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赞同西洋读者的观点,作者也认为中国诗典故不多、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B. 作者认为,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内容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C. 作者认为,中国诗是文明人的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D. 作者认为,中国诗和外国诗相比就像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共同点大于不同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如用“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说明了中国诗的音调单薄的特点。 B. 作者为了论述诗歌音调的轻重与语言的本质有关,特意将法国诗、英国诗、德国诗、拉丁诗与中国诗比较。 C. 希腊哲学家认为“家居”是指读本国诗,“出门”是指读外国诗,“回家”指读完外国诗又想起了本国诗。 D. 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问题传达出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雅面不奥,俗面不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的狂放与西洋诗不尽相同,中国的诗人虽狂不过有仙意,而西洋的诗人则有“兽力”与“神威”,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B.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洋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 C. 只要在研究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就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同化外国文化。 D. 作者认为,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不如西洋诗雄厚和沉重,西洋诗和中国诗各具千秋,不应以一种文化的特点来否定另一种文化。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作者赞同西洋读者的观点”错。原文第一段第二句话有“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由此可见作者并不赞同西洋读者的观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希腊哲学家认为”错误,结合原文最后一段中“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可知,这并非希腊哲学家的本意,只是作者借此用来说明“读诗”的道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比较中国诗与西洋诗,文中有“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等可知,东西方诗歌表现不同,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差异,与“饮食”无关。 B.“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洋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错误。结合原文“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作者的目的是在说明两种文化之间有相融通的共性。 C.“就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同化外国文化”错,原文最后一句是“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可见研究的目的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交流中融合,共同发展,而不是“同化外国文化”。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脱贫攻坚电视文艺具有书写时代先进思想和伟大实践的政治站位、历史方位和主题定位,显示出同步记录时代史诗的宏大气派。这一宏大主题由许多微观叙事打开,在创作上积累了重要的创新经验。 理论宣传专题节目《这就是中国》《中国正在说》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为载体,生动讲述习进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深入分析中国扶贫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体现了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纪录片《决战脱贫在今朝》《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遍地英雄下夕烟》《大搬迁》《最是一年春好处》《扶贫村里的年轻人》等,聚集一个村庄、一户人家、一位扶贫干部、一个脱贫故事,在徐徐打开的个体故事中,让观众感受到国家的气象、时代的发展。电视剧发扬艺术特长,讲述各地富有成效的扶贫实践,比如表现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都不能少》,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绿水青山带笑颜》《遍地书香》《我的金山银山》,表现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同心协力脱贫的《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枫叶红了》《石头开花》等,完成了一次次生动的微观叙事。 (摘编自《脱贫攻坚电视文艺——记录时代的足音》) 材料二: 近期播完的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不仅收获一片好评,而且得到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可,成为“爆款”,网友们在豆瓣上打出9.4的高分。 侯鸿亮说,剧组就像当初的移民一样,重建场景,在戈壁滩,在田野上,直面扶贫工作者面对的风沙高温、方言沟通障碍等,而这些最终都成为剧情,比如环境,沙尘暴说来就来,卷起石子砸向搭建的房屋,……剧中,黄轩饰演的村干部在大喇叭里说:“涌泉村离医院太远了,离学校大远了,”剧组去村子原址时,山路上开了四五个小时车,交通极度不便。这句台词,是从内心长出来的。 现实中,“种磨菇”是脱贫的重要产业,为了还原,剧组真的种起了磨菇,肥料由当地人事先配好,苫布一打开,那气味仿佛迎面被人打了一拳。粪肥在40℃的菌棚里发酵后,再撤菌种,保湿、保温、通风。蘑菇棚难闻到人进不去。工作人员还能戴口罩,演员必须忍。 种种拍摄经历,让剧组与那段历史、那些人物产生了化学反应。孔笙说:“我们用3个月时间体验了他们20多年的生活。”侯鸿亮说:“这些亲历者的群体记忆和个人经历太鲜活了,剧组的所有人不断受到心灵冲击,共情到了极致。”所有人都希望把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感动的种种化为创作,传递给观众。 共时性创作,让剧组与这片土地的人和故事同频共振,“心灵感应”,人物、剧情、台词,所有的判断、感觉、细节都对了。比起文艺评论事后对每个镜头、每个人物、每个情节的一一拆解,当时全体共情的投入状态,是真正不可复制的体验。
展开余下试题在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上,有人评价说,《山海情》真实的质感不像拍出来的,而像从那片土地上“长”出来的;蕴含的情感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像黄河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 《摘编自《﹤山海情﹥背后,主旋律这样与观众共情》) 材料三: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面对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重大部署和伟大实践,如何运用形式多样的文艺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聚集扶贫脱贫主题,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坚持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讨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发挥文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独特作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脱贫攻坚电视文艺同步记录时代发展,反映时代先进思想,体现出宏大的史诗气派,为该类文艺节目创作积累了创新经验。 B. 相对来说,理论宣传专题节目更立足于宏观,体现全球视野;而纪录片只能立足微观,通过个体故事来反映国家的发展。 C. 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因为明星黄轩扮演村干部角色而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成为豆瓣上的高分“爆款”作品。 D. 《山海情》剧组只用3个月时间来体验当地人20多年的脱贫攻坚生活,体验的时间太短了,否则效果应该会更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种磨菇”是真实的扶贫历史,在《山海情》剧中得到高度还原,剧组真实地去种植蘑菇,达到与这片土地的人和故事的同频共振。 B. 脱贫攻坚电视文艺包括多种形式,其中电视剧有艺术上的优势。百姓喜闻乐见,所以相关作品的制作要多一些,其他方面可以减少。 C. 有人评价:《山海情》真实的质感是“长”出来的,情感是“流淌”出来的。这是对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下的高度肯定。 D.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文艺创作的方向,思考文艺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独特作用,从而给予人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感召。 6. 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有哪些成功启示?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4. A 5. B 6. ①将书写时代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相结合;②深入体验脱贫攻坚的生活,共情创作;③坚持文艺创作目的,思考和探讨时代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纪录片只能立足微观”过于绝对,原文只是列举了几个实例,并没有说纪录片只能立足微观。 C.“因为明星黄轩扮演村干部角色而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原因概括错误,从文中“近期播完的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不仅收获一片好评,而且得到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可”可看出,不是因为“明星黄轩扮演村干部角色”而获得“年轻观众的认可”。 D.“否则效果应该会更好”错误,于文无据。