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5  2022-06-0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检测语文
太原五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一 语 文
出题人:李 舲 柯 峻 韩红兵 张 引 校对人:梁雅敏(2022.5)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当下的文化散文不仅要从文化形态上反省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而且要从文化本源上复原千年回响的人文精神,引导新的人格理想重建;要站在古老的城楼高处去体验先人苦难而悲壮的生命状态,去体验一代代先人漫长的无奈与渴望,去做思想者的抒情与言说,去完成对历史的思辨。
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年代,一批作家以散文步入历史领域,把笔触探向遥远的古老时空,探向历史深处,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思辨,从而把历史话题引入了变革时代的思想沙龙,为散文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动力,并且以它理性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散文艺术领域。文化散文在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异军突起,是时代因素使然,它已经完成了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创造的艺术进程,促成了一个颇具新意的散文时代。
我不大主张将散文分为山水散文、亲情散文、智性散文等等。至于文化散文普遍被称为学者散文或学术散文,也不一定很准确,无论怎样“定位”,它根本上还是文学品质,最主要的价值要素也不在其学术深度,而在思辨的深度,即它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和真切审视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由此可见,对文化散文的作者来说,“先器识而后辞章”应该是其座右铭。
回顾文化散文的成败得失,要想它今后仍然保持一定的繁荣,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必须坚持文化散文的价值理念和艺术指向,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反映现实诉求,以更加独到的历史书写,展示其鲜明的文学个性,唤起文化觉醒,表现出散文应有的现实担当。历史学界的考古,主要目的在于实物发掘,文化散文的“考古”,则注重的是在于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发掘。这种发掘,需要深厚凝重的理性思考,也需要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更需要作者具备坚定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立场。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可再造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但这种悠久历史也可能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精神沟谷和文化包袱。我们的文化散文最需要的正是一种冷峻、理性和批判意识。历史是既往的生活,是凝固了的社会、事件、生命和声音,具有高度的固定性,不可更易,更不可逆转。即便是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一千种不同的记述,无论它出自于恶意还是善意,我们也要努力剥去层层或褒或贬的涂抹。文化散文的介入,就是力求以文学方式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读,就是要立足人性的视角,坚定地面向社会人生,以冷隽的眼光和理性思维去反思几千年的历史辉煌和历史苦难,去发掘我们伟大民族的前人用艰辛的步履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精神信息,去展示文化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文化散文的现实担当,同时要体现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体现出这块深厚的文化土壤赋予我们的文化情怀,体现出对优秀文化精神的捍卫与继承,通过探寻历史前贤的生命历程,去追寻人生应有的壮美与崇高;通过展示文化先哲所创造的精神遗产,去感悟古老文化的辉煌与博大,去领略古代文明透射的精神强光,从而使我们保持一种文化敬畏,更加敬奉真理,更加敬奉正义,更加敬奉创造与崇高。
除此之外,文化散文的文学使命,不但要求我们在书写时坚定地拒绝油滑、世故和肉麻,而且要远离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在“故纸堆”旁高扬现代意识和精神的理性,努力保持与社会和时代共进,以实现散文的文化担当。


浏览完整试题 选自任蒙《散文不能没有文化担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化散文要从文化形态上反省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从文化本源上复原人文精神,引导新的人格理想的重建。
B.文化散文在新时期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创造的艺术进程,它的异军突起,是时代因素使然。
C. 文化散文最主要的价值要素在于其思辨的深度,因此,文化散文的作者在创作时应以“先器识而后辞章”为座右铭。
D. 文化散文要秉持一种冷峻、理性和批判意识,立足人性的视角,坚定地面向社会人生,力求以文学方式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层层递进,论证了文化散文的现实担当与文学使命的要求。
B. 文章第三段作者首先否定了如今对文化散文的分类与定位,然后指出了其根本还是文学品质以及其最主要的价值要素。
C. 文章第四段回顾了文化散文的成败得失与发展历程,提出要坚持文化散文的价值理念和艺术指向。
D. 文章第五段提出文化散文需要以一种冷峻、理性和批判意识来看待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与文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历史学界的考古与文化散文的“考古”不同,不需要深厚凝重的理性思考和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
B.文化散文的现实担当指的是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反映现实诉求,坚定地面向当下的社会人生和现实苦难。
C. 历史的高度固定性要求我们对任意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要努力剥去或褒或贬的涂抹。
D. 只要高扬现代意识和精神的理性,努力保持与社会和时代共进,就可以实现散文的文化担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曹雪芹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注),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删改)
(注)辣子:辣椒的别名,这里比喻能干、泼辣、厉害的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本中介绍贾府人物有详有略还有特写,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介绍,所以人物虽多,却不重复累赘。
B.写“三春”姐妹,着重写其各自的神态容貌,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这些都是作者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展现的。


