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45  2022-06-0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2.1.1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 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材料二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
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浏览完整试题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读之令人生厌的党八股文章,对其文字冗长、内容空洞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B. “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
C. “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
D. “我们应该研究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作者提出这主张的现实原因是现在是战争时期,打仗很多,工作繁忙。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多处运用设问和反问,引起人们对文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把相关论述步步推向深入,显示了很强的逻辑力量。
B. 文章将斯大林发表的一篇演说和《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进行比较,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C. 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多处运用人民群众口头流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俗语等,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D. 文章举《资本论》的例子,意在说明写文章要看实际情形,关键是要言之有物,而不是都以短为好,这样使论证更加严密。
3. 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认为文艺工作者只要熟悉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做好了解人、熟悉人这一工作,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B. 材料二指出人民生活存在着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源泉。
C. 材料三首先论述了语言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语言是表现思想、创造形象的最基本的工具。
D. 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把文学上的语言运用和画家的颜色调配进行类比,意在论证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针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材料二、三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简要概述。
【答案】1. B 2. B 3. A
4. ①首先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②接着批判“长而空”的危害,③然后又指出“短而空”也不好,④最后得出结论——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5. ①走进人民群众,学习并运用他们丰富生动的语言;②用心揣摩生活中的语言;③组织好语言,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昏故乡桥头伫立着我的母亲
朱秀海
①一九七八年年末的一个雪夜,我在江城武汉离开部队驻地,踏上军列,和军区挑选的一批青年军官走上战场。
②此时,我能够想到的仅仅是我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和另外一件事——我可能战死沙场。但很快地,我意识到自己的生死并不算什么,真正令我有一点惊慌并且引发了深渊似的悲情的是,我的死会给我的母亲带来巨大的伤痛。自从父亲常年卧病以后母亲的生命中就再没有了别的阳光,我是她人生中最后的阳光。然而,我这时能做到的也就是尽可能不让她知道消息。我将一封简短的、语气近乎冰冷的诀别信留在我独居的宿舍的桌面上。
③我现在可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自己的儿孙:儿子忘掉母亲是多么容易。整个战争期间,我也就是在踏入战场的第一个夜晚清晰地想到过母亲,其后的日子里,这个被她老人家如同心放在刀锋上切割般日夜悬念的儿子再没有真正地想到过她。不是真正忘记了母亲而是战争让儿子从心底屏蔽了母亲。枪声一响军人仅仅是军人,没有母亲,没有妻儿,没有任何亲人。我的战友们也早就和我一样在生命中屏蔽了母亲和所有的亲人以及全部的生命往事。我们以为这就是英勇无畏,一点也没有想到每一位母亲也都像我的母亲一样正在她们连枪声也听不到的战争中一天天饱受煎熬。我突然后悔没有给母亲留下一封真正的诀别书,母亲将会因为我的死失去她生命中最亮的那一缕晨光。
④母亲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接到我留下的那封信。这非常容易解释:因为我的未死,就没有人替我来收拾后事从而发现它将它寄回我的故乡。但母亲还是在战争打响的第一天就得到了我参战的消息,确切地说是感觉到了我真的已经参战。我那故乡小镇上的人们从广播电台中听到了南疆开战的消息,这个时间距离我突然不再向家里写信已经过了近两个月,我相信母亲就是因为长时间收不到我的信开始疑心。
⑤母亲仍然要做每天都要做的事情,首先是照顾我的父亲,那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然后,她老人家就那么坐着,没有人喊她能一直坐一天。有时夜里她也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就那样瞪着眼睛直到天亮。一生做事都十分爽利的母亲开始出错,有一天居然锅里什么也没放就烧起火来,直到锅盖冒烟了才发觉。对父亲的照顾也变得心不在焉。终于有一天,家里人发现她不见了,大为惊慌,出门四处寻找,后来发现她在镇北的桥头上站着。每天,她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出家门,到桥头上站一会儿,望着北方的大路。
⑥直到当年八月我才回到故乡。我没有到家就在镇北那座旧砖桥上跳下了拖拉机,因为我已在黄昏的桥头一眼就看到我白发苍苍的亲娘。夕阳的余晖仍在,河面上浮光耀金,我始终以为这个黄昏对于母亲来说整个世界都泛着悲喜交加的光。我唯一有些惊慌的是母亲的眼神儿,那仿佛不是我一向慈祥的母亲的眼神,而是另外一个我不熟悉的母亲。从她那略显浑浊的泪光里我没有看到每次回来探亲时都会自然而然看到的母子之间那种毫无隔阂像透明的水被激起浪花一般的热情,母亲像半个陌生人一样被我扶着走进家门,然后邻居们涌进来,大家都同样欢喜,谈天说地,说起那场已经过去半年的战争。
