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57 2022-05-23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精选练习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原著精读
一、知识梳理
(一)填空题
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 著作。这类著作的主要特点是强调 、系统性和逻辑性。
2.(2021福建厦门高一上期末)下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的内容框架图,请在其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 和 的阻碍的情境里。
4.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 ,中国乡土社会是“熟人”的社会,其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2021福建厦门双十中学高一上月考)根据《乡土中国》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入对应概念的序号。
①团体格局 ②差序格局 ③礼俗社会 ④面对面的社群
(1)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是对乡土社会 的描述。
(2)在乡土社会,人们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熟人能天天见面,能以声气辨人,甚至能凭脚步声辨人,社会学上称这种环境为 。
(3)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这描述的是 。
(4)“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这种“有机的团结”,是对 的定义。
6.在《男女有别》一章中,作者提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 。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模式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 式的。
7.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系列概念,并作出了具体阐释。比如,他以西方“法理社会”概念作为乡土中国“ ”概念的对照。再如,他在文中指出“从 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8.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法律是靠 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 。
9.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这三章中,作者提到了四种性质的权力: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 ;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 ;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 ;四是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的 。
10.在《长老统治》一章中,作者指出,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 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 。
11.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 来决定。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 的,缺乏变动。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12.阅读《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两章,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填写下表,比较两种社会结构模式的差异。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一切价值以“已”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 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主张个人主义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①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团体界限分明
浏览完整试题
② 依靠“法”维持
13.在《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①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②仁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③差序格局中的社会范围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其中一条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
14.在《家族》这一章中,作者运用中西方比较的方法,凸显了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某同学在阅读这一章时制作了读书卡片,请帮这位同学将读书卡片填写完整。
读书卡片
研究内容: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洋社会“家”的特点的比较
中国乡土社会 西洋社会
功能 ① ②
形态 ③ ④
时限 ⑤ ⑥
界限 ⑦ ⑧
主轴 ⑨ ⑩
结构原则 差序格局 团体原则
(二)选择题
1.下列有关《乡土中国》1—3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C.中国乡土社会在基层上没有文字的原因有: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有语言等传情达意的方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
D.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2.下列关于《乡土中国》4—6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土社会中每个人以自己为圈子中心,与圈子波及的人发生厚薄不一的联系。
B.“家”在西洋社会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则是界限不明的概念。
C.不论是对朋友忠信还是忠君,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都超出了私人间的关系。
D.乡土社会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
3.下列关于《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乡土社会中,事业的需要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因而家庭讲究纪律与效率,家有家法,排斥私情,所以男女有别,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B.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是在结构上,而费孝通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也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
C.西洋社会中,家庭的主要功能是生育儿女,因此其主轴在夫妇之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和的力量。
D.中国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原则,使得男女间不仅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如男女授受不亲,而且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4.下列关于《礼治秩序》《无讼》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所以礼源自道德,且不超越于道德。
C.费孝通认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球员谙熟规则,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
D.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指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5.(2021福建宁德高一上期末)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说他日常接触的都是那些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即“面对面的社群”。(《文字下乡》)
B.《镜花缘》里描绘的君子国,“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这正体现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文质彬彬,文明慈善。(《礼治秩序》)
C.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仅宁德市各县市之间的方言就不尽相同,并且受普通话影响较小。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乡土本色》)
D.云南乡下的一种钱会,不找同族亲属入会,以防社会关系折断。这说明血缘关系使各人得以多方面和长期互相依赖的同时,也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血缘和地缘》)
6.下列对《乡土中国》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构筑的理想社会,和“生于斯、死于斯”一样,都体现了乡土社会生活安定、历世不移的特征。
B.作者以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的事例,论证了圈子范围会即刻缩小,即使是最亲近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人与“自我”构成的也是一个可“伸缩”的圈子。
C.“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即从自我中心出发去“立人”和“达人”。这一观点与墨子“兼爱”的观点相同。
D.孔子在具体说明“仁”是什么的时候,得回到“孝悌忠信”这一类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
7.下列对《乡土中国》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土社会实际上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江西医生在南极种菜”“中国维和部队在非洲种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深层次上也可看出“以土为生”是中国精神之“根”。
C.我们的籍贯不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而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没有受到血缘的影响。
D.在中国的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8.下列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展开余下试题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处的“乡土性”。
B.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C.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D.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没有团体,西洋社会是有团体的。
9.下列对《乡土中国》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同于费孝通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的作品,《乡土中国》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而不是对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
B.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力。
C.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这一理论有其合理性。
D.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更为密切,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以及经济利益。
10.下列对《乡土中国》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B.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如果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教化的意义。
C.杜甫自称京兆杜氏,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襄阳,因此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地缘而言,籍贯与血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D.北方人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这说明乡土社会中的个人欲望常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而这种印合是天工与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片段研读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乡土本色(节选)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1)第①段中作者是如何为“土气”正名的?
