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0  2022-06-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不应当只是功能性的,其美学特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这样描述佛罗伦萨:“无论是由于悠久的历史还是自身的体验,人们对这种清晰独特的形态渐渐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每一处景象都清晰可辨,引起人们潮水般的联想。”同理,城市的形态应当表达一种清晰独特的意象,而这正是当代我国绝大多数在功能主义理念下产生的城市的普遍不足之处。
产生于人居生活和特定自然条件长期磨合的传统城市,大到格局,小到建筑风格及构造技术,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一致性与特殊性,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在漫长岁月的点滴积淀中,它更蕴含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深厚集体记忆,并成为特定人群文化传统的锚系之地,这样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源泉。而现代社会中由大规模资本主导的快速度、标准化的城市空间建设,则往往忽视城市特定的自然及人文条件,从而破坏了城市的独特意象,也破坏了基于此的市民与城市的心理联系。
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根本上塑造着绝大多数市民共识的城市意象,而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遗产则不仅加强了市民日常生活与城市历史环境的联系,而且是城市空间的历史意象营造的唯一途径。可以通过这些特色鲜明、认同感强的空间要素的合理组织,建立起清晰独特的城市意象。这样的城市空间可以使市民在其日常使用中建立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有利于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
我国当前的城市历史保护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另一种则是城市遗产的局部保护。
前一种方式以丽江、平遥等为代表,大规模的现代建设避开老城进行,老城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从城市到建筑的大部分历史遗存,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空间独特意象得以完整地延续。但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由于现代以来对保护的不重视,以及城市空间复杂而剧烈的现代化转型,城市遗产大多被毁坏,只能“亡羊补牢”式地选择了后一种局部保护的办法。
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性并不是整体式保护的城市的专利,在大多数城市中同样需要被市民感知,即“城市遗产的公共空间化”可使得城市遗产成为城市公共意象的载体。但事情应当不止于此,城市的整体意象需要系统性的建构,要表达城市空间整体的特色和历史意蕴,还需要系统地组织这些意象载体,让城市显现出整体层面的历史特征。
城市历史系统性保护的目标,不是要恢复和因袭历史的风貌——这样既不可能也无意义——而是要重建和表达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逻辑,改变城市中现实与历史断裂对立的状况,让它们成为延续的一体。
今天的城市空间发展不应排斥适应现代功能要求而发生的变化,而应该让当代的发展与城市的历史以统一的逻辑成为一个整体。就如美国波士顿前市长托马斯·梅尼诺所说:“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伸。”强调系统化的城市历史保护,目标就是要重建这种空间历史逻辑的延续,让城市的历史对生活其中的市民来说真实可读,而不是仅存在于文献中。只有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城市历史空间的真实联系,城市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可能的。
(摘编自沈旸《城市遗产的当代转型与公共空间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建设不应秉持功能主义理念而只强调城市的功能性,从而忽视城市的美学特征。


浏览完整试题B.现代城市空间建设忽视了城市特定的自然及人文条件,破坏了城市的独特意象和市民与城市的心理联系。
C.传统城市鲜明独特的空间关联着人们的集体记忆、特定文化传统和人们的归属认同感。
D.系统地保护城市历史是为了改变城市中现实与历史断裂对立的状况,重建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逻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凯文·林奇的话是为了论证城市美学特征的意义和城市应有清晰独特的意象。
B.文章采用递进结构,第二段论述了城市意象的意义,第三段论述了塑造城市独特意象的具体措施。
C.文章是基于城市建设中忽视城市特定自然及人文条件、城市独特意象遭到破坏等现状而写的。
D.文章列举我国当前城市历史保护的方式,分析城市遗产遭到破坏的现状,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空间中有了城市遗产,就可以使市民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使城市实现良性发展。
B.现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选择城市遗产局部保护的原因是不重视保护,导致城市遗产毁坏严重。
C.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伸,对城市发展来说,延续其历史逻辑是最为重要的。