⑦直到宾客散尽,我仍然没有很注意母亲眼神中的异样,但现在我注意到了。母亲一直客人般地坐在我旁边,时不时地眯着眼睛看我一下,避开,又看一下。我有点吃惊了。笑着说娘你咋了?母亲努力笑着说我没咋,我就是想看看你。忽然她就走过来,贴近地看着我,两只手颤抖着触摸到了我的脸,然后,顺着我的脸摸索下去,手指摸索到我的脖子,我的两只胳膊,然后抓起了我的两只手,高兴地说你真是我的儿?夜里,我被母亲的哭声惊醒了。哭声是突然爆发出来的并持续了很久,如同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浩浩荡荡,又如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畅快淋漓。我的眼泪下来了。我一句话也没问就明白了一切:我回来晚了。战争结束时,我写了一封报平安的信回家,但因为工作,暂时不能回家。我以为我把事情都讲明白了,母亲不会再惦记我了。我不知道也从没有想过这封信很快会由最初的欢乐变作母亲最新的和更为巨大的惊恐。母亲听到了一个消息:仗打完了,凡是活着的人部队都放回来了,没有回来的就是死了。母亲不能理解我战后做的任何事会比回乡让她见一面更重要,在我那儿战争和死亡早已结束,在她心里它们仍在继续。她每天黄昏坚持走到桥头上去,战后我在别处耽搁的日子有多久,母亲就在黄昏故乡的桥头坚守和眺望了多久。


展开余下试题⑧我久病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又活了十三年。母亲生于一九一六年,殁于一九九七年,享年八十一岁。她老人家在世时我们母子聚少离多,但她去世后我却觉得再没有一天和她分离过,日子流水般的过去,母亲一直在我身边,在我心里。我再也不能在黄昏故乡的桥头看到永远伫立在那里等待和眺望儿子归来的母亲了!
(《解放军文艺》2017年第6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从父亲常年卧病以后母亲的生命中就再没有了别的阳光,我是她人生中最后的阳光”,写出了儿子在母亲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B. “我的战友们也早就和我一样在生命中屏蔽了母亲和所有的亲人以及全部的生命往事”,体现了军人之于国家的责任担当。
C. “母亲像半个陌生人一样被我扶着走进家门”“一直客人般地坐在我旁边”,表现了母亲对突然归来的儿子的陌生感和不满情绪。
D. “我一句话也没问就明白了一切:我回来晚了。”这句平实的叙述中,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自责和自己内心深深的痛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⑤段中“没有人喊她能一直坐一天”“锅盖冒烟了才发觉”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因对儿子的担忧、牵挂而造成的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的状态。
B. 文章第⑥段中“夕阳的余晖仍在,河面上浮光耀金”一句,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景色,是以乐景写哀情,烘托了母亲此时的痛苦之情。
C. 文章第⑦段中用“颤抖”“触摸”“摸索”“抓起”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母亲对儿子归来惊喜交加、将信将疑 心理。
D. 文章结尾把母亲的生、卒年和享年交代得具体详细,看似无关紧要,却意味着这些时间节点对作者的特殊意义,包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8. 请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
9. 请就文章标题的妙处,写一则文学短评,不超过100字。
【答案】6. C 7. B
8.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母亲压抑已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作者心灵上受到的强烈震撼。
9. 示例一:母亲在黄昏故乡桥头伫立等候儿子归来的场景,如特写镜头般深深镌刻在作者的心灵深处,突出了母亲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也隐含着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示例二:标题中的“黄昏”“故乡”“桥头”三个名词并列组合在一起,描绘了特定的场景,与“伫立”等待儿子归来的母亲形象构成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二、文言文、诗歌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憍泄①者,人之殃也;恭俭②者,偋五兵③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忧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将以为智邪?则愚莫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害莫大焉;将以为荣邪?则辱莫大焉;将以为安邪?则危莫大焉。人之有斗,何哉?我甚丑之!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④,是士君子之勇也。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荀子•荣辱》,有删节)
文本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憍泄:即“骄媟”,骄傲轻慢。②恭俭:恭敬不放纵。③保五兵:屏除各种兵器。④桡:通“挠”。
10. 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B.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C.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D.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11.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戚不免乎刑戮”中的“乎”,与“生乎吾前”“相与枕藉乎舟中”中的“手”都是介词,相当于“于”。
B. “我甚丑之”中的“丑”与“而耻学于师”中的“耻”用法相同,都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 “戊申晦”中 “戊申”与“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都属干支纪年,表示年份;“晦”表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与子颖坐日观亭”中省略了主语“余”和介词“于”,“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中含有定语后置现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人要重视自己的态度言行。态度谦逊,说话和善,会给人带来温暖;态度傲慢,恶语向人,会给人带来伤害。
B. 荀子对好斗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种人忘记了自己对个人、亲人和国君的责任,其行为甚至连猪狗都不如。
C. 荀子认为,好斗的行为看似聪明、有利、光荣、安全。实际上却愚蠢、有害,会给自己招来耻辱和危险。
D. 荀子认为,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小人”和“士君子”不同,“小人”爱惜自己的生命,而“士君子”则不顾惜生命。