结合“种种拍摄经历,让剧组与那段历史、那些人物产生了化学反应。孔笙说:‘我们用3个月时间体验了他们20多年的生活’”分析,原文只是客观陈述“用3个月时间体验了他们20多年的生活”,无法推断出“否则效果应该会更好”。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B.“相关作品的制作要多一些,其他方面可以减少”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纪录片、电视剧等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各有自己的价值,不存在谁可以多谁可以少的问题。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脱贫攻坚电视文艺具有书写时代先进思想和伟大实践的政治站位、历史方位和主题定位,显示出同步记录时代史诗的宏大气派。这一宏大主题由许多微观叙事打开,在创作上积累了重要的创新经验”分析,讲主题和叙事结合,即宏大主题由许多微观叙事打开,将书写时代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相结合。 结合“剧组去村子原址时,山路上开了四五个小时车,交通极度不便”“现实中,‘种磨菇’是脱贫 重要产业,为了还原,剧组真的种起了磨菇”“种种拍摄经历,让剧组与那段历史、那些人物产生了化学反应”“共时性创作,让剧组与这片土地的人和故事同频共振”等分析,通过《山海情》剧组的举动分析,要深入体验脱贫攻坚的生活,共时性创作,共情创作。 结合“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如何运用形式多样的文艺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聚集扶贫脱贫主题,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讨的时代课题”分析,坚持坚持文艺创作目的,不断探索,创作优秀作品,鼓舞人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思考和探讨时代主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缘由。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将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不能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好瘳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骗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说:“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香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任务完成!” 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黃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渡口,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跑过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说完她决然地走出油轮。 我看到妈妈昂首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上了辆很严实的汽车。 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已说,我不哭,一定不哭。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矗立着一座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见了一个长胡须的伯伯!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那上面密密匝匝地写满了数字和字母,这是妈妈缝进我的衣服里面的。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可我到夜里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睡在一旁的罗陕北。 “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要妈妈。第二天,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面善慈祥的阿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我”用过很多名字,并且每次换新家后,爸妈都会给“我”起新名字。这样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这句话用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贴切自然,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和表达特点。 C. 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认识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 小说善于刻画人物,个个形象丰满,“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话语中可知妈妈饱含深情,又理智沉稳,从容淡定。 8.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着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的多重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9. 小说主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7. D 8. 情节设计:以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 形象塑造:可以真实地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韧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视角去表现地下工作者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9. 文章通过一个红孩子的视角,展现了地下工作者的艰辛工作,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地下工作者)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情怀; 也体现了一代红孩子们生活的不易,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角度,表现他们的艰辛,赞扬他们的坚韧顽强; 文章最后,“我”得到了伯伯的照顾,以“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角度,体现了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善于刻画人物,个个形象丰满”错误。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觉写其他人物,人物形象刻画简单,并不丰满,如写妈妈“长得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但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刻画人物,人物形象虽不丰满却有血有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叙述视角的能力。 叙述视角是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本文是儿童视角。儿童视角,稚嫩童真;儿童视角具有陌生化的效果。 在情节安排上,“红孩儿”父母 形象更多通过红孩儿视角来塑造,“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父母的革命活动通过孩子的视角来介绍,孩子是革命活动的参与者,这样显得更真实; 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写“红孩子”的生活,“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不能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好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押上了一辆很严实的汽车”,通过孩子的视角真实地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韧顽强的形象特点;同时孩子随父母转战各地,虽然不明白父母工作性质及情况,但他们爱孩子更爱工作的形象得到了很自然的表现,如“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通过孩子的视角塑造了“红孩儿”父母忠于信仰、勇于献身,对党的革命事业,坚定忠贞;对待叛徒,当机立断果敢锄奸;对待敌人,冷静沉着、善于周旋、富有斗争经验;对待突如其来的险境,英勇无畏,随时做出牺牲的准备等。从为人父母角度分析,充满亲子温爱又不忘大义。对待“红孩子”,具有一般父母的舐犊情深和温爱之情,又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 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有限的,这样就省去了很多笔墨,如父母是怎样工作的,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父母最后的结局等等,都可以不写,从而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这样写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使情节更集中紧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归纳小说意蕴的能力,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小说这样描写“我”的父母,“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将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不能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小说中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为革命工作四处漂泊,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事地下工作,具有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可知主题是讴歌革命者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我”为了配合爸爸妈妈的工作,乖巧懂事,尽管渴望与孩子们玩,但体谅父母,父母被反动派抓走后也乖乖地听从安排,“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小说写出了“我”成长的艰辛,不能正常生活,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温暖;体现出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坚韧顽强的性格;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见了一个长胡须的伯伯”“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