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63 2022-06-05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二模)语文试卷
襄阳五中2022届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刘秀芬 李睿 贾玉荣 吴慧琳 审题人:刘秀芬 李睿
本试卷共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太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鉴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 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 《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分析材料二“议论的针对性”。(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展开余下试题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
B.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说明他无恶意,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D.对槠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
7.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
B.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
C.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
D.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
8.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4分)
9.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已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东,古指今山西省西南部。“河东凶”中的“河东”与文中的“河东”意不同。
B.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C.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之车,因用为帝王代称,文中指高宗。
D.两京,两个京城的合称。有多种说法,文中指宋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纲兼任御史营使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时,李纲不惜以辞职来进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4分)
(2)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4分)
14.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闲说①
王建
桃花百叶②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③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④日日新。
展开余下试题
鼓动六街⑤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注】①唐代,尤其是中唐后,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互竞豪奢,逸乐成风。②桃花百叶:重瓣桃花。③歌头:歌舞。④鬓样眉心:发式和眉妆。⑤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街,此指代整个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起笔突兀,写桃花百叶而不成春,寿鹤千岁而未成神,引发读者的兴趣。
B.颔联以鹦鹉、牡丹二事写出了唐代豪门贵族奢靡生活、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
C.第五句描写的状况可与白居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相印证。
D.最后一句批判了当时某些模仿狂人的人,因为他们屡教不改,一相遇就模仿。
16.诗歌题为“闲说”,实则不“闲”,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作者直接点明醉翁亭所在具体位置的两句“ , ”。
(2)疫情暴发初期,面对危险的形势,无数医务人员勇当“逆行者”,究其原因,正是对应《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 ”,因此有的灾祸并不躲避。
(3)《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Ι(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从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中感受其气质形象,体验其价值理念。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植根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独特的中华______,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唐诗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学,中国画显著启发了法国洛可可风格,元代戏剧深深感染了欧洲观众,《赵氏孤儿》曾让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欧洲文学家们大为惊叹,他们多次进行改编,使18世纪的欧洲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中国故事……
用文艺讲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梁祝》的旋律、昆曲的唱腔、京剧的脸谱、书画的笔法……直观展示出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与样式,而蕴藏其中的,更有无比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直至今天依然深植于中国人内心,不仅_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感染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上万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逾1亿,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海外受众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______的中华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中________养分,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铸就新的辉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致 潜移默化 源远流长 汲取
B.风韵 潜移默化 博大精深 汲取
C.风致 耳濡目染 博大精深 吸取
D.风韵 耳濡目染 源远流长 吸取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从”字替换为“在”字,“也”字替换为“还”字,不影响句意表达。
B.“赋”属于形声字,“武”用来表音;“比”属于会意字,其本义为并列,并排。
C.“逾”是一个文言词语,用在书面语中可以增强表现力,一般不适合用在口语中。
D.文中第二个省略号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如此!……”中的省略号作用不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整散结合,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人的身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营养,但是,①______。为了让孩子长高,我们可能步入了一个认知陷阱,②_____,就会快速、大幅度提高孩子的身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表明,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11.1%和7.9%,相加为19%。这意味着,每5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名小胖墩儿。这说明,好营养可以提高孩子的身高,③______。
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肥胖者的耐力、爆发力、柔韧性,都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的孩子。大量研究已经提示,肥胖孩子的智力水平低于体重正常的孩子。肥胖还会导致多器官和系统损害。肥胖者到了成年期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容易罹患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此外,肥胖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打击也很严重。肥胖者易受到同学的讽刺和歧视,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社交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容易压抑自我、过度自卑,比较孤僻。成年后,肥胖也会影响其与异性交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22.根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向家长发出呼吁。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适应二参考答案
1.C.“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错误,就材料而言,中国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解释学”理论,只有历代对经典的解释。
故选:C。
2.A.“研究意义不大”错误,依据材料,作者确有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并未否定其对中国的“解释学”的创建的意义价值。就材料一内容而言,即使“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通过对方法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认识。
B.“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错误,依据材料,作者强调的是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有助于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而非带来困扰。
C.“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错误,文中只是提到《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但并未对哪一种叙述注释更为精准作任何的分析评价。
故选:D。
3.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这体现了“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
B.文人唱和是一人吟咏歌唱,另一人写诗相和的行为,并不是对经典的阐释。
C.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上一篇:
东北三省四市2022届高三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考试(一)语文
下一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鸭适应性测试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襄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