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8 2022-05-1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
河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高二年级4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和“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家葛亮的小说《瓦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瓦猫》一书聚焦手艺人,共有三个故事——《书匠》《飞发》《瓦猫》。根据地域和主角的不同独立成篇,分别是江南篇、岭南篇和西南篇,其中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空间跨越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时间跨度则从当代溯至西南联大时期,呈现出多元的叙事风格和气象。
小说对修书、理发、制陶技艺的细致描述,让人如临现场;更重要的是,还有对匠人生活状态的描述,并由此折射出历史的变迁以及历史与人之间载沉载浮的关系。历史总是向着更为便利快速的方向发展,匠人慢工出细活的技艺,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了。
《书匠》,坐标南京,主题是“整旧如旧”。修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修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还原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原书的载体,让其尽可能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保存它的文物价值。这是一门对抗时间的技艺,修书匠就像传统文化的守护人,顽强地抵抗着时间蛀虫的侵蚀。
《飞发》,坐标香港,讲的是广东、上海两地的理发匠在香港打拼的故事。这其中,既有港味十足的香港街坊式生活,也有老上海的韵味和腔调,还有广东人的那种敢想敢干的拼搏劲。最动人的是关于理发情节的描述,转换发型,往往意味着心境的转变,甚至可能还指向遥远的志向。在小说中,粤派与沪派,旧派与新派,对理发流程、手法、发型的不同理解以及产生的冲突,集中地呈现在翟玉成和翟康然这对父子关系上。
《瓦猫》,坐标云南,从制作镇宅辟邪陶器“瓦猫”的匠人眼中,折射出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云南的西南联大的教授、学生以及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纠葛。艰难条件下专心学术、求索真理的教授,投笔从戎的爱国学生,在日军炮火下逃难已成家常便饭的普通老百姓,构成了一幅时代的群像,重现了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爆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与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怀。从抗日战争时期,到知青上山下乡,再到改革开放,世事变迁,岁月沧桑,人事浮沉,唯有猫婆荣瑞红一家几代人的技艺传承不息。那瞪大眼睛、居于屋顶的瓦猫,似乎既在守护个人的小家庭,也在守护着国家这个大家庭。
近年来,在消费主义盛行、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氛围下,人们开始崇尚手工业制作的精细。在冷冰冰的机械制作时代,人们开始向往手工制作的温度和人文关怀。于是,《瓦猫》应运而生。它是这样一本书,有点怀旧,有点像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将劲道深埋在心中,厚积薄发,让我们在时间的不可逆转的流逝中,增强我们生命的厚度。
(摘编自搜狐网《寻找消失的匠人精神——读葛亮〈瓦猫〉有感》)
材料二:
羊城晚报:小说《瓦猫》一书的时间跨度从当代溯至西南联大时期,为什么会把“匠人故事”放置到那个时代去叙述?
葛亮:我希望表达出我对“匠人”另外的一种理解:除了专注、打磨、韧性,匠人还象征了一种文化传统。
我非常幸运地发现了龙泉镇,这个瓦猫匠人世代聚居的古镇,它突然和中国最重要的一批精英知识分子所构建的人文版图连接在一起了。这种结合其实也是一种隐喻,因为无论是匠人还是知识分子,实际上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种人文理想,有职业上的持守和信仰,这种信仰可以将两者连接起来。这种连接也将匠人精神升华了,成为我们人文传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认同感,是非常具体和立体的。
浏览完整试题
羊城晚报:你在小说《瓦猫》中想呈现的匠人精神与当下热门的“工匠精神”有何异同?
葛亮:我觉得是一脉相承的。现在的工匠精神可能更侧重于对技艺的打磨,但在我看来,匠人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就是因为它实际上可以连接不同的时代。人们容易产生一种固有的印象,觉得这种传统的匠人精神在现实语境中正走向没落,但是当我走近这些匠人师傅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状态要比我们想象的达观很多。而且各个工种由新变旧的过程,在我看来也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而是一种推陈出新,有不断的融通、交替和连接。
《瓦猫》所呈现的匠人精神可以辐射到我们当下的每个人身上,这种精神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读者。
羊城晚报:“民间”一直是你非常关注的写作对象,它有哪些闪光点?
葛亮:确实如此,我非常关注民间,我觉得民间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立场,甚至也是我们人文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说《瓦猫》就是这样,用朴素的民间方式叙写,是非常真诚的,甚至是很有力量的,引起读者共鸣。为什么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非常动人,是因为他把所谓的大人物都当常人来写,让读者产生共情。
羊城晚报:你对自己的写作有怎样的期待?
葛亮:对当下文学处境的体认,可能是我还愿意去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人跟我说,文学,包括传统艺术,都处于一个式微的过程中,但是我依然觉得它们在审美、时代共情上是最好的载体,甚至超越像电影这样的艺术表达方式。文字的审美空间更大,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
我对自己作品的期待,不仅仅是建立一个故事,或是勾勒一个人物,而是这个人物、故事的存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可以让他再次想象和勾勒,并产生共情。
羊城晚报:有人说你有一颗“老灵魂”,但是从作品和访谈来看,感觉你更像是有一颗“慢灵魂”。为何你总是偏爱旧时光、旧物和旧人?
