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5  2022-05-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
新疆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72年,一张名为“蓝色弹珠”的照片从太空被拍下来。此时西方环保运动如火如荼,这个时代被称为“生态学时代”。因此,这颗“蓝色弹珠”被赋予形形色色的生态解读。“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态现实迫使所有人重新思考世界的当下与未来。当历史学者将自身融入“生态学时代”时,他们也开始以生态学的认知为文明寻找位置,反思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如何将这个星球带入今天的世界。
在环境史发展的最初三十年间,海洋鲜少出现在这个新领域的学者眼中。大部分环境史学者首先关切的是绝大部分人类生活的地方。当然,历史学者并非全然没有尝试凝视海洋。费尔南•布罗代尔在20世纪40年代便开始想象探索地中海世界,他的思想超越了王侯将相的兴亡成败,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边界区隔,也超越了王朝与文明建立的土地。他告诉人们在撰写这部历史的时候,另一类重要的记录“是由邻近学科的学者——民族学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工艺学家——撰写的”。有赖于此,布罗代尔敦促历史学者“思考一下地中海是否还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命运和自己的强大的生命,思考一下地中海的生命除了展现引人入胜的画面,还起着什么值得人们重视的作用”。如此思考令布罗代尔在时间之流中发现了漫长的“地理时间”,个中承载着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历史。
布罗代尔的地中海省思对历史学者,特别是环境史学者而言,无疑深具启发意义。但是,布罗代尔所借助的来自自然科学的研究是有限的,他所承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启蒙运动以降的地理学传统对地形和气候的考量,而对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生态学知之甚少,更不可能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方兴未艾的海洋学。所以,在其地理时间中发生的历史近乎静止,即使有所变化,也极为缓慢,循环往复。因为在他的理解中,包括海洋在内的地理环境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其构成是坚固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蓬勃发展的海洋学在90年代之后逐渐渗入历史学的研究之中,为新的海洋史的写作范式提供了可能。同时,历史学者携带着布罗代尔刻下的罗盘将海洋史的大船驶入全球海洋当中,在海洋贸易、战争、权力运作、知识流动、文化交换中进行着一次次探险。在新的海洋史范式中,海洋及其所构建的地理世界看似稳固确定,实则变化多端;看似广袤无垠,实则有限脆弱;最为重要的是,构成海洋的除了水与岩石,还有一个超乎人类既有想象的巨大生命世界,它们伴随地球生命的初始时刻出现,在亿万年的时间中,演绎着蓝色行星完整的演化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深刻地根植其中,与其他生命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这些新知都挑战着原有的海洋史叙述,它令历史学者意识到,海洋不仅是连接不同文明的媒介,运输舢板、货轮的载体,蕴含文明所需各种资源的供给体,还是一个同陆地生态与文明协同演化的庞大生态系统。历史学者需要询问,面对这些挑战,新的海洋史已然做了什么,未来还能够做些什么。
(摘编自侯深《演化中的蓝色行星——撰写新的海洋环境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浏览完整试题A.“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态现实同样让历史学者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当下与未来。
B.历史学者布罗代尔指出,撰写和海洋有关的环境史还需要邻近学科的学者的参与。
C.布罗代尔受地理学传统对地形和气候研究影响,认为地理环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
D.在新的海洋史范式中,海洋环境分水与岩石构成的海洋和超乎想象的生命世界两方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布罗代尔为例,论证了当时已有历史学者开始实践研究海洋环境史。
B.文章引用布罗代尔的话,论证了其思想对历史学者和环境史学者的启发价值。
C.第三段论述布罗代尔地中海省思的利弊,不仅论证周密,而且论证结构严谨。
D.文中新的海洋史范式中的新知挑战着原有的海洋史叙述,表明历史学者任重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蓝色弹珠”被拍下的时代正是“生态学时代”,所以西方环保运动如火如荼。
B.环境史发展最初,大部分环境史学者关切的是土地和土地上的有机与无机存在。
