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90  2022-07-0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
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选择题
专题07-2-选择题组
一、选择题组
(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翻开《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一书,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一一展现,字里行间全是澎湃的热情,全是珍贵的回忆。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乙】我永远忘不了,从天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是那么悠扬、那样动听!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继续大力支持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人披荆斩棘、刻苦攻关,航天事业穿云裂石,突飞猛进地实现飞跃,大踏步赶上时代。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施宇航员空间出舱活动。这一切无不给我们带来激动和幸福!进入新时代,航天梦引领中国航天人奋力奔跑、勇敢逐梦,让航天事业奔向强国目标,自立自强地谱写着新的辉煌篇章。【丙】北斗泽沐八方,嫦娥飞天揽月,天问造访火星,天和筑梦天河……这些好消息一则接着一则地传来,很不容易,真是令人万般欣慰!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力更生 B.穿云裂石 C.无不 D.谱写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1.B
2.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形容中国航天人,使用正确。
B.“穿云裂石”,穿入云霄,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文中用来修饰“航天事业”,使用对象错误。
C.“无不”,没有不,全是。文中是说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给人们带来了激动和幸福,使用正确。
D.“谱写”,创作歌曲或为歌词配曲。也比喻用行动表现极其动人的英雄事迹(多和“凯歌”“诗篇”“篇章”一类词连用)。使用正确。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B.乐曲名应使用书名号,所以“东方红”应为《东方红》。
故选B。
(2022•浙江精诚联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甲】晁以道的诗是在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
【乙】但王安石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他是个喜欢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话是有道理的。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信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美人如在眼前。《蒙娜丽莎》初成时,当也能给予我们同样新鲜生动的感受。【丙】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象里追寻旧影了。我曾经坐在原画前默默领略,口里念着我们古人的诗句,觉得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针锋相对。
3.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 B.信手拈来 C.领略 D.针锋相对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处,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3.D
4.B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然而”,连词,用在句子中表转折。此处用于转折复句,使用正确。


浏览完整试题B.“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文章来。此处指诗人创作诗句不费思索,使用正确。
C.“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对它进行辨别、欣赏。此处指欣赏诗句,使用正确。
D.“针锋相对”意为针尖对锋芒,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不符语境;此处指诗与画各有特色,可用“各有千秋”“相得益彰”等。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乙句“(《明妃曲》)”句的括号是句内括号,应紧跟在“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后面。
故选B。
(2022•浙江Z20名校联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国作家塞维尔•德•梅伊斯特的新书《窗台之旅》,讲了一个冗长而粗糙的故事。【甲】他在书中不胜其烦地描述了你可能在一间平常卧室中看到的——只要你做好准备,以足够细致的态度去观察——所有古怪而奇妙的东西。【乙】该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是:如果你睁大眼睛,那么你自己的卧室,当然还有你本人在伦敦生活的区域,都可能像所有那些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遥远的地方一样有趣。
你只须把大多数旅客游览伦敦时的兴奋劲与大多数本地居民对此处的厌倦情绪对比一下,就能发现梅伊斯特对某些问题可谓洞察秋毫。地方始终是同一个,那么旅客与居民的心态有何不同?旅客是做好了准备要对凡事感兴趣的,他们什么都会注意。【丙】而我们在某地居住十年甚或更长时间,就不可能再发现什么新玩意了,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
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胜其烦 B.蕴涵 C.洞察秋毫 D.甚或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5.A
6.C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受不了。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细致。此处指不嫌烦琐,“不胜其烦”应改为“不厌其烦”。
B.蕴涵:里边含有,包含。此处是说故事中包含的大道理,使用正确。
C.洞察秋毫: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此处指敏锐发现问题,使用正确。
D.甚或:甚至。此处前后语意为递进,使用正确。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应为“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注意“于是我们渐渐熟视”和“终致无睹”是两个句子,中间应用逗号。
故选C。
(2022•四川•树德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_________________。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_________________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_________________。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窗的存在,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尽收眼底,收摄其中,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通 派生 标新立异 异曲同工
B.一脉相承 衍生 标新立异 不约而同
C.一脉相通 衍生 别出心裁 异曲同工
D.一脉相承 派生 别出心裁 不约而同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窗的存在,使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
B.窗的存在,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
C.通过窗的存在,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使园中有园,景外有景。
D.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
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窗是园林的‘眼睛’”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横眉冷对于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B.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工程师詹天佑大胆创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线路。
C.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D.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答案】7.C
