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30  2022-09-1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行政村是否也是熟人社会?也许人们会认为,行政村内不过千把号人,依然相互认识,见面打招呼也不需多余的语言,大家具备相同的地方性知识。但是,行政村的熟人已相当地不同于自然村的熟人。自然村的熟人因为拥有村落共同的生活空间,而相互知根知底。行政村作为规划的社会变迁,虽然拥有相同的行政空间,却可能缺乏共同的生活空间。村民们是在本自然村内串门、拜年、办红白喜事,在本自然村内举行各种仪式,进行诸种游戏的。结果使得行政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相互脸熟的机会,却未能为村民相互之间提供充裕的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对于这类行政村,不可以称为“熟人社会”,但可以称为“半熟人社会”。
在20世纪初“规划的社会变迁”发生之前,村落本身是一个更为完整的实体性单元。随着行政村体制的建立,村庄虽然依然为村民的生活乃至生产单元,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关系在村庄一级虚化,而在行政村一级集结。
在越来越多的功能与活动向行政村一级聚集的同时,却并未创造出村民足够的跨出自然村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这样一来,行政村便越来越有脱离村民而成为“上层建筑”的迹象。以前在自然村一级,规矩大致是自然发生的,道德具有强大的约束能力。村民必须遵守村中规矩和信用,统治村庄的长老也必须遵循传统和赢得村民的信任。而且村中的规矩,大家都是一致同意的,没有反对意见存在,也不会有反对意见存在的空间。这不是来自压服或民主,而是来自长期共同生活所拥有的经验与深信不疑的信念。这样可以构建起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熟人社会的秩序。而在当前的行政村中,村民之间并不完全熟悉,村民之间的相互不了解和不太信任,造成了形成一致意见的困难。在半熟人社会中,村民之间已由熟识变为认识,由意见总是一般变为总有少数反对派存在(或有存在的可能性),由自然生出规矩和信用到相互商议达成契约或规章,由舆论压力到制度压力,由自然村的公认转变到行政村的选任(或委任),由礼治变为法治,由无讼变为契约,由无为变为有为(做出政绩才能显出能人本色),由长老政治变为能人政治。一句话,由于行政村功能的凸出,在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中,村民的行为环境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人——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
材料三
我们把数字时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界定为虚拟型熟人社会,即“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背景下,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数字约束、数字互助及数字共享等,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最终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展现形式”。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地理边界的限制,打造了横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虚拟社区,重新建构了村民之间的内在关联,唤醒村民之间的舆论约束,激发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以及传承乡村社会记忆等,最终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并呈现熟人社会的虚拟化运行逻辑。
虽说虚拟型熟人社会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内涵,但通过互联网平台所建构起的虚拟型熟人社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乡村共同体形态。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熟人社会在数字时代的一个复杂的映射过程。虚拟型熟人社会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之“魂”,但已拓展了熟人社会之“形”。
(节选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地方性限制,乡土社会熟人们拥有共同生活空间,常常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
B. 熟人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大家知根知底,在不断接触中产生带着亲密感的熟悉。
C. 行政村这种“半熟人社会”虽能提供相同行政空间,但大家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不充裕。
D. 随着社会变迁,熟人社会关系在虚化,到数字时代,逐渐被虚拟型的基本形态所替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费孝通引用此话,意在说明“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阻碍。
B. 在行政村半熟人社会里,传统的规矩、礼俗、信用正在弱化,协商、法治、能力等变得愈加重要,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转型。
C. 与自然村相比,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的村民行为环境与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因而行政村逐渐呈现“上层建筑”迹象,行政功能凸出。
D. 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约束、互助及共享等,打造虚拟社区,再现出乡村熟人社会价值内核和虚拟化的运行逻辑。
3. 下列选项,不符合“熟人社会”观念行为的一项是( )
A.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B. 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
C. 坊间流行:“有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
D. 蒲松龄《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4. 面对当下农村建设,你是如何看待“熟人社会”的?请结合材料评说。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磨盘山
闫耀明
磨盘山是村子南边的一座山,也是奶奶一辈子向往的地方。
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
奶奶一边咳嗽一边说着上面这些话。奶奶的身体弱,总是念叨着要上磨盘山去看看,采些草药回来,煮水喝,治她的病。
我听奶奶念叨要上磨盘山时,奶奶并不老,完全可以爬到山上去,去看景致,吃红苹果,采草药。
母亲说,奶奶念叨去磨盘山,已经快念叨一辈子了。
我爬过磨盘山,和小伙伴一起上山去玩。