C.海洋学渗入历史学研究之中,布罗代尔所开启的范式显得陈旧过时并遭到淘汰。
D.撰写新的海洋环境史,历史学者可只写海洋同陆地生态与文明协同演化的过程。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表示,北京冬奥会火炬的设计需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采用氢作为燃料就是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既能达到环保要求,也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在低温环境进行的现实要求。
“氢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能源,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韩宗捷表示,但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不少难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火焰的颜色问题,“氢气的火焰在日光下是不可见的,因此,我们研制了一种可以调节氢气火焰颜色的配方,让它在日光下具有可见的火焰颜色”。其次,火焰的稳定性也会遇到现实挑战,“特别是在冬奥会火炬的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高速运动场景,或者会遇到大风环境,所以经过研制,终于实现了在100公里每小时的大风状态下火炬的火焰能稳定燃烧这一设想”。此外,手持火炬的内部空间狭小,高压储氢也是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研制了一款轻量化、小型化的氢气减压装置,对高压氢气进行了减压”。
火炬“飞扬”的另一大技术亮点,则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耐高温的碳纤维材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碳纤维专家黄翔宇介绍,“轻、固、美”正是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的外壳所呈现出的特点。“轻”,是指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相同体积的铝合金相比轻了20%以上;“固”,是指这一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美”,则是指应用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造型。
(摘编自梁璇《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背后的故事》,《中国青年报》2021年2月9日)
材料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总负责人刘莉表示,针对冬奥会训练和比赛的复杂环境条件,基于“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他们研发了适应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与生理特性的比赛服装,创新开发了适用于冬季项目训练与比赛的减阻、防护、舒适性强的高性能服装。
针对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竞速类项目比赛服的综合减阻问题,根据中国运动员体型、技战术特点,着重在“快”上设计,解决多参数耦合条件下冬季运动竞速类比赛服装跨尺度协同减阻问题。
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服装设备还有“护”的性能。由于冬季运动项目速度高、环境复杂,运动员损伤风险较大。为攻坚这一课题,研究人员研发了新的比赛装备,如在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中,采用了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有效保护了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短道速滑比赛服则整体使用防切割面料,全面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同时考虑肌肉压缩,服装减阻功能。另外,通过提升纤维保暖率和主动加热技术,把电能量转化为热能,以满足“暖”的普遍需求。
体验过比赛服的运动员纷纷表示,“目前的比赛服装设计调研更充分,剪裁上更能展示中国选手的体型,符合技战术特点,设计也更精致,并且蕴含着东方文化底蕴”。
(摘编自华凌《“快,护,暖,美”!揭秘冬奥备战服黑科技》,《科技日报》2021年3月3日)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科技冬奥的理念,处处彰显中国智慧。