展开余下试题C.“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一“忙”一“转”,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D.林黛玉进贾府本来就有寄人篱下之感,王熙凤的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则是有意提醒林黛玉的客居身份。
5. 小说中对王熙凤的衣着服饰的描写颇为详细,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6. 王熙凤的“辣”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除了衣着服饰)?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资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B.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C.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D.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他们代为转达,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道,“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以刘聪这件事为鉴戒。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胄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4分)
(2)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观 雨①
陈与义②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注】①本诗作于1130年夏。金兵于当年春进逼长沙,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抵抗,形势略有好转。此时诗人流寓湖南邵阳,住在贞牟山上。②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爱国诗人③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诗人虽不解农桑,却打开窗户在高高的阁楼上探身查看外面风雨的变化。
B.颔联写景,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写出了夏季云雨的特征。
C.颈联中“海”指的是雨,雨来如翻江倒海;“低复举”,写竹林在大雨中偃仰之状。
D.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在此反其意而用之。
1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阴晴”二字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诗人如何借助“阴晴”表达他情感的变化(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6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表达没有亲人讯息、自己身体又不好的悲凉的诗句是:“ ,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了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句子是“ , 。”
(3)《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是进一步抒发诗人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2022年4月23日,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今天,人们的阅读对象,早已不只是纸质书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已达351.6亿元左右,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有人习惯于手不释卷,独爱翰墨书香,在纸质书卷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有人钟情于视听兼备,喜欢声画共赏,在数字化世界里享受读书的乐趣。
数字化阅读确实让阅读 ,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 ,然而也引发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方面的担忧。当白纸黑字化为虚拟数字,轻量化日益成为阅读的新特点,我们该怎样实现阅读的意义,又该怎样继续传递书香?
其实,阅读的关键意义在于思考。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沉思,声画落幕后的 咀嚼,都在一次次的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中,充实了读者的精神家园。( )正因如此,我们不必纠结于阅读形态上“有形之书”与“无形之书”,而应把关注点聚焦在阅读的深度和厚度。让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以沉潜阅读持续 自我的精神世界。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触手可及 触类旁通 品味 丰富
B. 近在咫尺 举一反三 品位 丰盈
C. 近在咫尺 触类旁通 品味 丰富
D. 触手可及 举一反三 品位 丰盈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唯有真正有益的阅读,才会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的启迪
B. 唯有收获精神启迪、获得真知灼见的阅读,才是真正有益的阅读


展开余下试题C. 唯有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启迪的阅读,才是真正有益的阅读
D. 唯有真正有益的阅读,才会收获精神的启迪、获得真知灼见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已达351.6亿元左右,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
B.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已达351.6亿元左右,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
C.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已达351.6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
D.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已达351.6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5字。(6分)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____①___,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____②___,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____③___。
四、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一切行动的前提。志气主要体现在个人所追求的信仰上,心有所信,方能致远。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骨气,是刚强不屈的人格操守,是做人的根本和力量源泉,是负重奋进的脊梁。
底气源于实力,实力显于本领,本领强,底气才能足。
志气、骨气、底气,是有价值的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一名高中学子,你将在全校师生晨会上做一次关于“使命在肩,强国有我”的主题演讲,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太原五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一 语文)
答案及评分细则