(2)这两段文字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紧密,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再论文字下乡》中的选段,分析其论述思路。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3.阅读下面《家族》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上述文字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列举几例并简析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4.阅读下面《血缘和地缘》中的选段,完成问题。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展开余下试题
(有删改)
这段文字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根据材料信息,将“社会变迁”过程的流程图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8个字。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摘编自《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旧的生
活方法 失去人
们信仰 新的生
活方法 社会变迁
迁移运用
一、《乡土中国》知识运用
1.下列现象中,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的一项是 ( )
①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如果在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总是想家时,就用这泥土泡水喝。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城市建设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
③在农村,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庞各庄等,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
④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表示亲近,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让父亲感到未受排挤的安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以下哪一项可以支撑这一观点 ( )
A.古人的绝艺或独门秘方素有“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之说。
B.古人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来赞美夫妻间平等和睦的关系。
C.《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不仅有田产,还有私塾、祠庙。
D.《白鹿原》中,族长白嘉轩能以祖宗家法为由,对族人动用私刑。
3.下列社会现象,不能体现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的一项是 ( )
A.小陈离开家乡温州,入职北京一家公司,在职员信息表“籍贯”一栏填写“浙江温州”。
B.一手建立起家族企业的父亲,聘请职业经理人代替儿子管理公司并给予其30%的股份。
C.弟弟向哥哥借款50万,两人签订债务合同,规定还款方式、借款利息、还款日期等。
D.一八旬老人将价值300万的房产留给一直照顾自己却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并做了公证。
4.(2021广东湛江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鲁迅《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无论是鲁迅,还是贺知章,都想要回到故乡,“回乡”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请你根据阅读《乡土中国》所获得的知识来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5.(2021江苏南通如东高中高一上阶段测试)常常听人说,“熟人好办事”。请根据《乡土中国》的内容来简析这条俗语背后的原理,并试着指出这种文化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6.传统社会中,中国人初次见面常常会问“贵庚几何”,而西方人却认为年龄是个人的隐私,不能随便问。请利用你阅读《乡土中国》获得的知识,解释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候习惯。
7.(2021重庆南开中学高一上期中)请用费孝通《乡土中国》里的观点,解释以下三个例子。(每个例子不超过15个字)
①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②《流浪地球》中,太阳即将毁灭,吞没整个太阳系,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而不是移居到其他星球。
③《白鹿原》中,白嘉轩的父亲亡故后,他继承了族长之位,率领村民修复祠堂,设立乡约碑来管束乡亲,请私塾先生教化村民,处理村里纠纷,维护宗族利益,等等。白嘉轩的身份具有绝对权威。
8.(2021浙江宁波高一上期末)阅读以下两则文字,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称呼父亲兄弟的妻子为伯母、婶母,称呼母亲兄弟的妻子为舅母;而英语中,这些人统称为Aunt。同理,中国人称呼父亲的兄弟为伯伯、叔叔,称呼母亲的兄弟为舅舅,称呼父亲姐妹的丈夫为姑父,称呼母亲姐妹的丈夫为姨夫;而在英语中则统称Uncle。
材料二 《红楼梦》第20回有这样的情节:黛玉知宝玉和宝钗在一处玩,赌气回房,临窗生气流泪;最后贾宝玉用“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宽慰黛玉:“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此情节一般被认为是宝黛爱情的开始。
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西方对亲戚的称呼为何可以如此简单?
(2)宝黛两人的“姑舅姊妹”为何比宝玉和宝钗的“两姨姊妹”论亲戚
上一篇:
《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配套练习题
下一篇: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