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89 2022-09-09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
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团圆”戏剧的结局模式,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结构话语,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社会心理的共同体现。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都表现着社会的心理。”
王国维认为中国悲剧文学的这种情节结构模式“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红楼梦评论》)。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国民性缺失的问题。这些观点,都是在特定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在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其实,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戏剧“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
首先,源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地理上的特点、古代社会长期的封建统治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的方式,养成了华夏民族适应性、顺从性、依赖性以及被动性、保守性和稳定性的民族心理。与此同时,受到儒、道、佛思想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第一,“尚圆”心理。对“圆满”的迷恋是一种世俗之性。表现在戏剧中,就是以苦开头,以乐结束;以悲开头,以喜结束;以顺境开头,以逆境结束相互转化的圆形结构,在戏剧作品结尾,洋溢着浓厚的“乐”和“喜”的“大团圆”色彩。第二,“中和”之美。与西方人性格不同,中国人强调“中庸”之美,强调对立面的均衡与和谐,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儒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第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应用到“大团圆”的问题上,就是前世没有了结的恩怨,导致了今世的相互牵扯。
其次,源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补偿”心理与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戏剧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这是不愿正视现实、不愿正视痛苦的表现,是自欺欺人的国民性的体现。这是从批评家的角度来说的,职业批评家通常都是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这种制高点要求人们有较高的心理判断能力和抵抗能力。事实上,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被无奈和痛苦包围的现实中,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享受,而“大团圆”的结局符合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欣赏习惯,符合他们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看戏动机,以此来缓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因此,剧本要流行于世,就必须迎合观众的心理,不能违背观众的愿望。戏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必然要以观众的喜恶作为自己的评判标准。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要以民间的眼光对剧情发展进行审视,争取普通戏剧观众的关注和理解,突出其世俗性和大众品位。作品脱离了接受者和市场的需求,必然导致文学创作的失败。
(摘编自杨雪《论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局》)
材料二: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这种直观的交流形式使得剧作必须关注大众品位,只有符合大众品位,剧作才能被认可,作品与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一个剧作家因为没有顾及观众的接受而创作出了其他结局的作品,他可能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但有可能会受到观众的排斥。这可以从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表演经历窥见一斑,谭鑫培善唱悲剧,不仅他所唱的戏被骂为“亡国之音”,而且连自身也被人攻击。所以,作家为了作品行世,必须迎合大众品位。既然大众喜欢大团圆,剧作家就应该乐于去描写大团圆,即便忠于生活的真实,写出了现实中的矛盾,写出了悲剧,也要念念不忘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
浏览完整试题
始困终享、始离终合的大团圆结局,并不是哪儿提出来的统一要求,而是只有这样,观众才看得舒服。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有一次演出明传奇《清风亭》,天马上要下雨,戏院主为了照顾观众早点回家,演到张元秀夫妻惨死时就准备收场,没想到观众不干,非要看到做官不认父母的张继宝死在台上不可。于是,只好匆匆演出雷击张继宝。此时大雨倾盆而下,观众跋涉于泥泞之中,但是他们感到十分满足。可见脱离了这样的大众品位,戏剧便没了观众,没有了观众,戏剧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大团圆是美好的,人人都希望大团圆。既然“团圆之趣”能在一个时代这样盛行,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也是合适的。“自欺欺人”的国民性也好,乐天精神的体现也好,这都是戏剧研究者的批评术语,无法从根本上掩蔽这种客观文学现象的存在。应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普通接受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寄托着他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此,对于这样的艺术结构,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既成的传统观念来抑制,那是对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背离。
(摘编自刘荣琴《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浅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模式常以苦、悲等开头,以乐、喜等结束,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体现着华夏民族的社会心理。
B.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对“圆满”的迷恋、对“中庸”之美的追求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等。
C.鲁迅先生认为,职业批评家通常都是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这种制高点要求人们有较高的心理判断能力和抵抗能力。
D.受当时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影响,王国维认为“大团圆”结局是国人乐天精神的体现,而鲁迅则认为是中国国民性缺失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认为“大团圆”戏剧结局与自欺欺人的国民性密不可分,这表明鲁迅认为戏剧不能有“大团圆”结局。
B.在创作过程中,只要剧作家在作品中描写了“大团圆”结局,作品就能够争取普通戏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C.谭鑫培善于唱悲剧,有一次演出明传奇《清风亭》时,不仅作品被骂为“亡国之音”,而且自身也被人攻击。
D.“大团圆”结局迎合了大众的品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抑制这种艺术结构模式就背离了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3分)