1. (2分)【答案】A
【解析】原文为“当下的文化散文不仅要从文化形态上……”,这里删去“当下的”,范围扩大。
2. (2分)【答案】C
【解析】文中只提到“回顾文化散文的成败得失,……”,并没有对其成败得失的具体内容及发展历程展开阐述。
3. (2分)【答案】C
【解析】A.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明了文化散文需要深厚凝重的理性思考和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并没有提到历史学界考古B.原文为“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反映现实诉求,……表现出散文应有的现实担当。”不能将现实担当等同于立足现实等。D.依据原文“高扬现代意识和精神的理性,努力保持与社会和时代共进,以实现散文文化担当。”可知高扬现代知识意识等为实现散文文化担当的途径,只要……就推断太过绝对。
4. (2分)【答案】D
【解析】D项,“有意提醒林黛玉的客居身份”错,王熙凤的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是在表示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这正是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的体现。
5. 【参考答案】
①突显王熙风在贾府的重要身份与特殊地位;
②在衬托王熙凤美貌的同时,也表现了王熙风对财富的强烈的占有欲和俗气;
③突出了贾府主子们生活的极度豪奢。
(每点2分)
6. (6分)【参考答案】
①众人皆恭肃严整,她敢于大声说笑,没有顾忌;
②她夸赞黛玉美丽的同时又讨好老祖宗,显示其过人的聪明与老到;
③她向黛玉发出连珠炮式的问话而后叮嘱,在表达关心的同时也显示了她在贾府中的威权;
④发放月钱,说明她手握财权,显示其能干的一面;
⑤她敢于指出太太“记错了”,又说自己考虑问题已在太太之先,表现王熙凤与太太的亲密和无忌。(每点1分,写满5点给6分)
7. (2分)【答案】A
8. (2分)【答案】D
【解析】说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这话仍然是对的。但说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因为决策中枢就不能称为“有司”。所以,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9. (2分)【答案】B
【解析】“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错误。从原文“魏征曰:‘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可知,他并非认为“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而是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为了奢侈享乐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根源还是崇尚奢侈,并非从“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故选B。
10. (8分)【答案】
(1)人读书,是想要广博自己的见识来使自己获得好处,我看到这件事,可以把它当作借鉴。(欲、广、自益、以为)
(2)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4分)
太宗听到这件事后不停的叹息,立刻下令让有关部门为他营造庙堂,应赠予丰厚的财物去办丧事。(遽、所司、厚、赙)

11. (2分)【答案】 A
【解析】“危坐”“危”不是“高”是“端坐”,“正坐”之意。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阁楼也无中生有。
12.(6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借助“阴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阴云密布,雷声震天,大雨滂沱,雨压竹枝,写出金人入侵、国家倾覆的时局,写出诗人对国事的忧虑,是为“阴”。(手法1分+景1分+情1分)
(2)诗人借助“阴晴”一语双关。“风吹山角晦还明”山角风云开合,晦明变化之态,由阴转晴,暗指抗金局势有所缓和,初见曙光,诗人为此喜悦,是为“晴”。(手法1分+景1分+情1分)

13. (6分)【答案】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14. (2分) 【答案】A.
【解析】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品味多作动词用,仔细体会。品位是一个名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丰富是指丰富,是指资源丰富或者感情丰富,种类多,数量大。或者极为多彩的;充裕的,很多的;涉及面广的;丰盈 是指肌肤丰满丰盈;年谷丰熟;资财丰富;指礼仪食物等丰厚,或物产的丰饶。
15. (2分)【答案】C
【解析】先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收获思想启迪,故排除B、D,由下文“由此可见,我们不必……而应把关注点聚焦在阅读的深度和厚度。”得知C选项衔接更恰当。
16. (2分)【答案】D
【解析】根据……显示,句式杂糅,达351.6亿元左右,前后矛盾。
17.(6分)【参考答案】
①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
②自然也会馈赠人类
③保护自然


18.(40分)作文评判标准
等级划分 写作任务 其他标准
一等(40—36) 写作任务全部完成,且有个性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能恰当地运用表达方式,有较强的感染力或说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太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