D.要传承城市历史与传统文化,必须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历史空间的真实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材料一: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程度能够反映其发展战略导向。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赶超。出口导向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从中获得贸易利益、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效应,最终拉动本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相对于出口导向带动高速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进口替代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无法有效推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增长。
我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典型的出口导向战略。但出口导向战略也有一些缺陷,比如,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外资依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内需亟待开拓等问题,这就要求经济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增长型,经济,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内需潜力,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最终迈向高收入国家。
因此,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基础上,加上国外经济部门,就构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
(摘编自周跃辉《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
材料二: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在我国,除基础研究投入不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外,还有一块急需补强的短板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根据《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抽查的46.41万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效发明专利中,仅有3.88万件(约占8.4%)发生过转让或许可。在欧美国家,这一指标在40%以上。
“不到10%的转化率,我认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王建宇说。我国相当多的专利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但这些专利中,真正实现转化的比例不大。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唐石青说,专利或是对自己的产品形成支撑,或是拿到市场上去交易。而我国很多专利申请后,申请人发了论文、评了职称,“使命”就终结了。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五组典型数据透视双循环突破点》)
材料三:有人说,世界上有三张闪亮的名片来自中国,这三张名片都属于中国的光伏领域:中国光伏制造业世界第一;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世界第一;中国光伏发电量世界第一。
十年前,很多关键原材料在外,关键设备在外,90%以上的市场在外。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高纯晶硅产量成全球第一,占全球大概65%以上的产量,电池组件占全球70%以上的产量。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把中国和美国在全球有领先,有竞争力的各项产业进行了比较,做了个圆饼图。中国的光伏行业,光伏产品是麦肯锡认为中美之间中国绝对领先的产业,是中美之间唯一一个顶满饼图外框的产业。所以整个行业的同仁们;真正回想十年前的状况和现在中国光伏行业所取得的地位的话,大家心里面会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
大家都看到了光伏,我们技术的进步,有我们努力的部分,但是所有的光伏行业应该看到这一点,由于我们光伏产业的蓬勃兴起,全世界的光伏创新的团队都为中国产业在服务。所有的人、所有的技术都给你提供。比方说隆基,我需要什么技术,不光是隆基的团队在研发,全球的团队知道隆基需求这样的技术,就给你做这样的研发,就给你提供那样的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局面。没有哪一个说我先进的光伏技术,我不想给隆基,不想给天合,不想给中国的光伏企业,那它就没有用武之地。就是你自己强大了,你真正是这个市场的主宰,如果你不是这个市场主宰的时候,你就没有这种机会。
(选自央视《对话·中国的光伏产业就是双循环发展最典型的范例》)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口导向,进口替代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循坏的基本方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导向,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B.出口战略导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资源型出口为主,一类是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它们都能拉动本国经济发展,但发展快慢有别。
