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4  2022-05-2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4]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它包括大自然——大气圈、水圈、动植物生物圈等,也就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文学是人学,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生态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生态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从《诗经》《楚辞》对自然景物特别是植物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到山水田园诗,以及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都可以说是古代的生态文学。古人所写的一系列景物记、游记等,从战国时的《山海经》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从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到明代的《徐霞客游记》,这些记述山川河流、游历感悟,描写花鸟虫鱼、动物植物和大千世界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基本面貌。
从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有着密切关联。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今天,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
中国生态文学具有独特性,其描写的题材和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尤其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涌现出环境保护文学、水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等,蔚为兴盛。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滥采等现象,反映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也随之出现。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报告中国:我扪将失去长江》、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等,都旨在揭示生态毁坏以及水资源、大气和河流污染的危害。此外,生态文学还包括描写树木花草的植物文学、以动物作为主角或描写对象的动物文学。在动物文学里,动物小说一枝独秀,从姜戎的《狼图腾》到杨志军的《藏獒》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为江河湖海洋等“泛生命体”作传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徐刚的《长江传》《地球传》,哲夫的“江河三部曲”以及王若冰的《渭河传》,郭保林的《大江魂》等。生态文学还包括海洋文学,如邓刚的小说《迷人的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批表现治沙治污、退耕还林、绿化祖国、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文学作品。包括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徐刚的《大森林》、李青松的《告别伐木时代》《一种精神》、哲夫的《水土中国》等。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生动描写,反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思想。冯小军、尧山壁的《绿色奇迹塞罕坝》,杨贵峰的《奔跑的绿洲》等是对闻名世界的中国治沙成就的真实记录与反映,体现了近些年中国在防治沙漠化、石漠化方面取得的成绩。


浏览完整试题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1. 下列关于“生态文学”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学创作和表现对象是生态,其表达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B. 我国生态文学历史悠久,其作品古代以诗歌散文为主,当代以报告文学和小说为主。
C. 生态文学题材纷繁复杂:既可反映生态环境优化美化,也可表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生态文学具有世界普遍性,最易受到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是因为生态属于全人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紧扣“生态”和“文学”来阐释生态文学的内涵,指出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B. 文章不仅阐述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基本面貌,还深入分析了其繁荣兴盛的原因。
C. 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和当今生态文学表达内容时运用例证法,以具体的作品进行佐证。
D. 文章结尾着重论述生态文学 中国表达对于全球生态保护和世界生态文学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的《湘夫人》中对于各种香花香草的描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郦道元的《三峡》,都可以说是古代的生态文学。
B.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思想是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至今仍然需要继承。
C. 生态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代密切相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反映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的出现就与当时生态现象有关。
D. 倡导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思想,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学的主旋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高文字法》专门规定。这部法律施行于2001年。这部法律正式规定了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普通话”在共和国语言文字中的地位应运而“立”。它和“简化字”就仿佛共和国语言文字大家庭中的一双姊妹。
“普通”“简化”,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到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方案设计者们的热忱初衷。当年,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有大量不识字甚至没有上过学的同胞。扫育,成了中国人站起来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语言不通,也成了大家并肩携手前行的障碍。要找到一种尽可能简单、易于学习的语言和文字,使更多人能够尽快识字,才能够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沟通无碍,维持社会协调运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在共和国最初的岁月里,语言文字的改革同样是历史性任务的一部分。承担这一任务的人们选择了“普通话”和“简化字”。
(摘编自吴画成《“普通话”不普通》)
材料二:
推广普通话不是单纯的政治考量,而是社会发展需求和国民发展需求的驱动,促使政府产生责任担当,进而凝聚为国家意志和治国方略。
第一,社会发展需要语言相对统一。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因而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拓展了语言功能,扩大了语言需求,尤其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应用,更需要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国家要创新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来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第二,个人发展需要提升语言能力。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国内外不少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普通话能力跟其劳动收入成正比。如有人调研了北京市农民工的情况,发现“普通话熟练的农民工能够获得高于不熟练者21%-40%的月收入”。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为个人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
材料三:
将普通话普及纳入扶贫考核,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宏观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共同语”,以方便交流,进而增强人民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提升国民整体的语言文化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城市居民不能落下,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也不能落下。
微观上说,在扶贫工作中推广普通话,可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长期以来,一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存在的语言交流问题,日益成为精准扶贫的障碍之一。很多老百姓不会说普通话,甚至不少基层乡镇干部也说不上几句,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扶贫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动的开展。而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即使外出打工,也会因“语言关”面临应聘难、租房难、学习技术难等问题。
(摘编自何勇海《推广普通话也是一种扶贫》)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方案设计者们为语言文字的历史性改革选择了“普通话”和“简化字”。
B. 说好了普通话,就能够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收人,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C. 推广普通话不单纯是政治考量,是语言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政府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D. 共和国语言文字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普通话交流,有助于精准扶贫脱贫。


展开余下试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概述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专门立法,如果不使用简化字和普通话就是犯法。
B. 材料二论证了推广普通话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 材料三阐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 国家,从扶贫工作方面看,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D. 推广普通话提升了国民语言能力,还让所有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得以解决。
6. 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的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接微喷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曝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既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感。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由二台护林点供应的,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他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摇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
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懒腰,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了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寒意。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而舞的叶子,是否都会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代育苗工作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意蕴。
B. 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形象生动;“裁剪合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林界清晰”的状态。
C.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热闹”既呼应了上文山谷的“宁静”,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
D. 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挖掘文章内涵。
8. 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①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②、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萧:萧县。②穀:穀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展开余下试题B.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在秦、汉时“关”专指函谷关。
B. “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
C. “家室”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收拾家中的金银财宝等向西逃跑。
D.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手段残忍。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B. 项羽怀有私心。他为实现称王 目的,攻下咸阳后,就派人向怀王禀报战况,封诸将为侯王,封沛公为汉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C. 项羽善于用兵。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王的军队打得四处逃散,杀死汉兵十多万人,把汉军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
D. 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
(2)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14.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共使用了六个叠音词,其中“青青”“郁郁”是形容人的丰姿和美貌。
B. 青青草色、郁郁翠柳的生机盎然与少妇内心的孤寂、哀怨形成了鲜明对比。
C. 少妇外表装束的娇艳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抑郁形成了鲜明对比。
D. 自然景物色彩的天然生成与少妇外貌色彩的有意粉饰形成了鲜明对比。
15.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这是王昌龄的《闺怨》。请将此诗与《青青河畔草》比较,自选角度说出它们的两个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________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_______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________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手拿惯了纸笔的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除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_________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波逐流 无可救药 微乎其微 蒙受
B. 自由游弋 无可救药 凤毛麟角 遭受
C. 随波逐流 彻头彻尾 凤毛麟角 遭受
D. 自由游弋 无可救药 微乎其微 蒙受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 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
B. 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
C. 我们不但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
D. 虽然确实我们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但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也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B. 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C. 还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D. 更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刺秦计划秘密地进行,除了一张敬献大片肥沃土地的地图,还需要一份更能讨秦王欢心的“礼物”,否则,①_____。荆轲想到了秦王悬赏千金捉拿的秦国叛将樊於期,他正在燕国避难。荆轲亲自上门游说,②_____,成就刺秦大业。被秦王害得家破人亡的樊将军为了复仇,③_______。于是,樊将军的头颅盛放在密封的匣子里,刷毒匕首巧妙地藏在地图中。荆轲只等一位协助他刺秦的挚友来临,便携手启程。
21. 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80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优,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3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26.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报喜不报优的情况多一些,31.0%的受访者表示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榆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