想象,诗歌和远方成为奢望,哲学和冥想遭遇困难。虽然审美的传统依然在一些场域留存,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鸟鸣山更幽”的趣味,“清泉石上流”的味道,乃至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感都不太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