13.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4. 荀子认为人“斗”的原因是什么?在对“斗”与“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怎样的荣辱观?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发泄他一时的愤怒,丧失了终身的躯体,然而还是去斗殴,这就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14. (1)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2)先考虑道义后考虑利益为“荣”,先考虑利益后考虑道义为“辱”。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恭敬不放纵,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即使有锋利的戈矛,也不如恭敬谦逊厉害。所以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比用矛戟刺击带来的伤害还深。
斗殴的人,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忘记了自己的亲人,忘记了自己的君主。发泄他一时的愤怒,丧失了终身的躯体,然而还是去斗殴,这就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家庭立刻会遭到摧残,亲戚也不免受刑被杀,然而还是去斗殴,这就是忘记了自己的亲人;斗殴是君主所厌恶的,是刑法所严格禁止的,然而还是去斗殴,这就是忘记了自己的君主。就可忧虑的事来说,是忘记了自身;从家庭内部来说,是忘记了亲人;对上来说,是忘记了君主。这种人是刑法所不能放过的,也是圣明的帝王所不容的。哺乳的母猪不去触犯老虎,喂奶的母狗不到远处游逛,这是因为它们没忘记自己的亲骨肉。作为一个人,就可忧虑的事来说,忘记了自身;从家庭内部来说,忘记了亲人;对上来说,忘记了君主。那么,这种人,就连猪狗也不如了。
凡是斗殴的人,一定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自己如果真是对的,别人如果真是错的,那么自己就是君子而别人就是小人了;以君子的身份去和小人互相残害。就可忧虑的事来说,是忘记了自身;从家庭内部来说,是忘记了自己的亲人;对上来说,是忘记了自己的君主。这难道不是错得太厉害了吗?要是看作聪明吧,其实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要是看作有利吧,其实没有比这更有害的了;要是看作光荣吧,其实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要是看作安全吧,其实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人们有斗殴的行为,到底为了什么呢?我认为这种行为是很丑恶的。
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义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自己的利益,把整个国家都给他也不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看重生命、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这是士君子的勇敢。
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这就是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
文本二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瓶竹
【台湾】舒兰
虽然
我生活得很好
而且
仅凭一点清水
虽然
在有限的日光中
我的枝叶
仍能行光合作用
虽然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
我的乡土
慈姥竹
【唐】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注】慈姥竹:做箫笛较好的竹种,因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瓶竹》虽然并未描写瓶子,却让读者不仅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能联想到那些无形的隔阂与阻力。
B. 《瓶竹》巧妙运用关联词语,委婉曲折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C.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两句,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野竹之美。
D.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两句写慈姥竹制成萧笛能吹出美妙的声音,表现对慈姥竹内在品格的赞美。
16. 以上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瓶竹》写瓶中竹难以触及“乡土”的困境,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无法回归的乡愁。
②《慈姥竹》写竹子的坚韧顽强、充满生机,寄托了诗人宁折不弯、坚守高洁人格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双关手法,既赞美了荑草,又赞美了静女;《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弹奏结束后听众仍沉浸在音乐中的情景,以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琵琶乐声的美妙动人。
(2)出自《劝学》中的“青出于蓝”一词,现在常比喻学生向老师学习又超过老师,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与此相近。
(3)“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古人常常在诗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说怿女美(或“洵美且异”) ②.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③. 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 对酒当歌 ⑥. 人生几何(②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③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④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______。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不仅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______,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______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______”,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有灵犀  因噎废食  殚精竭虑  眉目传情
B. 传情达意  削足适履  呕尽心血  眉目传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菏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