C.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选择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更为正确,因为这样才容易获得国际贸易利益,发展规模经济等。
D.发展中国家既要坚持拥有出口导向战略的核心思想,又要避免出口导向战略的缺陷,像中国这样建构国内国际双循环较为理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采取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B.据权威报告,中国2019年抽查的有效发明专利中仅有约8.4%发生过转让或许可,这与欧美国家差距悬殊,这一短板急需补强。
C.发展需要创新。也能吸纳更多的创新成果,中国光伏产业的蓬勃兴起,让全世界的光伏创新团队都为中国产业在服务。


展开余下试题D.外资依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等都是出口导向战略的缺陷,要克服这些就只有依靠本国的科技进步。
6.材料二说:“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梯市
聂鑫森
刚过午,一大团湿云横亘于梯市顶空,缱绻了一阵,拧下一片无声的雨丝来,细细的,柔柔的,织得远近朦朦胧胧,常见的景物渐次进入晕染的水彩,十分耐看。
马屠夫已卖完几爿猪肉,犹自未解下油腻的围腰,便搬了张条凳,搁在檐下的台阶上,看雨,也听雨——虽无声,却似有声。
这梯市建得极别致,从小河边依斜斜的坡岸,斜斜地向上塑出一条街来。街道是一级一级宽长的石磴,不能走马,也不便行车,只能用脚步去丈量。河下的古渡口,常泊得些木船,集散着各类货物,间或从河滩的泥沙里,拾得半截秦砖、一块楚瓦,便可想见历史的久远。梯市后面是连绵不断的山岗,多古树荒草,因此气候极奇特,不热亦不冷,每日午后必有一场雨。
梯市位于西南几省交接的边地,显出一种自在,少了许多拘束。
马屠夫喜欢雨中梯市的景致。
无声的雨大约嫌这梯市午后的静寂,便使了起力,撞出一片声响来。叮叮当当是房上青瓦的吟唱,嘀嘀嗒嗒是石级的轻笑。于是有浅浅的水流从梯市的顶端,一级一级轻灵地跌下,溅起淡淡的水雾,袅袅水雾中,忽驰下一只一只的纸船。那些船儿,或无蓬无盖,或张着翼似的帆,款款漂过马屠夫的视域。随即便有一双双赤脚,得意地拍打石板,交错着跑过去,追那些船。一颗很大的水花,颤颤地落在他的唇边,伸舌一舔,丝丝地甜了一块心田。
开竹蔑店的六爹,叭着烟杆从隔壁走过来,胡子一动一动,一句话自烟雾中跳出:
“老马,又看细伢子玩了,何不成个家,自己生他一个。”
“我看雨哩,六爹。”
“你杀猪的手段利索,二十多年了,梯市就吃你杀的猪,日子真是过得快!”
“嗯。嗯。”
今日的问答,和昨日相同,如这梯市的不可变更。
街对面是一家豆腐店,母子两个,一个是渐渐地添了白发,一个是渐渐地变得粗壮。他刚来时,这后生才断奶不久,如今已定了亲。一到夜晚,那小石磨便呼呼地响,把许多的欢乐分赠邻人。
“老马,过段时间来喝喜酒。”
“好。好。”
问答在雨隙中穿梭,依旧湿了一半。
黄昏时,雨停了,猩红的夕光烘暖了梯市。
马屠夫便进去洗了澡,换过衣服,到梯市上面的一所小学去。
这小学许多年前是教会办的。青砖围墙围住几栋尖顶的建筑,和一个极好的足球场。
他喜欢看细伢子踢小小的足球,来回地奔跑,呼叫出满心的欢喜。那场地上的草长得极好,一般齐,一般柔,如片软软的毯子,他坐在场边的一个石墩子上,久久地看。笑出一脸的深情,只是不言语。每当球射入那“门”,他便轻轻“嗨”一声,表示他的亢奋。到暮色苍茫,方缓缓地回店里去。
吱呀一声,把夜推到街上。点亮一盏桐油灯,留住一个影子,呆呆地坐许久,才上床去找梦。
鼾声沉重地击碎了夜,夜裂做无数碎片,迸出如醉的晨光。
一切便又如常。
忽有人来找马屠夫,一路地问过来,口气极急迫、亲和。梯市在长久的平静中,去起几圈涟漪。
过了几日,马屠夫告别梯市父老,乘一只船,走了。
离开梯市时,正逢午后下雨,他撑一把伞。打着赤脚,一边朝河边走去,一边和两边店铺的人打招呼。正巧从后面漂下一只纸船。他似乎感觉到了,忙让到一边,船便从他身边走过,令他又痴看了一阵,直到那白点滑下许多石级后,才小心地跟着走。
豆腐店的母子极遗憾。
六爹叹气:“再没有老马这样神的屠夫了,可惜!二十多年前,他揣一张户口来梯市,砍肉的喜爹收留了他,后来喜爹死了,他就成了掌案的师博。如今还走什么,这里不是蛮好。”
每天的午后依旧是雨。银灰色的雨滴不穿梯市的石板,一只只纸船依旧从上漂下,载着童年如花的梦想。
着雨看船的马屠夫,已走得很久很远了。忽一日,那母子,那六爹。还有梯市的许多人,从电视(刚刚接上电,许多人家便买回了这新鲜物件)的屏幕上,看见了他——马屠夫,正指挥一群穿运动衫的少年,踢一个黑白相间的球。有眼尖的,识出运动衫上印着“体校”两个字。
梯市惊得目瞪口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梯市”为题,交代了梯市独特的风貌,如依坡而建的街道,午后必有一场雨等等,给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B.小说借六爹之口交代了马屠夫生平际遇,突出马屠夫精湛的手艺,通过豆腐店母子的“极遗憾”从侧面烘托马屠夫为人的亲和。
C.小说中“今日的同答,和昨日相同,如这梯市的不可变更”几句,暗示了梯市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后文马屠夫的改变埋下了伏笔。
D.小说结尾一段,“梯市”借指梯市的民众;“惊得目瞪口呆”则写出了梯市的民众对曾经默默无闻的马屠夫上电视的意外和欣羡。
8.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赏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9.小说多次写到纸船,请分析“纸船”的意蕴,并说说纸船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厦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展开余下试题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朔,可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此指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
B.单于,是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用于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通称。
