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2  2022-06-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语文
山西大学附中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月考(总第7次)
语 文 试 题
考查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命题人:梁慧 审核人:赵乾凤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 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C. 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D. 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浏览完整试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C. 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D. 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 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 西周末年之前,文学仅具备服务于国家统治的社会功用。
D. 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1~3题答案】
【答案】1. C2. B3.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展开余下试题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 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 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D. 小说气氛相当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 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 小说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闻一多代表西南联大创建研究院的故事是真实的。二者结合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乡土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
D. 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6. “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 作用,请简要分析。
【4~6题答案】
【答案】4. D5. B
6. 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②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龁敌领 龁:咬
B 虫翘然矜鸣 矜:庄重
C. 一鸡瞥来 瞥:突然
D.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赠送
8. 以下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庞然修伟 项王默然不应
B. 乃赏成,献诸抚军 乃令张良留谢
C. 裘马过世家焉 青麻头伏焉
D. 则应节而舞 项王按剑而跽曰
9. 选出与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此物故非西产 B. 归以示成
C. 既得其尸于井 D. 蚓无爪牙之利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门一再挑衅成名,强行要求斗蟋蟀,最终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战胜了形体魁伟的“蟹壳青”。
B. 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鸣叫,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后心中大喜。
C. 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先是训斥,后又奖赏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又用金笼装着献给了皇帝。
D. 皇帝非常高兴,便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缎,没过多久,县令和成名也因为小虫之功得到了好处。
11.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
【7~11题答案】
【答案】7. B8. C9. D10. B
11. 他想囤积蟋蟀来谋利,抬高它的价值,也没有买的人。年轻人直接到家来找成名。
参考译文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展开余下试题(二)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本题共6小题,12分)
12.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不啻:比不上
B. 掭以尖草 掭:轻轻拨动
C. 自与汝覆算耳 覆算:追究
D.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俾:进
【12题答案】
【答案】D
13.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此科敛丁口 科敛:征收
B. 受扑责时 扑责:责骂
C. 不复聊赖 聊赖:指望
D. 惊起觇视 觇视:窥视
【13题答案】
【答案】B
14. 选出与例句“问者爇香于鼎”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句读之不知 B. 令以责之里正
C.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4题答案】
【答案】D
15. 下列句子中的“然”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②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
③成然之
④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⑤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⑥芙渠则不然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 ①②④/③⑤/⑥/⑦ B. ①⑥/②④/③/⑤/⑦
C. ①②⑤/③/④/⑥⑦ D. ①②④/③/⑤/⑥⑦
【15题答案】
【答案】C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成以其小,劣之 掭以尖草
B. 昂其直,居为奇货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 儿涕而去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 成述其异,宰不信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16题答案】
【答案】D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此科敛丁口 丁口:即人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
B. 中绘殿阁,类兰若 兰若:寺庙。
C. 操童子业,久不售 童子:科举时代已经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D. 俾入邑庠 邑庠:县学。
【17题答案】
【答案】C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郑谷【唐】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8. 下列对于这两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春》熔写景、抒情与说理于一炉,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传达出对春天大好风光逝去的悲叹哀伤之情。
B. 《晚春》一诗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知春将不久,因而争奇斗艳,各呈芳菲,有情有趣,不落俗套。
C. 《柳》首句表明送别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春天,“半烟半雨” 就像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D. 《柳》中“千丝万絮惹春风”中“惹”字尽得其妙,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缠绵多情。
19. 下列对于这两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春》一诗中,诗人体物入微,一反常人感伤暮春迟暮之悲,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令人耳目一新。
B. 《晚春》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C. 《柳》诗题目只一“柳”字,因为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由此可见,本诗送别的主题很是鲜明。
D. 《柳》诗中“千丝万絮”即“千思万绪”,一语双关,明写柳树妩媚多姿,暗写离愁的纷纷扰扰。
20. 杨花即________, 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19. C
20. ①. 柳絮 ②. 拟人
(四)古代诗歌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21. 请按要求填写诗句。
(1)杜甫《登岳阳楼》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洞庭湖 浩瀚壮阔,千古传诵。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远望中长江如一匹白绢在金陵城外缓缓流过,远山苍翠可爱,山峰林立。
(3)《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诗人设想自己是天地的主人,高举北斗星为酒器,尽汲长江之水为酒,请天地间万物做宾客,陪自己纵情豪饮。
(4)《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写出了园中春天的无限美好,也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感伤。
【21题答案】
【答案】 ①. 吴楚东南坼 ②. 乾坤日夜浮 ③. 千里澄江似练 ④. 翠峰如簇 ⑤. 尽挹西江 ⑥. 细斟北斗 ⑦. 万象为宾客 ⑧.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⑨.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9月17日,首钢冰球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开面纱。
吉祥物的评审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从最开始的5816件到遴选出的100件乃至10件,真可谓__________。最终,两个可爱的吉祥物__________。
吉祥物形象的创作过程极其艰难。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及时地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双方在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等元素加入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设计创作,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方案设计的过程__________,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生难忘的历练。”郭春方说。金巍感慨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真的感到__________了,是领导和专家老师一次次鼓励,我们才坚持到最后。”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千挑万选脱颖而出一波三折山穷水尽
B. 千里挑一崭露头角大起大落走投无路
C. 千挑万选崭露头角一波三折走投无路
D. 千里挑一脱颖而出大起大落山穷水尽
2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
C. 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各显神通”,有做科研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
D. 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战胜利。”
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等元素加入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B. 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等元素出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大学附”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