从村子里望过去,磨盘山并不高大,圆滚滚的,我们觉得爬上磨盘山一定很容易的。于是我们决定去磨盘山上玩。
那是春天。我们几个男孩子走出村子,踩着田地中间细窄的小道,走过农田,来到磨盘山脚下。我看到的磨盘山挺高的,和我们在村子里望的磨盘山完全不一样。我们踩着一条小路上山,可是走了一阵,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小路。我们拨开浓密的荆条,躲避着野山枣树上不容易被发现的尖尖的刺,艰难地往山上走。脚下会时常有一些石头,不大,白白的,却又圆又硬,踩上,脚下就会打滑,身体就会倒下。我们走得很慢,也很吃力。还没走到半山腰,大家就已经累得直喘。我的手腕被干硬干硬的荆条划红了,疼便慢慢地洇开。小腿呢,也疼。那是被野山枣刺扎的,只是那疼很尖,很锐。一下一下地跳。
其他小伙伴和我一样,也都受了伤。但是我们没有放弃,继续登山。
终于,我们登上了山顶。
我果然看到了奶奶说的好景致。我站在山顶,觉得自己好高好高。我看到山脚下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绿绿的,平展展的,比学校的大黑板还平。一条公路在田地中间穿过去,不时有汽车无声地驶过,慢悠悠的。再远一点的地方是我家住的村子,长方形,横在田地的一边。一排排房子分布得很整齐,有很多树,高大着,浓密着,把有些房子遮挡住了,却遮挡出我说不清的意味来。女儿河弯弯曲曲的,白白亮亮的,比母亲扎在头上的头巾还要长,在长方形的村子中间穿过去,弯向东边,和猫尾巴一样漂亮。更远的地方,还是农田,隐约可见一排电线杆在农田中起起伏伏。我把目光放得更远更长,我居然望到了一片影影绰绰的白色,不,是淡蓝色!我猛地明白了,那看上去在不停摇晃的的淡蓝色,就是奶奶说的大海!
我望到了大海!
我连忙指着大海让小伙伴们看。
果然是好景致呀!我忍不住大声叫起来。
奶奶说得没错,到了磨盘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更为美妙的是,我看到的农田啊公路啊村庄啊河流啊,还有远方的大海,都是小小的,像玩具一样,好像我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手里!
这种感觉太好啦,太有意思啦!
我已经十岁了,还头一次产生这种美妙的感觉呢。
我和小伙伴们在磨盘山上玩了大半天,才很不舍地下了山。
遗憾的是,我没有吃到红苹果,因为那是春天,山坡上的苹果树才刚刚长出绿叶来。还有,我也没有采到草药,因为我不认识草药。


展开余下试题回到家里,我给奶奶讲磨盘山,讲自己看到的好景致。
奶奶听着,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的。
我说,奶奶,你不是向往磨盘山吗?我领你上去看看吧。
奶奶没有回答我的提议,只是笑。我看到奶奶脸上的阳光在她的笑声中一块一块地滑落下来。
奶奶脸上的阳光落了,奶奶的身体也渐渐不行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
母亲说,奶奶辛苦一辈子,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把孩子们都养大了。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磨盘山上看看,去看看山上的好景致,去采草药,去吃红苹果。可是奶奶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去过磨盘山
奶奶终于是来到了磨盘山上。奶奶的坟,就在山坡的东侧。
奶奶向往磨盘山,却一辈子没有上过磨盘山。现在,奶奶终于来到了磨盘山。
我对母亲说,奶奶终于看到了磨盘山上的好景致。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简洁明了,点明了磨盘山和奶奶的关系。奶奶向往磨盘山,在小说中一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也使小说叙事紧凑。
B. 奶奶向往磨盘山,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采草药治好她的病。写我和小伙伴们登磨盘山,登山前和登上山顶后的感受前后形成反差。
C. 奶奶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表明奶奶听我讲述好景致时的兴奋;“一块一块地滑落下来”,写出奶奶不能登上磨盘山的无奈失落。
D. 小说最后三行,连用三个“终于”,既有对奶奶死后葬在磨盘山也算实现愿望的宽慰,也有对奶奶不能在生前实现愿望的遗憾。
6. 文中画线段落是如何体现出十岁孩子的语言腔调的?请简要分析。
7. 小说用大量笔墨写“我”登山的经历,这一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放辟邪侈,无不已 侈:奢靡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诫
C.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法:效法
D. 礼人不答反其敬 反:反省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后从而刑之 貌恭而不心服
B. 故民之从之也轻 规矩,方圆之至也
C. 勿夺其时 其皆出于此乎
D. 虽董之以严刑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等级,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官员,以区别百姓。
B. 幽厉,指西周幽王和厉王,合称幽厉。幽王昏庸,身死国亡;厉王暴虐,被国人驱逐。
C. 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为“弑”。文中的“弑”指百姓杀君王。
D.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B.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C.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D.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甲孟子在分析“恒产”与“恒心”关系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
B. 选文甲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
C. 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
D. 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选文甲侧重正面阐述行仁政的措施,选文乙多从反面论说行仁政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姑苏怀古
(唐)许浑
宫馆余基①倚棹过②,黍苗③无限独悲歌。
荒台麇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注】①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②倚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③黍苗:禾黍④忠臣:指伍子胥。
姑苏怀古
(宋)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桅杆。②苏台: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
14. 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诗首联叙登台,直接点题。该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 姜诗一、二两句,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刻画了一个清幽的境界,欲抑先扬。
