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 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C.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D.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 下列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 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5.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电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展开余下试题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①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有删改) 【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 B. “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高超及其自信。 C. 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 D. “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 7. 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B. “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C. 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深远影响。 D. 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 8. 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 9. 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称孤道寡”。 B. “三普”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 “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 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 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 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本来安逸轻敌的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 《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家山好 刘述① 挂冠归去旧烟萝。闲身健,养天和。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风波。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 【注】①刘述:字孝叔,湖州(别称“水晶官”)人。举进士,神宗时累官刑部郎中。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时,词牌名与词的情感、内容已大多没有关联,本词却是个例外。 B. “挂冠”用典,指辞官归隐“旧烟萝”代指故乡,透露出故乡风景之美。 C. “水晶宫”与“晴溪短棹”暗相呼应,写出江南水乡特色,点出人物活动。 D. 这首词不避口语,委婉含蓄,不经意写来,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