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44  2022-05-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4]
2022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言微型片断专练
文言短章专练
(一)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①封人②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③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
注释: ①绮乌, 地名。②封人, 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③适,如果。
解释:束缚( ) 道( ) 食( )
用( ) 贤之用( )
译文:
(二)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解释:虽( ) 自反( ) 自强( ) 相长( )
译文:
(三)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对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解释:而( ) 长( ) 信( )
之( )以为然( )
译文:
(四)商鞅变法
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具( ) 徙( ) 怪( ) 辄( )
明( ) 卒( )
译文:
(五)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注释: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陛,皇宫的台阶。
解释:霁( ) 被( ) 而( ) 逸( )出( )
译文:
(六)
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 (《韩诗外传•卷十》)
解释:奉( ) 贱( )
译文:
七、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浏览完整试题注:①咻:喧哗打扰。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解释:明( ) 傅( ) 挞( ) 如……何( )
译文:
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杂篇》)
解释:贷( ) 于( ) 活( ) 且( )
乃( ) 曾( ) 肆( )
译文:
九、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宋•阮阅《诗话总龟•推敲》)
解释:讶( ) 方( ) 俄( ) 布衣之交( )
译文:
十、
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令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聊斋志异》)
解释:啖( ) 馆( ) 丰( ) 益( )
角( ) 蹈( )
译文:
十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解释:孰( ) 过( ) 亡( )
译文:
十二、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①以振②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晏子春秋》)
注释: ①交游,朋友。②振:同“赈”,救济。
解释:其( ) 致( ) 延( ) 施( )
君( ) 进( )
译文:
(十三)陈子车死于卫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①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②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③,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礼记•檀弓下第四》)
注释:①大夫:为卿大大处理家务的总管。下文的“宰”与此相同。
②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
③下:地底下。
解释:疾( ) 养( ) 孰若( ) 以( ) 果( )
译文:
十四
修(指欧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宋史•欧阳修外传》)
解释:烛( ) 治( ) 废( ) 狱( )
译文:
十五、卫献公出奔
卫献公①出奔,反于卫。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②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 《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卫献公:卫国国君。名衎(kan)。②羁:马络头。靮(di)马缰。执羁靮:意思是在国君身旁效力。
解释:于( ) 班( ) 私( ) 毋乃( )
译文:
十六、阳子之宋
阳子(即阳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外篇•山木》)
解释:贵( ) 贱( ) 美( ) 安( ) 爱( )
译文:
十七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淮上谢玄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世说新语》)


展开余下试题解释:信( ) 书( ) 竟( )
译文:
十八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解释:攘( ) 损( ) 义( )
译文:
十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①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④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澹泊:同淡泊,意为清静寡欲。 ②淫慢:放纵、懒散。③险躁:冒险急躁。 ④穷庐:贫者居舍。
解释:致( ) 广( ) 无以( ) 遂( )
译文:
二十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注释:①粪土:腐土、脏土。
②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③与:语气词。
解释:于( ) 诛( )
译文:
二十一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解释:颦( ) 美( ) 走( )
译文:
二十二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解释:逐( ) 后( ) 之( ) 过( ) 贵( ) 逮( ) 于( )
译文:
二十三
弈秋,①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②鸿鹄将至,思③援弓④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⑤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鸿鹄,天鹅。③援,取过来。④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⑤为,通“谓”,认为。
解释:使( ) 诲( ) 其( ) 惟……为……( )弗若( )然( )
译文:
二十四、季札挂剑
季札⑴之初使,北过徐君⑵。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⑶,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释:⑴季札:吴国公子。⑵徐君:徐国君主。徐城故址在今安徽省泗县。⑶为使上国句:因为要出使上国,所以没把剑送给徐君。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
解释:使( ) 过( ) 冢( ) 尚( )倍( )
译文:
二十五、袁安卧雪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汉书•袁安传》)
注释:案:考查。案行,即巡视。
解释:时( ) 谓( ) 何以( ) 干( )
译文:
二十六、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①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②,人皆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原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贾谊集》)
注释:①孙叔敖,春秋时楚人,曾三度为楚相,有贤名。②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
解释:一( ) 后来( ) 处( ) 原( )
译文:
二十七、卞和献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①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第13》)
注释:①刖: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解释:奉( ) 而( ) 诳( ) 奚( )之( ) 理( )
译文:
二十八、画鬼最易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解释:为( ) 孰( ) 罄( ) 类( )
译文:
二十九、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注释:①尚:同“上”。②颂:同“诵”。
解释:斯( ) 友( ) 以( )
译文:
三十、以邻为壑,仁人所恶
白圭白:“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泽③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告子下》)


展开余下试题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②壑(he):本义为沟壑, 这里扩大指受水处。③洚(jiang):大水泛滥。
解释:白( ) 愈( ) 于( ) 恶( )
译文:
三十一、舍我其谁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②。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③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豫:快乐,愉快。②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③平治:太平。
解释:去( ) 路( ) 色( ) 尤( ) 夫( )
译文:
三十二、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①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注释:①放:放任,失去。
解释:由( ) 求( ) 他( )
译文:
三十三、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解释:王天下( ) 故( ) 仰( ) 怍( )
译文:
三十四、杯水车薪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孟子•告子上》)
解释:胜( ) 犹( ) 以( ) 械( )
译文:
三十五、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⑴以乱则凶。疆本②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⑵道⑶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⑷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⑸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⑹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⑺怨天,其道然⑻也。故明于⑼天人之分⑽,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注释:①应:适应。
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
③养:指养生的东西。
④动时:指耕作适时。
⑤病:有“害”的意思。

文言短章快乐练参考答案(一)
管仲被捆缚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绮乌,封人跪着给他饭吃,(样子)十分尊敬。封人趁机偷偷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要拿什么报答我?”(管仲)说:“(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将要拿什么报答你呢?”封人怨恨管仲。
(二)
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知识的)不足;在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知道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呀。
(三)
老虎寻求百兽并吃他们,抓到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掉我,天帝派我做百兽的长官。如果你现在吃了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是真话,我就在你前边走,你跟在我后边,看看百兽见到我敢不逃跑吗?”老虎认为它说得对,所以就和狐狸一路前行。野兽看见他们都逃跑。老虎不知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以为是害怕狐狸。
(四)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制定好了,还没有颁布。惟恐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都城集市的南门立了一梗三丈之高的木头,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的人,答应给是金。百姓们觉得很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于是又说:“能搬去的给五十金。”有一个人去搬了,马上就赏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自己不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变法的条令。
(五)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