C.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用于授官或通过一定的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D.持节,“节”指代表皇帝身份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为联络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曲折找到大月氏,而此时大月氏占领大夏的部分土地,没有报复匈奴之心。
B.张骞从大月氏回国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抓获,后逃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汉朝对西域的国策提供了建议。
C.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去往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汉武帝接受了张骞招纳西域各国为藩臣的建议,派张骞携带财物,再次出使西域。
D.乌孙的朝中大臣长期以来都畏惧匈奴,加上不了解汉朝,因此拒绝与汉朝交好,但张骞分别派副使与西域其他国家建立了来往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2)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l4~15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②蕲(qí):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用了《左传·储公四年》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的句子,“谢不能”三字表明诗人与友人音讯难通,对大雁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直入主题,道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他们两地遥隔、音书难通的慨叹,渲染出一开片浓烈伤感的情思。
B.颔联笔锋一转,由第一联写相距千里之苦转到写回想当年的欢聚和悲叹现在漂泊江湖的凄凉,凄风苦雨为诗人感慨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C.颈联诗人转向表现好友的品格和才干,不仅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友人的赞誉之情,也说明了朋友之间相知甚深。
D.尾联在结构上与首联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关切和想象。该联虚实结合,在凄凉的猿声中结束,这是诗人对朋友处境的担忧和不平之鸣。
15.请简要赏析颔联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赞美陋室因“我”的美德而芳名远扬。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时间,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并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感叹自己人生很短暂而长江却永恒。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生态文明同个人发展、社会文明、国家现代化________。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一再证明,________、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建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________的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改革、依靠法治、依靠科技推进转型升级。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________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息息相关        饮鸩止渴        相辅相成        破釜沉舟
B.休戚与共        杀鸡取卵        相反相成        壮士断腕
C.息息相关        杀鸡取卵        相辅相成        壮士断腕
D.休戚与共        饮鸩止渴        相反相成        破釜沉舟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走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B.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C.中国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D.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C.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很多癌症患者认为,改变饮食结构,减少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葡萄糖的摄入,可以“饿死”癌细胞。其实这种说法有很大问题,不是不能饿死,而是很难饿死。
癌细胞在进化优势上的特点之一,就是当环境变化的时候,它们比正常细胞更有可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癌细胞爱吃葡萄糖, ① 。由于癌细胞生长太快,血管供应跟不上,癌细胞很早就学会了不依赖葡萄糖。当葡萄糖不足的时候,很多癌细胞会改换口味,开始吃别的东西,比如谷氨酰胺。就像是爱吃米饭的人,你把稻谷从地球上拿走,他就会被饿死吗?显然不能。
研究表明,对于人体的脑细胞来说,葡萄糖是唯一能量来源。每一天,大脑需要消耗大约100克的葡萄糖,占了全身葡萄糖消耗的60%。心脏和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合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