葛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在审美上确实更加倾向于有沉淀的东西。说到物的意义,实际上它可以作为一种时光或者说是历史的遗留存在,但其实我觉得物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醒,让我们抵抗遗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特别追逐刚出来的东西,但我不排斥新生事物。
(摘编自孙磊《葛亮:朴素而真诚的民间,充满了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匠人慢工出细活的技艺不符合便利快速的时代发展潮流,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传统手艺人和传统技艺都将退出历史舞台。
B.修书是一门对抗时间的技艺。修书更重要的目的是还原书的载体,让其尽可能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保存它的文物价值。
C.葛亮认为“匠人”除了专注、打磨、韧性,还象征了一种文化传统,只有匠人才有独特的人文理想,以及职业上的持守和信仰。
D.人们觉得传统的匠人精神在现实中正走向没落,但当报社记者走近这些匠人师傅时,发现他们的状态要比人们想象的达观很多。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亮的小说《瓦猫》讲述了三个故事,其中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根据地域和主角的不同独立成篇。
B.《飞发》对理发情节的描述很动人,小说中的粤派与沪派、旧派与新派对理发流程、手法、发型有不同理解。
C.猫婆荣瑞红一家几代人历经世事变迁,但技艺传承不息。瓦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个人的小家和国家这个大家。
D.葛亮在审美上更倾向于有沉淀的东西,他认为物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醒,让人抵抗遗忘;所以他不接受和追逐新生事物。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小说《瓦猫》内容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关注民间手艺人 B.多元的叙事风格和气象
C.批判盛行的消费主义 D.时空跨度大
4.葛亮的小说《瓦猫》能带给读者哪些阅读的收获或体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漆大板凳
聂鑫森
湖南乡下,称耕作田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的手艺人为“师傅”。
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紧锣密鼓地千田里的活计,农闲时潇潇洒洒当木匠。乡下木匠分为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
虽然高培德只五十来岁,但按族谱的字派,他是“培”字辈的,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
四十岁前,高培德挑着工具箱,去做上门功夫,吃的是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儿子高守诚只读了高中就回家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了。
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
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
儿子不敢吭声儿了。
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
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
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
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
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
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榫,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榫与眼儿都牢牢地咬在一起,无半点儿松动。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
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
展开余下试题
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
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卯。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晚上,年轻的村主任付有根走进了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
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的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
“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
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就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
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
“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带着你儿子去镇政府吧。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
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了起来。付有根是坐在大板凳的顶边上,高培德一站起,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
“你自己不坐稳,怪谁?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
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
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
“我怕个什么!”
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
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
在高家村,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
村民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初夏时节,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了病虫害。
付有根请来了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付有根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时,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
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
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
“你放心吧。”
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
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培德四十岁后不像其他木匠一样做上门功夫,而是要求做家具的人把木头拉到他家,体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B.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而是用卯榫。他认为大板凳能体现一个木匠的水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
C.大家虽然非常佩服高培德的手艺,但是背地里叫他“大板凳”,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
D.虽然镇长亲自打电话,但是高培德还是不愿意给镇里做大板凳,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各种称谓,富有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B.“这是搞假场合!”,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高培德对镇长和村主任所作所为的态度。
C.小说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D.高培德不给镇长面子,却爽快答应为村民听课提供院子,前后形成对比,丰富了高培德的形象。