A.《雷雨》最后一幕,四凤冒雨跑出去触电而亡,周冲去追四凤也被一起电死了,周萍拿着枪自杀,鲁侍萍和周繁漪看到这样的场景疯了。
B.《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结局:黛玉泪尽而亡,宝玉离家遁入空门,元春暴毙,迎春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王熙凤病死。
C.《哈姆菜特》最后一幕,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被毒剑刺中身亡;国王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死;王后误喝下毒酒身亡;奥菲利婚发疯堕水身亡。
D.虽然《西厢记》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波三折,令人垂泪,但最后张生高中头榜,美满完婚,遂了人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窦娥冤》中以窦娥被冤斩后三桩誓愿灵验和窦天章为女儿昭雪冤情为结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窦娥冤》中“大团圆”结局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
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个上午的长途客车,来到“后沟”村,找到这位老乡。简单吃过午饭,我们开始入山。不承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都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
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光下发出的亮光。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会是画家安详?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显得原始而古朴。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做饭。”安详的女人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退伍后,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与世隔绝,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展开余下试题
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
“为什么要用《中华字海》呢?”我不解。
他笑笑告诉我,最初他用的是《康熙字典》,后来换成了《中华字海》。《康熙字典》收录约47000字,而《中华字海》收录约85000字,是他所知道收录汉字比较多的字典。按照汉字给松柏树命名,是方便找寻。在他看来,他所负责的林区不只是林海,还是一部“字海”。他可以按拼音确定区城,迅速找到每一株树,准确说出它的年龄。
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博士,是博士哩,现在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
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我们睡觉的地方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
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他说。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人山六个多小时,翻越了四座大山,仍然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侧面表现了安详特意隐居在这与世隔绝的大山里。
B.小说有关向导老乡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正面表现了安详能与山民们打成一片,善良、热爱艺术、努力追求本真的个性。
C.巡山,防火防盗;给山峰起名;种松柏,给每棵树命名——作为守山人,安详热爱这片山林,山林就是他的精神家园。
D.安详按照《中华字海》给山上的松柏树起名,既是因为可按拼音确定区域迅速找到每株树,又是因为树多达85000株。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写人,围绕寻找安详这一主要情节,从第一天黄昏记叙到第二天早晨,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B.小说多处用问句设置悬念,如“安详是谁?谁是安详?”“他会是画家安详吗?”,既增强小说的现场感,又使情节曲折有致。
C.小说善于描写人物对话,如老乡称自己为“俺”,说“这算啥”,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同时增强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D.小说反复描写安详安静地编织箩筐的场景,这细节描写刻画了安详沉静、淳朴的形象,表现了他对耽于名利的世人的不屑。
8.在寻找安详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9.文章的结尾极其精彩,请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因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造之既失恩,韦坚失权,益相亲密,林甫愈恶之。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而坚,又太子之妃兄也。皇甫惟明尝为忠王友,时破吐蕃,入献捷,见林甫专权,意颇不平。时因见上,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会正月望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坚、惟明下狱,林甫使慎矜与御史中丞、京兆府法曹吉温共鞠之。上亦疑坚与惟明有谋,而不显其罪。葵酉,下制责坚以干进不已,贬缙云太守,惟明以离间君臣,贬播川太守,仍别下制戒百官。夏四月,韦坚等既贬,左相李适之,自求散地。庚寅,以适之为太子少保,罢政事。其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客畏李林甫,竟日无一人敢往者。以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同平章事。希烈,宋州人,以讲《老》、《庄》得进,专用神仙符瑞取媚于上。李林甫以希烈为上所爱,且柔佞易制,故引以为相。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希烈但给唯诺。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主书抱成案诣希烈书名而已。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B.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C.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D.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B.“因奏事”的“因”指乘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因”意思相同。
C.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与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意思相同。
D.癸酉,是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用来纪年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适之性格粗疏,思考问题不周全,在华山金矿的事上抢李林甫的功劳,惹皇帝生气。
B.李林甫当初不同意太子的册立,担心太子以后对自己不利,常有动摇太子地位的想法。
C.皇甫惟明在打败了吐蕃后,入朝廷进献捷报,看见李林甫独掌大权,心里感到很不平。
D.李林甫上奏说韦坚与皇甫惟明策划阴谋想共同拥立太子即位,皇帝也怀疑二人结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4分)
(2)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4分)
14.李适之的儿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为什么宾客们都不敢去?(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① 杜牧
百感中②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③休。
