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2  2022-05-1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四川省宜宾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3月)(二模)语文
宜宾市普通高中2019级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而习展子虔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二人,更是将青绿山水推到了盛唐画坛最受欢迎的绘画门类,后人将二人合称为“大小李将军”,并称李思训为山水画“北宗”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亭台楼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传统服饰当中青色的运用同样十分常见。清代青色系服饰的色彩种类大致有蓝色、月白、品月、宝蓝、石青、绿色、碧色、缥色、青莲、雪青、元青、苍青。但是由于织物容易腐坏,保存难度较大,清代以前的织物保存完好的较少,对服饰色彩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仍可以从古代人物画中找到青色服饰的具体形制。例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能够看到穿碧色、石青、绿色、缥色的侍女、乐伎和舞姬;《宋仁宗后坐像轴》中身穿正青色翟衣的皇后。


浏览完整试题青,在先秦时期被儒家归类为五正色之一,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在此基础上将青赋予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之中“仁”的象征含义。“仁”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品性之一,被中国人保留至今,而“青色”也跟随着“仁”在思想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说文解字》和刘熙的《释名》之中“青”又分别被解释为“青,东方色也”和“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古人为何要将色彩与方位时空相互联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和中国古代为农耕文明有关。
《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为了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就将苍、蓝、碧等统称为青。
B.中国的传统绘画在有了青山绿水的样式后,才呈现出富丽堂皇的局面。
C.青花瓷的“青”各有不同,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不同,青料分为回青、石青等。
D.“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象征“四方”的东方,也象征“四时”的春天。
.D【解析】A项,原文说“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而不是“为了”;B项,原文是“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C项,不同的青料呈现出不同的青色,与文化内涵无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证条理清晰,首尾呼应,逐层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B.文章用《诗经》《劝学》等论据,论证了“青”在古代诗文中大多以叠词形式出现。
C.文章通过古代人物画中的服饰研究,论证中国传统服饰中的青色运用十分常见。
D.文章论证选材广泛,从文学、艺术、文化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人对“青”的青睐。
2.B【解析】B项,文章例举《劝学》,是为了论证古人对青的指代并不明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青、石绿对山水灵气的表现,使中国古代青山绿水画《千里江山图》富有韵味。
B.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出土的工艺品、服饰、画作等去研究“青”的具体颜色种类。
C.“青”跟中国农耕文明有关,它既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蕴含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
D.中国人喜爱青色,既是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
3.C【解析】C项,“青”本身不是“精神特质”,原文说“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已达26.95%。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在南方,多地开办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开展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相对容易普及的运动,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来投资机会。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休闲娱乐等冰雪相关需求会更多。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说:“在场馆方面,我国现有标准冰场654个,比2015年增加了317%,雪场803个,比2015年增加了41%,这就是投资热点的推动;服装和装备方面也受到了冰雪消费的驱动。”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针对冰雪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更多针对冰雪市场和冰雪运动的个性化产品,支持冰雪消费市场更快发展、转型升级。
(摘编自《汇聚改变世界冰雪运动格局的蓬勃力量》,《光明网》2022年2月21日)
材料二:
奖牌只是一种标志,显示冰雪运动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受喜爱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既提高生活质量,又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提升文明高度。
如何推广冰雪运动,是后冬奥会时代需要专注进行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不妨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的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参与和从事冰雪运动,形成全民运动的氛围和时尚,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准。
冰雪运动是挪威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带到雪里和冰上玩耍。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挪威有500万人口,注册滑雪运动员为3000人;中国有14亿人口,但注册滑雪运动员不到300人,这说明在冰雪运动的普及上,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幅员辽阔,适合冰上运动的环境和地区不只是东北,还有华北、西北。此外,我国还有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还需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
(摘编自《提升冰雪运动能力,需要哪些要素》,《光明网》2022年2月23日)
材料三:
中国的冰雪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北方地区生活的赫哲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获得冰雪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渐培育了与雪共存、与冰共生、乐享冰雪的生活方式,培育了独特的冰雪民俗。例如,冰雪意味着中国最大的节日“年”的临近,代表着团圆、希望和人们对春的期盼;再例如,在北方冬季经常见到堆雪人、滑雪橇、寻冰凌、冰帆、冰爬犁、狗拉爬犁、马拉雪橇、看冰灯、打雪仗等游戏活动,人们在民俗中享受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馈赠。与冰雪共存共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国冰雪文化基因,冰雪运动也随之悄然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应在奥林匹克平台上与其他文化形态展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应该认可不同的冰雪运动文化在精神层面是内在融通的。冰雪运动均源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其文化根脉是相通的。从源文化的演化进程看,它们都是由人们对冰雪的美好情感衍化出活泼的冰雪游戏,再经过技术提炼而诞生,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相融合的产物。不同的冰雪文化都表现出同样的精神气质。人们在观赏冰雪运动时都能领略到人类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都能感悟到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运动美感。不同的冰雪运动在很多技术表现形式上极为相似,比如,中国的冰上“抢等”与西方的“短道速滑”、“溜冰车”与“冰橇”、“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
(摘编自《中国传统冰雪运动的人文价值与文化互融》,《社科网》2022年2月1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我国已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冰雪消费市场。
B.我国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许多地方也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
C.我国应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
D.冰雪运动虽名称不同,但在技术表现上极相似,如“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
4.A【解析】A项,不是“已成为”而是“正成为”。根据材料一“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能及时升级,中国的冰雪运动就会快速地发展起来。
B.开展冰雪运动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升文明高度。
C.冰雪运动体现了不同冰雪文化中共同的精神气质:奋勇抗争、拼搏精神等。
D.冰雪运动的源头是冰雪游戏,从冰雪游戏中提炼技术后诞生,是自然与文明的融合。
5.C【解析】A项太绝对化;B项“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D项,冰雪运动的源头是自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
6.如何让我国的“冰雪运动”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6.①打破季节和地域局限,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
②升级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
③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
④发扬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传统。
⑤加强与不同冰雪文化的对话交流。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后来的是乌鸦
(意大利)卡尔维诺
那些人正准备用炸弹炸溪流里的鳟鱼,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枪下去就有一条鳟鱼白着肚子浮在了水面。男人们看了一阵鳟鱼,又看了一阵他:“这家伙枪法不错。”
“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那你们把枪给我。”小伙子答道。“好啊,当然。”他就跟他们走了。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了这扣子,开了火。
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是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路边地上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看见他们制服的灰色和光泽,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他听到自己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是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亏得这小伙子用枪声叫醒我们。”他们说。
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
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突然间,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
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难道永远都会瞄准武器吗?士兵准备做个尝试:他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
士兵并没有灰心,还在等待机会。这时,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一只戴胜。一声枪响,它掉下来了。士兵想到了一个主意:“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那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并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是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就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现在士兵感到嘴里是一口铅的味道:他才发现,枪很快又响了一声,那两只沙雉中的另一只也落了下来。
所以他不敢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他不试一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背靠着地躺下来,攒足了劲,把手榴弹给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就要走到抛物线的一半处时,又是一枪,它在空中炸开了。士兵把脸埋在地上,以防榴弹碎片砸在自己身上。
当他再抬起头来时,乌鸦来了。他上方的天空中,一只鸟鸦缓缓地盘旋着。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是迟迟没响,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最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打起了松果?他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松果掉在地上时会“砰”地响一声,干巴巴的。
