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不仅仅需要通过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还需要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B.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由此可见,礼对个人的要求更高。 C. 礼治必须以传统可能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而乡土社会恰好满足了这个前提。 D. 从某种角度理解,礼治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纱、实地月白纱等布料,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等药丸,各色面果子都是刘姥姥亲自向贾母要的。 B. 王夫人给刘姥姥一百两银子是让她拿去或作个小本买卖,或置几亩地,希望她以后不要再来贾府投靠自己。 C. 贾母从不穿众人孝敬的衣服,而是专门拿来送人,可见贾母很早就预料到刘姥姥一定会再次来贾府打秋风。 D. 平儿送刘姥姥自己的袄儿、裙子、包头、绒线等物品,鸳鸯安排刘姥姥出府等事宜都可以看出两人的善良。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材料一画横线句子的一项是( ) A.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红楼梦》第3回) B. 秦氏听了笑道:“不然住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红楼梦》第5回) C. 至贾母正室,(元春)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红楼梦》第17、18回) D. 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探春)改了不成?(《红楼梦》第55回) 4. 请你结合材料分析“礼治”与“法治”的差别。 5.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贾府众人攒金给王熙凤过生日,贾母出二十两、王夫人和邢夫人出十六两、尤氏和李纨出十二两,其余众人按照其身份和地位出钱,可见贾府等级较为森严。可在材料二中贾母只是给了刘姥姥一些药丸衣物,而王夫人却给了刘姥姥一百两。你认为王夫人的行为是否合“礼”?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D 3. B 4. ①礼治是由教化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人因此服礼;法治从外限制人,用特定的权力约束个人。 ②礼治是人主动服礼,法治是人被动受法制约。 ③礼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稳定,法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更迭频繁。 5. 王夫人的行为合“礼”。 ①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秩序,贾府也不例外;贾府中的人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个人习惯所维持),人都是主动服礼的,王夫人也不例外。 ②刘姥姥是王夫人连了宗的亲戚,刘姥姥是王家的亲戚而非贾家的亲戚,故王夫人给她钱而贾母未给她钱是合乎礼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馄饨不混沌 陈峰ㅤㅤ 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 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甲】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乙】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展开余下试题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隔儿,回家。 (节选自《四时之味天然欢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吆喝声开篇,“寂寞”一词既点明了村庄没有馄饨摊,也暗示了村庄的贫穷,“掀翻”一词突出了馄饨吆喝声对于村庄的重大意义。 B. 馄饨难得,村庄人一般只有在身体虚弱时才吃馄饨以开开胃,这也是“我”故意生病的原因,从中体现了孩子特征,也彰显了时代特性。 C. “我”“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的想法和“总是囫囵吞枣”的行为形成反差,传达出特殊年代里吃一碗馄饨的难得与“我”的珍惜之情。 D. 文章以场景描写结尾,通过想象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突出了馄饨依旧能给寒风中人们带来温暖,依旧代表着生活的情调。 7. 关于文中【甲】【乙】两处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处“拨”“抹”“捏”“扔”是对师傅包馄纯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动作的流畅与手艺的娴熟,也表现了“我”对吃馄饨的渴望。 B. 【甲】处“躺”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纯柔软的特点,“接”“挨”两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馄饨包得多,排得密。 C. 【乙】处多用短句,呈现了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且直接体现了一碗馄饨的来之不易,也暗含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 【乙】处善用比喻,将馄纯皮比作羽衣,“星星葱花”比作“柳眼初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形态,充分体现了“我”对馄纯的喜爱。 8. 围绕“馄饨”,作者的情感随着村里的馄饨铺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含义。 【答案】6. D 7. C 8. ①村里没有馄饨铺时,作者很馋馄饨,但被大人吓唬“馄饨让人混沌”,作者既担心,又不甘心。②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有了馄饨铺,上学路上看见师傅包馄饨,故意装病让父亲带“我”去吃馄饨,作者内心十分渴求。③村里的馄饨铺虽然还在,但味道、外形等都已经大不如从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9. ①物质匮乏时期,大人骗小孩子吃了馄饨会混沌,作者反用其语,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②“馄饨不混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馄饨师傅精湛的手艺的赞美,以及对故乡馄饨的喜爱与赞美。③与现状形成对比,既有对如今吃不到故乡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调有烟火味手工馄饨的遗憾,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B.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C.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D.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告警时点燃烟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 B. 黄帝,古代五帝之首,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因有士德之瑞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C. 缒兵,缒即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这里指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 D. 童子,既指未成年人,也指科举时代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又称童生,这里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尚义为核心。 B. 本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充分深刻阐述了智愚、理势、忍勇、静动、长短、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 C. 本文擅长运用整句,不仅增强了论证气势,而且将深刻难懂的哲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起到浅入深出的效果。 D. 文本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坚持战争的正义性,不正义的战争所获得的利益是短暂的、不长久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2)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14. 结合《六国论》的写作背景,简要分析本文的现实针对性。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10. A 11. D 12. A 13. (1)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眼睛不眨,这样以后能够控制利害因素,可以对付敌人。 (2)但凡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 14. ①苏洵所处的北宋朝廷政治腐败,每年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和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②苏洵有感于时代弊病,立足于北宋社会现状,专注系统地研究对抗契丹、西夏的战略战术,希望朝廷能够按照文中所说,运用兵法对抗契丹、西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③暗含了作者对北宋朝廷的批判和惋惜,也表达了作者想要北宋朝廷奋起驱赶契丹、西夏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苏洵的担当与情怀。 参考译文: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付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①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②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因辅佐汤王灭夏而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字子牙,晚年辅佐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词人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B. 此词上阕以“穷”“通”两字开篇,表达词人对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受到重用的赞美,并暗含了词人对更多士人不被发现、不被赏识、不被任用的命运的同情惋惜之情。 C. “风虎云龙”化用《易经》中“云从龙,风从虎” 典故,四字巧用比喻,以“风云”喻贤君,“龙虎”喻贤才,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D. 整首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16.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兴王”两字的作用。 【答案】15. C 16. ①承接上句写商汤王、周武王起用贤臣,贤臣与君主合作无间,为后句写诗人对其的赞美做铺垫。 ②突出了词人对圣明君主的渴求,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③词人看到了国家兴盛的关键所在,“兴王”是词人“以史托今”的理性思考,既强调了君主开创基业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臣子辅佐君王的重要性,振聋发聩。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中的几个动作体现了曾皙的淡定从容。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秦国统治者对剽掠而来的珍宝轻视。 (3)《登岳阳楼》中,杜甫感慨自身孤苦无依、年华老去、漂泊万里、体弱多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鼓瑟希 ②. 舍瑟而作 ③. 鼎铛玉石 ④. 金块珠砾 ⑤. 亲朋无一字 ⑥. 老病有孤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浓于水、同气连枝,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① 。25年前,香港回归,步入同国家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朝气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25年间,世界形势② ,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抗击非典型性肺炎,抵御亚洲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