8.D
9.C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脉相通”,比喻事物之间互相关联,如同血脉一样相通。“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境指园林艺术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紧密关联,选择“一脉相通”更合适。
第二空,“衍生”,通过演变而产生的。“派生”,从一个主要事物的发展中分化出来。语境指窗产生许多巧妙的用途,选择“衍生”更合适。
第三空,“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语境指中国园林的窗的风格,选择“别出心裁”更合适。
第四空,“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语境中有“异构同心”的提示,选择“异曲同工”更合适。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都是语序不当:
窗先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人再“尽收眼底”。
先“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然后“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眼睛”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讽刺或否定。
故选C。
(2022•四川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实现了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步保护,除涉及遗址外,也涉及了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泉州南音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行于宋元时期,但仍以活态的形式被______地传承至今,并成为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见证。此外,( ),并以将那里的居民留在当地的形式,将当地的文脉悄无声息地传承了下来。


展开余下试题此次申报的泉州项目,展现出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人民______、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体现出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强调团结友善、______这一根植于骨子里的儒商传统。这一点与西方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去“开发”新大陆的取财之道______。它会告诉世人作为传统文化中最不容易改变的儒商文化基因,固然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原原本本 坚强不屈 互利共赢 大相径庭
B.原原本本 坚韧不拔 互利共生 大相径庭
C.原汁原味 坚韧不拔 互利共赢 迥然不同
D.原汁原味 坚强不屈 互利共生 迥然不同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与许多地方当地居民被撵出遗产地的做法不同
B.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不同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
C.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择出遗产地的做法不同,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D.不同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被当地政府意识到了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B.固然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不但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固然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10.C
11.C
12.A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该词形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故选“原汁原味”;
“坚强不屈”:坚韧、刚毅,毫不屈服。“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与后文的“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相对,形容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人民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故选“坚韧不拔”;
“互利共赢”:互相对对方都有利,双方都可以取得成功。“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语境中形容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强调团结友善地与他人贸易使双方都获益的特点,故选“互利共赢”;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语境中形容泉州人与“西方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去‘开发’新大陆的取财之道” 彼此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故选“迥然不同”。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后文“并以将那里的居民留在当地的形式,将当地的文脉悄无声息地传承了下来”可知,本句的做法的发出者是“当地政府”,因此所填语句应以“当地政府”为陈述对象,排除D;
“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与后文政府的保护措施衔接紧密,排除AB。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是:一,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固然”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转折或否定到另一方面去。语境中后文没有转折和否定,而有“还”字,应与“不但”等递进关联词搭配;
二,“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语序不当,应为“不但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
三,“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成分残缺,应为“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
对比选项,只有A修改正确。
故选A。
(2022•天津河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是赏菊的好季节,作为中国人,细细想想,果真历朝历代的人们对菊花都有各种赞美。正因为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才让南宋绘画家马远画了《陶渊明采菊图》,上面还出现了菊花和松树的形象。
古代文人对菊花真的是赞誉有加,菊花位列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中便是明证。陶渊明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司空图欣赏“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 ),唐寅感受到的是“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的( ),李清照又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对比烘托着孤独凄凉,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出了菊花满城的( ),似乎人人心中都有别样的菊花。
现代艺术家们对菊花同样是一往情深。新月派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鼓手与琴师》中写到了不同形态的菊花。有鸡爪菊、绣球菊、江西腊,这些菊花颜色丰富,不但有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更有剪秋萝似的小红菊、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以及枣红色的菊花王。在闻先生饱蘸感情的抒发中,______,他用文字描摹出菊花的无数状态、颜色、样貌,让我们非常赞叹。
13.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典雅安静 淡定从容 豪气干云 离愁别绪
B.淡定从容 典雅安静 离愁别绪 豪气干云
C.典雅安静 淡定从容 离愁别绪 豪气干云
D.淡定从容 典雅安静 豪气干云 离愁别绪
14.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我们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更能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