C. 许诗颈联“吴岫雨来”“楚江风急”是虚写,“风”“雨”在这借喻晚唐动荡的政治现状。
D. 姜夔笔下的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且被作者赋予了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15. 同为怀古伤今之作,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树有厚重的历史和璀璨(càn)的文化,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懂的人看来,玉树就是一副浓墨重彩的画卷,静静的镶嵌(kàn)在西南之隅。
B. 春、夏、秋、冬,无论哪一季,只要游子撷(xié)一缕故乡晚风的轻柔,牵一缕故乡月亮的清辉,便能守得心中乡音迂(yū)回,调动幸福的节奏,让心灵温暖无比。
C. 《山海情》的创作尊重真实:家徒四壁,孩子们辍(chuò)学,不隐晦(huì)地还原贫瘠;第一批移民没水没电,不回避扶贫的暇疵;村民斤斤计较,不美化人性……
D. 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lài),云锦龙纹等历史传统图案,让古城手工皂跻(qī)身“爆款文创”,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科学本土化讨论的核心在于主体性,究竟是建立( )于美国的社会科学,还是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是当前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以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为目标的议题本土化,与对话美国社会学的议题本土化,两者( )不同。前者的目标在于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所以要不断地进入到复杂庞大的中国经验与实践中去,不断地依据研究需要来( )更多经验,深入更多实践,在理论与经验、实践的长期对话中,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的整体经验和实践全局。反过来,以与美国社会学对话为目标的中国议题本土化研究,中国经验一定是( )的,是被割裂的,是不完整的,中国经验与实践内部的复杂结构和相互关系被忽视了,内在本质被取消了。无论这种对话式研究有多少,都难以增进对中国自身的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目标,美国社会学才是手段。在这种对话式研究中,中国社会学很可能逐渐就丧失了主体性。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立足中国经验和实践,正确提出本土化议题,确立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地位。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依靠 完全 容纳 浅尝辄止 B. 依附 根本 容纳 浅尝辄止
C. 依靠 根本 包容 适可而止 D. 依附 完全 包容 适可而止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适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无论这种对话式研究有多少,都对中国自身难以增进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目标,美国社会学才是手段。
B. 无论这种对话式研究有多少,都对中国自身难以增进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手段,美国社会学才是目标。
C. 这种对话式研究无论有多少,都难以增进对中国自身的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手段,美国社会学才是目标。
D. 这种对话式研究无论有多少,都难以增进对中国自身的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目标,美国社会学才是手段。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营养体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异主要在于种植制度和收获目的物的不同。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收获籽粒为目的,栽培作物必须完成其全生育期,①____________;而营养体农业则是以收获茎叶,即营养体为目的,营养体的可利用养分越高越好,亦即在植物体纤维化和木质化之前进行收获。所以应利用植物的S型生长曲线,即植物生长“慢—快—慢”的特点,在其完成大生长期,亦即对数增长期时,立即刈割,作为饲料饲养草食动物,使草食直接转变为肉食。虽然是②____________,其实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乃至人类的生长过程也都遵循这一“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因此,在大力发展营养体农业,以草食直接换肉食时,除了草食生产需要运用生长曲线原理,使草食营养物质的产量尽可能最高之外,动物生产也应充分利用这一原理。这就是说要改变农牧民常常要在所养动物达到最大体重后才出栏的传统思维方式,③____________后即应出栏。
四、经典阅读
21. 根据下文梗概提示,补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的回目。
三十八回 林潇湘______夺菊花诗 ______讽和螃蟹咏
宝钗、湘云商议妥当,第二天湘云便请贾母等人赏桂花。来到藕香榭,贾母竟忆起自己少年时代的趣事,还提到一个叫“枕霞阁”的亭子。凤姐趁机说了几句笑话,逗得众人大笑。螃蟹煮好了,主子奴才喝酒吃蟹赏桂,好不热闹。众人散后,湘云便取了诗题,用针绾在墙上,请各位随意创作。大约一顿饭的工夫,大家把诗作交给李纨、迎春等人评判。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题目新,立意新,被评为诸诗之首;湘云、探春几人的“对菊”“簪菊”也都不错;只有宝玉的不够新巧别致,再次落第。宝玉有点儿不服气,马上提笔写了一首“持螯赏桂”诗,黛玉毫不示弱也写了一首,但自谦不好,命人烧掉。而博得大家一致赞赏的是宝钗的咏螃蟹诗。
22.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宝玉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芙蓉女儿”是谁?根据这篇诔文简要概括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五、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人在高铁车厢里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声聊天,有人在大部分人都还在休息的时间大声播放音乐跳起广场舞。甚至有人公然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如烧烤店醉酒打人、地铁性骚扰等。对此,有些人选择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些人尽管事已关己但因为有顾虑选择忍气吞声,也有一些人敢于理性发声并且果断亮剑,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