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14  2022-06-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4]
《大学之道》四章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
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31)(教师版)
第31课
【学习目标】积累重要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宗旨),在明(动词,彰明)明(形容词,美好的)德(德行),在亲(亲近爱抚)民,在止(达到)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接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天下的人)者,先治(治理)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这)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治理)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之所以,表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小孩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之心;非所以内交(结交。内,同“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于乡党(同乡)朋友也,非恶(厌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从这里)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不是)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有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扩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同“燃”),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
二.一词多义
1.本:①草木的根;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本业,特指农业;⑤推究,探究;⑥副词,本来;⑦底本,版本;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
⑴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 )也。《韩非子》)
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⑶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⑷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 )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⑸今背本( )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末,指工商业;残,祸害。)(《论积贮疏》)
⑹成语“舍本( )逐末”“本( )末倒置”
答案:本(②; ①; ⑤; ⑥; ④; ③③)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学之道》根本、基础的东西
(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根本
(3)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根本


浏览完整试题(4)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本来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考察,探究。
(6)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并序》本来
(7)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来
(8)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
(9)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树根
(10)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根
(1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本来
(12)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本来
(13)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根本
(1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树根
2.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连词,表假设,“如果”“果真”。
⑴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⑵盖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⑶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⑷仆诚( )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
⑸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 )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列传》)
⑹成语“诚( )惶诚恐”
答案:诚(②; ①; ③; ②; ③; ②)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 如果,假如
②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的确
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诚心
④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思疏》 如果
⑤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确实
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之道》 使……真诚
⑦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屈原列传》 如果,假如
⑧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 确实
⑨愿陛下矜愍愚诚 《陈情表》 诚意、衷情。
3.辞: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⑦托辞,借口。
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⑵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⑶沛公曰:“今者出,未辞( )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 )小让。(《鸿门宴》)
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⑹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 )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⑺臣以供养无主,辞( )不赴命。(《陈情表》)
⑻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者(《报任安书》)
⑼今虽欲自雕琢,曼辞( )以自饰,无益于俗。(《报任安书》)
⑽成语“在所不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答案:辞(⑦; ④; ⑤; ④; ⑥; ⑤; ④; ④; ②; ④⑦)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辞别
(2)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谦逊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应对的言辞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文辞
(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文辞,这里指文学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文辞
(7)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供词,口供
(8)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燕歌行并序》辞别
(9)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离开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辞谢
(1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辞谢
(12)《归去来兮辞并序》古代的一种文体,要求押韵。
(1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辞别
(14)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推辞
(15)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推辞
(1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推辞
(17)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1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回避
(1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告辞
(20)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告辞
三.翻译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翻译: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5.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翻译: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7.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翻译: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展开余下试题8.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翻译:(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9.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翻译: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10.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翻译: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11.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翻译: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12. 有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翻译: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13.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31)(学生版)
第31课
【学习目标】积累重要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 ),在明( )明( )德( ),在亲( )民,在止( )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 )也。由是( )观之,无恻隐之心,非( )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有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二.一词多义
1.本:①草木的根;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本业,特指农业;⑤推究,探究;⑥副词,本来;⑦底本,版本;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
⑴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 )也。《韩非子》)
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⑶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⑷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 )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⑸今背本( )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末,指工商业;残,祸害。)(《论积贮疏》)
⑹成语“舍本( )逐末”“本( )末倒置”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学之道》( )
(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
(3)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
(4)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 )
(6)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并序》( )
(7)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
(8)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
(9)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
(10)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
(1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
(12)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 )
(13)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
(1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
2.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连词,表假设,“如果”“果真”。
⑴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⑵盖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⑶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⑷仆诚( )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
⑸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 )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列传》)
⑹成语“诚( )惶诚恐”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 ( )
②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 )
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 )
④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思疏》 ( )
⑤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 )
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之道》 ( )
⑦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屈原列传》 ( )
⑧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 ( )
⑨愿陛下矜愍愚诚 《陈情表》 ( )
3.辞: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⑦托辞,借口。
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⑵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⑶沛公曰:“今者出,未辞( )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 )小让。(《鸿门宴》)
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⑹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 )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⑺臣以供养无主,辞( )不赴命。(《陈情表》)
⑻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者(《报任安书》)


展开余下试题⑼今虽欲自雕琢,曼辞( )以自饰,无益于俗。(《报任安书》)
⑽成语“在所不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
(2)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
(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 )
(7)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
(8)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燕歌行并序》( )
(9)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
(1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
(12)《归去来兮辞并序》( )
(1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
(14)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
(15)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
(1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17)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
(1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
(1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20)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三.翻译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翻译: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译: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翻译:



5.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翻译:

7.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翻译:

8.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翻译:



9.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翻译:



10.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翻译:

11.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翻译:

12. 有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翻译:

13.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大学之道》”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