睫在眼前长④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①张祜应贡举,被主考官列为第二。张祜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得知此事,表示同情。张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诗作于别后。②中,一作“衷”。③即,一作“始”。④长,一作“犹”。
展开余下试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角声”勾起诗人内心感叹;斜阳画角经“孤起”二字点染,一种旷漠、凄咽之情油然而生。
B.“碧山终日……根即休”将无形的离思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之中,丰满、具体,情深意长。
C.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极力推崇张枯才华出众,无人能及,并劝解张祜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D.此诗是为友人张枯鸣不平之作,诗歌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
16.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颈联的含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说不论什么时候,只要能
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国园林重山水、尚自然,整体风格①___________出幽曲、内敛之状,更多阴柔之态,“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其最突出的营构特色。曾有学者用“园境如词境”来概括中国园林,而“词贵柔之”,“婉约”是词之正宗,婉约也成为中国园林特有的精神气质。在这里,中国的园林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意象——仿佛是迷人的美人,既含蓄委婉,又不乏千姿百态,万种风情。
中国园林脱不开的女儿气,( )。二者气质、形态上的推衍联想也最为自然。一方面,园林因美人而②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从古代笔记史料看,女性因园林更添一分区别于常的动人。设想一下,当古代女子从闺阁走向室外,从封闭的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一下子进入另一种状态,放下烦琐的女红,摆脱礼教的束缚,在园林的空间里,她们群集交流,娱乐休闲,呼吸着自然的气息,③___________一份难得的宽松与自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得美人与园景之间,在气质上最为合拍,在形态上最为相宜
B.使得园景与美人之间,在形态上最为相宜,在气质上最为合拍
C.使得美人与园景之间,在形态上最为相宜,在气质上最为合拍
D.使得园景与美人之间,在气质上最为合拍,在形态上最为相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__________?答案是肯定的,荒漠作为世界陆地生态系统很重要的一环,有着极其独特的功能,和人类有重要的关系。
荒漠可以成土固碳,大风把表层土壤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地方,落到陆地上经过发有即形成了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肥沃土壤,我国黄土高原是沙尘沉积而成的。
荒漠渗透性好,大气降水和雪融水通过层层过滤,不但能使水质净化,②___________。巴丹吉林沙漠每年会新增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
沙尘作为云的凝结核或冰核,可以通过与云的相五作用,改变云滴大小,增加区域降雨量。沙尘飘落海洋,为一些海洋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铁元素,固定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海洋成为地球中具有强大碳汇能力的生态系统。沙尘携带的氢氧根离子与大气中工业排放的酸性离子发生中和反应,使大气中雨滴的酸碱度趋于中性,从而②_______________。
最后,不仅仅荒漠是生物的居所和人类的家园,而是兹藏着大量珍稀物种或珍贵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荒漠有哪些独特的功能?请简要概括。(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当我们深情吟唱这首中国共青团团歌时,是否热血激荡,神思翩飞,仿佛回到了100年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时。2022年5月10日,新时代领路人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读了以上材料,身处百年之后盛世中国的我们,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以“青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鲁迅先生认为……”分析错误,这是作者的观点,并非鲁迅先生的观点。
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这表明鲁迅认为戏剧不能有‘大团圆’结局”推断错误。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C项,谭鑫培演出明传奇《清风亭》时,作品没有被骂为“亡国之音”,自身也没有被人攻击。
3.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A、B、C三项都是悲剧结局,只有D项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大团圆”结局。
4.材料一: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其次,从两个方面探讨戏剧“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2分)材料二:首先,提出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使得剧作必须关注大众品位这一观点。其次,分析论证,由于大众喜欢“大团圆”结局,剧作家就去描写“大团圆”结局。最后,进行总结,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模式符合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本题主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要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可以先分析出材料的层次结构,再分别找出哪些段落是提出问题的,哪些段落是分析问题的,哪些段落是解决问题的。
5.窦娥命运悲惨,“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挫折”,却含冤屈死,是一个悲剧形象。但是,受“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补偿’心理与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影响,《窦娥冤》中设计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设置了一个“大团圆”结局。(2分)“大团圆”结局反映了元末人民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弥补他们对现实的绝望。“符合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欣赏习惯,符合他们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看戏动机,以此来缓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同时符合“普通接受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寄托“他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先找出试卷中的材料与课文《窦娥冤》在内容观点等的关联性,再进行知识迁移,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窦娥冤》。
6.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特意隐居”于文无据。B项,“正面”错误,应是侧面;另外,不能表现安详的“善良、热爱艺术、努力追求本真的个性”。D项,“树多达85000株”
上一篇:
小说叙述特点专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综合测试语文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怀化”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