B.我们不仅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更能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
C.我们不仅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更能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
D.不仅我们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更能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
15.下列与“菊”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他对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实写照。
B.古人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写于重阳节。
C.宋朝时的大儒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他赞誉菊花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人的象征。
D.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
【答案】13.B
14.C
15.A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典雅安静:优美大方而不俗气且平静安稳,不吵闹。淡定从容:沉着镇定,淡泊名利。
第一空,陶渊明的诗句体现的是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心境,故选“淡定从容”;第二空,司空图诗句中的“无言”体现安静,“人淡如菊”体现典雅,故选“典雅安静”。


展开余下试题豪气干云:形容豪迈的气势冲入云霄。离愁别绪:指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第三空中,“多少天涯未归客”,显然是离乡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选“离愁别绪”;第四空,黄巢的诗歌展现出菊花怒放时的豪迈气势,故选“豪气干云”。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语句本身来看,前后分句主语均为“我们”,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排除AD。
根据后文的内容,“文字描摹出菊花的无数状态、颜色、样貌,让我们非常赞叹”可见,主要强调的是他作为画家的眼力,能够把菊花描摹得生动形象,故为与后文衔接,应把“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放在后面,排除B。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错误,这句话是《归去来兮辞》中的。
故选A。
(2022•重庆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的历程》恐怕是李泽厚先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掀起畅销热潮。在那个人们的思想刚刚开始解放,对美的追求刚刚开始复苏的年代,《美的历程》_______,成为“现象级”的文化读物,深深影响了那一代的年青人。该书自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之美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结束,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漫长而_______的“美的历程”。冯友兰曾盛赞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在这本书中,李泽厚用才气逼人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那些艺术作品的动人风貌,同时也_______地概括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更重要的是,( ),这使他的观点______,发前人所未发。在他看来,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因此他对看似杂乱无章、充满偶然性的美学现象加以分析,为了研究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16.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靡一时 动人心魄 高屋建瓴 独树一帜
B.脱颖而出 动人心魄 微言大义 匠心独运
C.风靡一时 沁人心脾 微言大义 匠心独运
D.脱颖而出 沁人心脾 高屋建瓴 独树一帜
17.下列填入上文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表现
B.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他那里被开拓性地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表现
C.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他那里被开拓性地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
D.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
18.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B.通过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C.为了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D.为了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答案】16.A
17.D
18.B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脱颖而出”,锥子的整个尖部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结合语境,此处主语是作品,应选“风靡一时”。
第二组:“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结合语境,此处形容“美的历程”带给人的感受,应选“动人心魄”。
第三组:“高屋建瓴”,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结合语境,此处强调李泽厚基于全面透彻把握基础上的高度的总结概括性,应该选用“高屋建瓴”。
第四组:“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结合语境,此处指观点独到,应选用“独树一帜”。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分句陈述对象是李泽厚,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应保持主语一致,排除BC;
依据后文中揭示“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的结论,可以确定此处李泽厚要在历史背景中寻找风格与审美的成因,排除A。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不合逻辑。“为了……,而……”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前后分句表达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所以应改为“通过……,来……”。
(2)搭配不当。介词“对于”使用错误,依据文意,该句表达的是“美”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加以突出,所以应改为“与”。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B修改正确。
故选B。
(2022•山东青岛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因”是一个大家 的名字,“基因”是生物的遗传密码。当前,全球范围内转基因技术 ,产业应用突飞猛进,但在我国,转基因安全问题已经变成一个让正方、反方 的社会话题。
比如在转基因安全争论中,“转基因食品吃一代安全,吃十代、二十代安全吗?”这种说法非常流行。其实苛求转基因食品的绝对安全违背了基本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常识。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食品,甚至水,都有安全剂量。转基因安全问题的非理性争论, 了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科学精神的匮乏与缺位。而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事实、理性包容。在转基因安全问题的争论中,需要秉持的科学精神,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通过科学探索和理性讨论,揭示真理、形成共识。关于转基因安全性问题,最符合科学精神的结论是:转基因技术风险具有可控,经过在专业机构科学认证、政府部门审批和监管下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方兴未艾 喋喋不休 强调
B.屡见不鲜 日新月异 喋喋不休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