北京冬奥会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坐落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在冬日暖阳下显得格外亮丽。这座场馆由22条晶莹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又被亲切地称为“冰丝带”。“冰丝带的外墙由3360块曲面玻璃拼装而成,首次应用了20450米国产高钒密闭索。“冰丝带”还首次应用了世界上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该技术可使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按照国际滑联的要求,场馆冰面温差不能超过1.5摄氏度),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该技术采用环保性和安全性最佳的自然冷媒——无异味、不可燃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与传统制冷技术相比,该技术可提升能效20%以上。“冰丝带”暗藏的“黑科技”不止于此,场馆内的多功能超大冰面亚临界、跨临界多工况并行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制冰集中式制冷系统等应用,均属国际首次。
(取材于刘垠等的《多项“奥运首创”背后的技术支撑》,《光明网》2021年3月22日)
材料四
(摘编自汪海波《奥运会上的科技运用:历届回顾和2022年展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专家的介绍,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了“飞扬”火炬的火焰可视性,燃烧稳定性、材料的耐高温性及外形轻巧美观的特点。
B.基于“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研制的冬奥会高性能冬季训练比赛服,可满足各国运动员保暖,防护、舒适,美观等多方面的需要。
C.因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得名的“冰丝带”,不仅外观漂亮,而且首次应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等多项国际先进技术。


展开余下试题D.历届冬奥会采用的新科技,涵盖了火炬制作、场馆建设、辅助裁判、服装器具、拍摄工具、数据统计、赛况转播等多个方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一可知,氢气火焰在日光下无颜色,遇到大风环境不稳定易熄灭、火炬的内部空间小都是“飞扬”火炬在设计时遇到的困难。
B.材料二介绍冬奥服装设计的科技创新,这些黑科技使冬奥战服既满足技战术要求,又针对中国运动员特点,还富有东方文化底蕴。
C.通过材料三的介绍可知,“冰丝带”的成功建设,不仅彰显了中国智慧,更体现了世界先进技术在中国冬奥场馆建设中的融合应用。
D.通过对材料四图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多届冬季奥运会中,都有新科技的应用,有些甚至是首秀,这突显了冬奥会的科技感和时代感。
6.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22北京冬奥会的科技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花种子
王腾
“爷爷,你今年不再冻花了吗?”文文说。
爷爷正用镊子小心调整着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工作室的人们看起来很早就都走了,文文身边放满了各种冰雕半成品,哈尔滨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上厚厚的冰层在这些晶莹的城堡和楼宇里散漫地折射,看上去仿佛它们自己都在发光,光洁的墙壁和里面精心雕刻的房间能同时看得清清楚楚,楼房的下面是各种冰花作品组成的点缀,盛开的鲜花和成群的游鱼保持着各自的姿态冻结在完全透明的冰块里,栩栩如生。
只是看到这些的人也同时会想到,只要温度稍稍高过结冰点,那些精美的房间和家具的棱角就会渐渐模糊,然后就是和这些高楼大厦一起慢慢化为一汪清水,你再也不会分得清哪滴水曾经是窗户,哪滴曾经是楼梯。游鱼会重回僵死,鲜花也会凋垂然后腐烂,生命盛极一时的记忆也随之而去。此时此刻的所有精美永远伴随着相同程度的忧伤,这是7岁孩子也能感受到的忧伤。
爷爷说过,这种感觉就是他喜爱冰雪艺术的原因。
“妈妈说你得了很重的病。”文文说,他想起了几天前全家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元旦,“妈妈说你就要走了。我还听到他们在吵架,叔叔说你什么也没能留下。”
“我哪都不会去的,冰化了之后,冰去哪了呢?爷爷只不过是要回到出生以前的状态,文文,这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最后都会回到那里的,这一点都不可怕。”
爷爷放下了工具,让文文来看自己最后一件冰花作品,流动水结成的全透明冰块中是一段树枝,连接着枯黄的叶子,干瘪的豆荚正在爆裂开来,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种子喷洒出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四周,有些已经发芽,抽出鲜艳的绿色,但大部分还没有。
“确实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是吧?可比起它们盛开的样子,现在却感觉这才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爷爷把桌上的冰花递给文文,“不过要记住冰做的东西都会融化,所以我们看的时候才会更加专心。”
“可是到了春天,这些种子会发芽吗?”