8.“儿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红漆大板凳”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固复使超使于阗,欲益其兵;超愿但将本所从三十六人,曰:“于阗国大而远,今将数百人,无益于强;如有不虞,多益为累耳。”是时于阗王广德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䯄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收私来比,鞭笞数百。以巫首送广德,因责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匈奴使者,大惶恐,即杀匈奴使者而降。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初,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杀疏勒王。立其臣兜题为疏勒王。班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槃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敕虑曰:“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即到,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超问忠及官属:“当杀兜题邪,生遣之邪?”咸曰:“当杀之。”超曰:“杀之无益于事,当令龟兹知汉威德。”遂解遣之。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西域,秉、张皆去符、传以属固。合兵万四千骑,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进击车师。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固计未决,秉奋身而起曰:“请行前。”乃上马引兵北入,众军不得已,并进,斩首数千级。后王安得震怖,走出门迎秉,脱帽,抱马足降,秉将以诣固,其前王亦归命,遂定车师而还。
(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西域归附》,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B.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C.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D.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秦时始称“匈奴”“戎”。
B.巫,古代以求神、占卜为职业的人,女巫与男巫合称“巫觋”。
C.西域,名称始于汉,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D.符,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如调兵的“虎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超出使于阗时,趁着国相私来比绍求马的机会让巫师自己来取马,后来斩下巫师的头,收押了私来比,于阗王最终杀死匈奴使者并归降汉朝。
B.班超派田虑去招降兜题,兜题毫无投降之意。田虑按照班超的命令逮捕了他,并立即上报班超,班超召集疏勒的官员,对他们进行劝说。
C.朝廷派窦固、耿秉、刘张率领军队从敦煌郡昆仑塞出发,进攻西域,汉军总共有一万四千骑兵,先在蒲类海击败了匈奴的部队,后向车师国进攻。
展开余下试题
D.在如何攻打车师国这件事上,窦固与耿秉存在分歧。耿秉决定向北进军,窦固最终拥护并响应,众军一同进军,斩杀几千人,后王安得请求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阗国大而远,今将数百人,无益于强;如有不虞,多益为累耳。(4分)
(2)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4分)
14.在处置兜题的问题上,班超与新立的疏勒王忠的主张有何不同?最终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苏轼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②,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五
未成小隐③聊中隐④,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注]①苏轼谪居杭州,在游览西湖时创作了五首诗。②会灵观,在东京汴梁。古代于孟秋之际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③小隐,隐居山林,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④中隐,这里指做闲官。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菱白芡不论钱”,表明乌菱、白芡这些东西都是杭州西湖中的寻常之物。
B.诗人想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还感慨被外放地方的自己要保重身体。
C.“其五”一、二句化用典故,诗人“未成小隐”而做了官,就想先建功再赋闲。
D.这两首诗既写眼前的境遇,也有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16.请结合“其五”全诗,简要分析“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近,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青泥岭山路曲折盘旋、峰回路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情怀强化历史责任。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这些___________的名字背后是烈士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情怀,也是我们强心壮志、勇往直前的灯塔与坐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更加___________的形势和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唯有赓续先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风范滋养___________。袁隆平用一粒种子,帮助亿万中国人远离饥饿。国士已去,风范长存。如今,大师精神国士风范影响时代中的年轻人,磨炼意志,苦练本领,努力把自己改造成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精兵强将。学习英雄,要以英雄之信念坚定奋斗意志。革命时期,无数英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现在,新征程已启航,我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都是___________的壮举。英雄之信念是精神之钙,我们需要它来强心壮体,从而迈出新步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 错综复杂 浩然之气 史无前例
B.耳濡目染 错综复杂 凛然正气 前所未闻
C.耳熟能详 扑朔迷离 浩然之气 前所未闻
D.耳濡目染 扑朔迷离 凛然正气史无前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时代中的年轻人在大师精神、国士风范的影响下,使他们苦练本领,磨炼意志,努力把自己改造成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精兵强将。
B.大师精神、国士风范影响时代中的年轻人,苦练本领,磨炼意志,努力把自己锻造成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精兵强将。
C.大师精神、国士风范影响时代中的年轻人,使他们苦练本领,磨炼意志,努力把自己改造成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精兵强将。
D.时代中的年轻人在大师精神、国士风范的影响下,苦练本领,磨炼意志,努力把自己锻造成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精兵强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这个饮品丰富的时代,对于喝水,我们有太多的盲目。一是没喝够。人们经常忙忙碌碌,一天下来顾不了自己喝了多少水。①,人们才想起喝水,其实这个时候身体已经处于脱水的状态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摄入水应该是1500~1700毫升,()。二是不会喝。渴的时候,就咕咚咕咚一大杯水下肚,这样会增加心脏等器官的负担。不妨把每天的饮水量平均分配到几个时间段,比如清晨起床后喝杯水、健身前30分钟喝100~150毫升的温水、睡前半小时喝一杯水,这样既补充了水分,又不会②。总之,就是要“随时喝、小口喝、多次喝”。三是没喝对。有人误以为③,但大部分的饮料里含有大量糖类和其他添加剂,把饮料当水喝,最后就是人变胖了,身体变差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也就是大约三瓶矿泉水的量,有助于身体健康,有事没事常喝点白开水
B.有事没事常喝点白开水,也就是大约三瓶矿泉水的量,有助于身体健康
C.也就是大约三瓶矿泉水的量。有事没事常喝点白开水,有助于身体健康
D.有事没事常喝点白开水,有助于身体健康,也就是大约三瓶矿泉水的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在学习求知中,有许多心得。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李光地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上述材料能给学习求知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高二年级4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说法绝对,“传统手艺人和传统技艺都将退出历史舞台”错误,于文无据。C项,不合文意,“只有匠人才有独特的人文理想,以及职业上的持守和信仰”错误,原文是“因为无论是匠人还是知识分子,实际上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种人文理想,有职业上的持守和信仰”。D项,张冠李戴,不是“报社记者”,应是“作家葛亮”。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曲解原意,“所以他不接受和追逐新生事物”错误,原文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特别追逐刚出来的东西,但我不排斥新生事物”。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特定内容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批判盛行的消费主义”不属于小说《瓦猫》的内容特点。
4.①小说《瓦猫》呈现的匠人精神与当下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有不断的融通、交替和连接,这种精神能给读者以启示。②《瓦猫》
上一篇:
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