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2  2022-09-1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
万州二中2021级高二上期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黄婷婷 审题人:何格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浏览完整试题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 分)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展开余下试题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处于是否递交“投名状”的矛盾中,这是造成林冲与王伦矛盾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矛盾。
B.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勾起了豹子头林冲无限遐想,他想起了幼年生活、父亲劳苦、拜师学武等画面,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荫妻子。
C.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是美好的,“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声动,胡儿扫过”,边塞激昂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D.文末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从“清脆画角声”体现梁山泊有士卒的现实,从“寒洌的晨气”表现季节的特征,从“呜咽发响”表现林冲沉重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使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其中遇到梁山泊两个喽啰起到了舒缓情节
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发林冲的回忆和对王伦看法的表述。最终林冲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小说具有意识流特点,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8.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B.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C.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D.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翁主,西汉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
B.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C.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
D.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亲戚”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B.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C.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D.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14.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雍陶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①亦如君。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展开余下试题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②下闻。
【注】①陶令,指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嗜酒爱菊。②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借指帝王的住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的“古县”既呼应了诗题中的“永乐”(地名),又与颈联中的“百里”相照应。
B. 前两联用陶渊明的典故,塑造了殷尧藩率真洒脱和闲散自适的形象,含有赞慕之情。
C. 颈联以“骥”喻有才华的友人,以“鸡”喻平庸之辈,用一“别”字,寓祝福之意。
D. 作者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写书少、著作少,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一笔更具艺术张力。
16. “佳句多从阙下闻”一句是如何表达安慰和劝勉友人之意的?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诗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与大自然交融为一体。
(2)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三、语言运用题(20分)
(一)语文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了解南闸民歌,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个人——南闸民歌的搜集、挖掘、整理和推广者——南闸民歌传承人金矿。外交家范承祚称赞其为:“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域民歌。”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评价其为:“内心安详,从不荒凉。”
改革开放后,南闸民歌这株乡野小花也迎来了它繁荣的春天。因缘际会,时任南闸公社文化站站长的金矿,与南闸民歌结下       ①       ,始终而不舍地传承民歌。最初从事民歌搜集工作多是利用工作之余和劳动之便,向熟识的乡土民歌前革学习。后来不断深入,走村串户,       ②       ,行走于这片充满民歌情调的沃土,穿行在那些淳朴、善良、勤劳的乡土民歌歌手之间。最原始的采集靠着一笔笔地记、一句句地听、一点点地悟。
搜集抢救乡土民歌很艰辛。几十年来,风一程雨一程,金矿不知踏破了多少门槛、穿烂了多少双鞋、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金矿表示,保持原貌的抢救和挖掘,才是对老祖宗辛勤劳动的负责,是尊重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这个       ③       的伟大时代,要用手中的笔来讴歌新生活、礼赞新社会、放歌新时代,让这种传统的民间歌谣在现实生活中统放出绮丽的光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第一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都是名人对金矿的评价,但表达的角度与侧重点存在差异。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运动为什么让人觉得很爽?多巴胺能让人更快乐吗?戒烟为什么这么难?这些问题       ①       ,但实际上都与同一种物质相关——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简单来说,神经递质就像是大脑的信使——大脑里的细胞用它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等,每一种神经递质都充满个性。
许多人一知半解地将多巴胺视为“快乐物质”,但实际上,多巴胺       ②       ,而是通过“奖励预测误差”而参与了愉悦感产生的过程。抽烟会令人上瘾,就是与此有关。吸入一口烟后,尼古丁会快速进入大脑,间接地刺激负责管理奖励系统的神经细胞,让它们分泌多巴胺,进而产生愉悦感。但是,大脑会逐渐适应这样的信号,当停止吸烟后,相关区域的神经细胞会难以适应这种低水平的激活状态,人会出现种种戒断带来的不适,这也       ③       。
相比多巴胺,内啡肽更接近真正的快乐物质。它是一种“大脑自产自销的止疼药”,能够抑制疼痛信号在大脑中的传递。运动在短时间内能够促进内啡肽的产生,是因为高运动量会被你身体的肌肉里的糖原耗尽,这会使你感触到肌肉疼痛。为了让你的身体能够继续运动下去,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进入身体,给身体止疼。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汉语中,“信使”意为使臣、使者,指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文中称神经递质为“信使”也很恰当而形象,请结合内容表达和修辞两方面简要说说你的理解。(4分)
2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岁月更替,华章日新。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然进入“快时代”,新四大发明见证的中国速度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也让人们的追梦之路更加顺畅。
“快时代”里有“慢风景”。81对公益性“慢火车”,155个无轨站、惠及600余个边远山区县百姓出行,“慢火车”不仅联通了城市和乡村,也让大山中的人们实现了走出去、富起来的梦想,更搭建了一条脱贫奔小康的共同富裕之路。它以抵达人心的温情,诠释了这个时代别样的情怀。
“快时代”里也有“慢一族”。对于不会使用手机支付,只会用现金支付的“银发族”,车站、机场、银行、超市等地均安排人工窗口;查看“健康码”、线上挂号、APP等,均有人工指导……这些彰显着社会的温度,表达了社会的关怀和温度,让人们读懂了当代的中国。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曲解文意,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的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
2.B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3.D 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的价值和重要意义。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B.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C.胡也频的观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D.布罗代尔认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万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