“啊,说不定真的会,说不定还真的能开花结果,应该等你再回家时就能看到了吧,好了,把它带上吧,咱们该走了,早点吃完晚饭还能赶上一会儿开始的冰灯。”
他们迈过了齐膝深的积雪,走进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在这个转瞬即逝而又色彩斑斓的晶莹世界里,人们的欢笑在他们耳边回荡,盖过了凛冬寒风的低吼。
展会上的收藏家在春天到来前带走了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幸运的寒冬,或许再也不会有了。
这里冬天也融化了,它就去另一座城市,直到最后,当再也没有人觉得有必要浪费电去保存这样一个不明所以的物品时,一位老人从历史博物馆买下了它。
孩子们兴奋又小心地讨论着这种从没见过的工艺品,然后茫然地听老人讲春夏秋冬这些陌生的词语,当然他们更不明白为什么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会拥有这样的一个节日,人们在这种脆弱的物质即将消失的前夕,却用它制造那么多精致的东西。
它们终于被最后一个人也遗忘了,和无数垃圾一起被丢弃在北方的无人区里,坠入了冰川的深沟,不过在那里它们能在寒冷的保护下继续沉睡,更多的垃圾掩盖上来,船舶与飞行器的喧嚣,人们彼此交战的轰鸣,从天而降烧尽世界的大火,和在那之后的万籁俱寂都没能唤醒它们。
大地暗无天日,陷入了漫长的寒冬,而后又渐渐回暖,冰川开始崩塌,和冰川融为一体的冰花也被砸下一块,一些种子顺着汩汩流水离开了这里,在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
一位访客飞到了这里,他无比震惊地看着这一片大地上凭空出现的繁茂森林,如同黑色的棋盘上一块极不协调的绿色补丁,它们的枝叶随风而动的沙沙声是这四周仅有的声响,仿佛在时刻努力地否定自己是周围荒芜的一部分。
访客顺着河流而上,他的目光扫描了整块冰川,最终发现了这些种子,虽然它们仍然与冰川的深处融为一体,,但是这块没有气泡的透明冰体还是让访客明白它们共同属于一块失落已久的工艺品。
如果这些种子有记忆,它们应该不会觉得这个布满针尖的黑色球体是这个世界幸存者的遥远后代。在远方一个楼房大小的数据中心里还生活着他亿万的同胞,以比特位的形式继续着亿万种新的生活。
很少有谁会像访客这样,对扁平的三维现实世界还感兴趣,过去一个人消耗的能量可以养活如今一个城市人口的居民,在这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切。
而访客却在这片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绿色中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思考了很久,直到太阳下山,星辰在他闪亮的金属外壳上闪闪发光。
于是有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他们纷纷回到了被遗弃已久的世界,选择了重新与大地和星辰一起感受宇宙的呼吸。 (节选自《科学24小时》,2021年第5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冰雪艺术是短暂的,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爷爷的冰花种子终究没能逃脱融化的命运。
B.小说描绘了一个虚幻的未来世界,生命以比特位的形式存在,生活在一个楼房大小的数据中心里。
C.小说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地球的改变,如曾经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在未来的地球上变得稀有。
D.小说中既有细致的描写,也有宏大叙事,从而突出了人类渺小脆弱而植物却生命力顽强的主题。
8.“冰花种子”有何内涵?请简要概括。(5分)
9.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展开余下试题(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10.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石可镂        镂:雕刻 B.是故圣益圣        圣:圣明
C.辟为巡官         辟: 征召 D.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心躁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2.下列对上面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文字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共用十个比喻来论述中心“学不可以已”。
B.第一段文字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C.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相反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D.第三段文字,韩愈为人正直,德宗晚年政事混乱,韩愈上奏章批判,被贬连州,又量情转江陵做掾曹。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C.“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面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2分)
1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 《劝学》)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 《劝学》)
(3)  故不积跬步 ,         。(荀子 《劝学》)  
(4)师者 , 。(韩愈 《师说》)    
(5)人非生而知之者, ? (韩愈 《师说》) 
(6)悟已往之不谏  ,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7)云无心以出岫    ,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8)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9)水击三千里   , 。(庄子《逍遥游》) 
(10)   ,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11)(但以刘)        ,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   
(1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
“未来”二字如同初升的太阳、拔节的禾苗,让我们展开无限的遐思,增添奋进的动力。在李大钊的眼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方志敏的心中,未来“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______的进步”。回溯我们的历史,一代代先辈______,在革命与斗争中______,都是在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争取一个好的未来。未来,承载着希冀与憧憬,更赋予我们决不屈服、顽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了美好的现在。
回首过往,多少奋斗,多少牺牲;展望未来,多少憧愫,多少豪迈。从记忆中汲取能量,在展望中坚定信心,其实也是在用“未来视角”聚焦当下、谋划长远。“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要牢记,又要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的精神灯塔会更加明亮,我们的前进步履会更加铿锵,我们的奋斗姿态会更加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日新月异        披荆斩棘              前赴后继              &#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新疆柯坪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