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乌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难道是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一个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就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着。子弹打在他绣在制服上的那只展翅飞翔的老鹰的正中间。


展开余下试题那只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下。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山里的男孩用步枪射杀鳟鱼,枪法精准,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在战争背景下着重写德国士兵与山里男孩交战的场景,情节集中,有感染力。
C.德国士兵多次尝试摆脱交战困境,头盔、刺刀、肩章、手榴弹都是他尝试的工具。
D.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枪法精准的男孩形象。
7.C【解析】“肩章”并不是德国士兵尝试逃脱的工具。
8.小说结尾写“那只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下”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6分)
8.①呼应小说标题“最后来的是乌鸦”。
②乌鸦是最后来的,乌鸦来了,两人的对战就结束了。
③乌鸦象征战斗的氛围的沉重和战争的阴云。
④表达了对结束战争的渴望,对和平的呼唤。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9.卡尔维诺善长“寓言式”写作,即便是写残酷的战争,他也总能站在最明亮、最温柔、最轻松的地方,用他独特的方式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特点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9.①小说虽然写战争,但是把视角聚焦在了山里男孩和德国士兵的对战上,没有战争的沉重感;
②小说用类似“子弹打在他绣在制服上的那只展翅飞翔的老鹰的正中间”等语言代替了射杀、打死等词语,没有战争的残酷感;
③小说通过一系列对战细节的描写,塑造的是一个蠢笨滑稽的德国士兵形象,让人读来比较轻松;
④小说表达的是渴望结束战争,呼唤和平的主题。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盗起海上,势且及汀。元汀州判蔡公安募吏士乘城。福清人陈友定以明溪驿卒谈军事公安奇之授黄土寨巡检从讨延平山贼平之迁清流簿寻为清流令
友定字安国,少孤,病头疮,佣于富室罗氏。然其为人勇沈,喜游侠击断,不问家人有无,要以借躯徇急,行其志而已。
二十二年夏,元以陈友定守汀州。友定兵势日盛,县仓库悉入其家,元行省平章燕只不花拥虚位而已。二十五年二月,陈友定侵处州,参军胡深击之,遁,复追败之。四月乙丑,参军胡深进攻建宁之松溪,克之,获陈友定守将张子玉,余众败奔崇安。深请发广信、抚州、建昌三路兵并攻之,因取八闽。太祖如深言,遣广信卫指挥朱亮祖由铅山,建昌左丞王溥由杉关,会深进兵击之。五月,胡深等进兵克浦城,遂与友定将赖元帅大战于浦城之南,败之。六月,会朱亮祖克崇安、建陽,遂进攻建宁。
大兵次城下,亮祖即欲攻之,深视氛不利,谓亮祖曰:“天时未协,将必有灾,未可与战。”亮祖曰:“参军何得以灾为解!师已至此,庸可缓乎?且天道玄远,山泽之气,变态无时,何足征也。”迫深进兵,深犹执不可。会建宁守将阮德柔以兵四万屯锦江,逼深阵后,亮祖咎深,督战益急。遂引兵鼓噪进击之,破其二门。德柔尽率精锐扼深军,围之数重。时日已暮,深知营垒未安,而兵围不解,难以持久,即突围出。德柔伏兵忽起,深马蹶被执。友定颇礼遇之,深为具道朝廷威德,并陈天命所在,且援窦融归汉故事谕之。友定初无害深意,会元遣使者至,督迫之,遂杀深。深有文武才,守处州五年,威惠甚著。太祖闻报,痛惜之,遣使赐祭,追封缙云郡伯。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清人陈友定以明溪驿卒谈军事/公安奇之/授黄土寨巡检/从讨延平山贼/平之/迁清流簿/寻为清流令/
B.福清人陈友定以明溪驿卒/谈军事/公安奇之/授黄土寨巡检/从讨延平山贼/平之/迁清流簿/寻为清流令/
C.福清人陈友定以明溪驿卒/谈军事/公安奇之/授黄土寨巡检/从讨延平/山贼平之/迁清流簿/寻为清流令/
D.福清人陈友定以明溪驿卒谈军事/公安奇之/授黄土寨巡检/从讨延平/山贼平之/迁清流簿/寻为清流令/
10.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省,元代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派官吏管理,简称“行省”。
B.乙丑,干支之一。干支源自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应用于历法、序数等,历法中可纪年纪月,也可纪日。
C.八闽,福建的别称,福建在元代分为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故称其为“八闽”。
D.追封,也叫“赠官”,古代有名望、有功绩的人死后,朝廷为了追念其生前的影响而追加封号。
11.D【解析】“追封”与“赠官”不同,“赠官”一般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追封”一般只限于死
者本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友定从小孤苦,出身卑微,但他在动乱中崛起,手握重兵。随着势力的进一步增强,他实际控制了全省。
B.陈友定率兵进犯处州,但战事不利。胡深不仅两次打败了他,还在松溪之战中擒获了陈友定手下的守将张子玉。
C.胡深善于用兵,富有预见性。他力主乘胜进兵,建议明太祖合兵夹击敌人;建宁大战前夕,他已预感灾难将至。
D.胡深文武双全,赤胆忠心。 他驻守处州,声威显著;被捕后,他不为拉拢所动,积极劝降,因此被陈友定杀害。
12.D【解析】胡深被陈友定杀害的原因不是他积极劝降,而是由于元使者的监督逼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其为人勇沈,喜游侠击断,不问家人有无,要以借躯徇急,行其志而已。(5分)
(2)参军何得以灾为解!师已至此,庸可缓乎?(5分)
13.(1)然而他为人勇敢沉稳,喜欢游侠专断,不问家人有没有意见,必要时以性命救急,(一切)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罢了。(给分点:勇沈:勇敢沉着 1分;借躯:献出生命 1分; 徇急:救急 1分;大意2分。)
(2)你怎么能用灾难为借口!军队已到达这里,怎么能缓攻呢?(给分点:何得:怎么能 1分;解:借口 1分;庸:怎么 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豫章南还江上作①
张九龄
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
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
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
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
注:①诗人曾被贬到南昌,此诗写于重获起用返回广东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归”字扣题,描绘诗人归途中所见景致,江水澄澈,江波粼粼。
B.颔联水转江阔,虽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但也流露出失落郁闷之情。
C.颈联运用拟人修辞,远处的树就像盼归的亲人,飞翔的江鸥似在欢迎自己。
D.本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刻意雕琢,却字字含情,全诗感情真切而有层次。
15.诗歌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B【解析】“失落郁闷之情”理解错误,应是重获起用的欣喜。
15. ①优美景致带来的愉悦之情。江水澄澈,江风习习,泛起粼粼波光;江鸥、远树亲切喜人。
②重获启用的轻松喜悦之情。“聊洗滞留情”中的“洗”字,将被贬南昌后长期滞留的郁闷一扫而空,眼前开阔的江面带给诗人无限的遐想。
③经历宦海沉浮后的豁达之境。“津途别有趣”,经历了宦海沉浮,诗人没有沉沦抱怨,却觉得“有趣”,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宜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