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选自《河洛古国:炎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亚现人间》《同望5300年!——“河洛古国”文明溯源》,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忽略掉了虞朝,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的原因之一。 B. 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来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C. 甲骨文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 D. 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B. 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说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C.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古蜀国和华夏文明有着相似的图腾崇拜,这对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进行了旁证。 D. 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的实证。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来“以书论史”的一项是( ) A.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的《后汉纪》,主要记述东汉王朝共195年盛衰的史事。 B. 《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等的“志”,不符合《史记》确立的一般正史规范。 C. 《隋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 D. 《北宋志传》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并以此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 4.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里清晰地见到。”请结合材料二“双槐树遗址”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 5. 沿着“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请梳理“河洛古国”文化从“被忽略”到“重现人间”的轨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展开余下试题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处于是否递交“投名状”的矛盾中,这是造成林冲与王伦矛盾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矛盾。 B. 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勾起了豹子头林冲无限遐想,他想起了幼年生活、父亲劳苦、拜师学武等画面,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荫妻子。 C. 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是美好的,“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声动,胡儿扫过”,边塞激昂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D. 文末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从“清脆画角声”体现梁山泊有士卒的现实,从“寒洌的晨气”表现季节的特征,从“呜咽发响”表现林冲沉重的心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使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 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 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其中遇到梁山泊两个喽啰起到了舒缓情节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发林冲的回忆和对王伦看法的表述。最终林冲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 小说具有意识流特点,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8. 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①,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②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方,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久视元年,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③,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府丞光嗣:指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是任司府丞官职。②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初举仇人解狐代己,解狐卒,再举自己的儿子祁午代己。时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③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杰曰/王者以四海 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B. 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C. 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D. 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一般指对帝王的尊称。“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B.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俸本朝历代先皇神位。每遇到国家重大事情,皇帝都要去太庙进行祭祀。 C. 拜,有表恭敬的礼节、授予官职和接受任命的意思,文中加点“拜”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D. 制,文中指建筑规模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中的“制”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君,狄仁杰婉言劝谏,比较了姑侄与母子的亲疏关系,劝君主当把国事当家事,慎重抉择。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规劝。 B. 武则天命宰相举荐尚书郎,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其子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说他像春秋晋国的祁奚一样“内举不避亲”。 C. 狄仁杰习惯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当契丹降将李楷固而临有司治罪时,狄仁杰力排众议,当面说服武则天,不但对他赦罪并授予官职。
展开余下试题D. 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从佛教教义和国家灾情等方面极力谏阻,武则天接受停止了这项工程。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2)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14. 武则天原本打算立武承嗣为太子,后来违背本意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甲】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② 杨万里 莫言③下岭便无难,赚得④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②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③莫言:不要说。④赚得:骗得。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中,万山拦住溪流,溪水在山间日夜不停地喧闹,溪到山脚尽处,终流出前村,写出了“山”与“水”间 矛盾。 B. 乙诗用“赚”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空”字呼应,为后两句蓄势。 C. 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拦”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情感,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 D. 甲、乙两首诗均以“万山”设喻说理,寓意不尽相同,足见诚斋体用语明确、形象生动的特点。 16. 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到了某些新鲜的人生经验,结合作品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总书记教导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拥有坚定的信仰,宁死也不会做出丑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古人求学重视老师的引导,如《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同时也重视个人努力,如《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经过不断学习领悟,才能够“____________”。 (3)在边疆建功立业是不少人的理想。古诗文中就有不少描写战争场景的诗句,它们或壮怀激越,或悲怆凄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泰州与一个人的名字 ① :孔尚任。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以水利官员的身份抵达泰州。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座水城修改了他的身份——当他离开这里时,他的官职已经无足轻重,而他在这里完成的戏剧却使他名噪天下,他为这出戏起了一个动人魂魄的名字——《桃花扇》。 对于最重要的写作阶段——在江苏泰州的写作,孔尚任 ② ,即使在《湖海集》这些诗文信札里,也对此守口如瓶,这表明了他对官场潜规则的深深忌惮——浑浊的官场,从来都不需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只需要审时度势的经营者。 悖论也正是在此时出现——孔尚任最初是带着建功立业的 ③ 来到泰州的,他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地,试图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是,他的书生意气很快就失了锋芒,官场以强大的韧性不动声色地对付这位钦差的雄心勃勃。来自官僚系统的围追堵截,把孔尚任逼回到书案前。孔尚任穿透现世的浮华看穿了它溃烂的核心。于是孔尚任挖掘出了一个采用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格式的血淋淋的故事并将此纳入一个国破家亡的悲剧性主题中。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19. 赏析划横线的两句话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在封建礼教禁锢下被扭曲了的人的生活,荣宁二府,窒息自由,成了死气沉沉的大荒漠。然而,令人为之一振的是,大观园,洋溢青春,成了 ① 。 大观园是作者为了整部小说精心构思的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红楼梦》这部小说整体布局最重要部分,很多事件发生在这里;元春因为省亲从皇家深院,来到了民间,一叙述天伦;十二小戏子,文官芳官蔷官,也作为元妃的私人戏班出场;黛玉和宝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需要避讳的年龄,他们不可能在贾母住处一同吃住,那么必须要分开住;宝钗已到“将笈之年”,也是待嫁之时, ② ,不可能在和薛姨蚂薛蟠住在一起;李纨作为“守节之女”,必须要有一个清静寡欲的去处,那么“稻香村”的“竹篱茅舍”正好适合她!至于宝玉, ③ ,更是必须入住大观园。大观园是他们自己的舞台,他们在这里渡过了短暂美好的时光,也是《红搂梦》里面的“世外桃源”! 21.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双引号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国呼吁各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B. “十三五”期间,我国消费环境总体向好,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百姓放心消费,获得感不断增强。 C.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摆在中医人面前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中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开了药方给病人,但效采不太明显,是守方再服,还是变方呢? 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时,短期未见明显疗放,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直至达到治疗目的。所谓“变方”是指应用原方疗效不明显,相应地对原方进行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 是否要守方?守方服用多久?何时可以变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医生的辨证功夫。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 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2年8月10日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清末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中华文明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