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9 2022-09-25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9]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枣阳一中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上学期8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教师:韩丽 审题教师:江天刚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如何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百废待兴的中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理解的分野,来自英国的社会经济史学家理查德·H.托尼与中国本土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为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932年,通过对英国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托尼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的起点在农业文明而非工业文明。基于对现代市场的敏感与警惕,费孝通与托尼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托尼相反,他认为中国现代化的重点不在农业,而在乡土工业。早在1936年对江村的调查中,费孝通便关注到乡土工业、农业与市场的关系。在江村,虽然村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皆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最为重要的产业,但若单纯依靠农业产出,“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以缫丝为主的家庭副业不仅成为弥补家庭收支缺口的重要手段,还使得农民有余钱可以开展各种日常文娱与礼节性活动。但受国际市场生丝价格下跌的影响,上述活动在当时已经停止十年有余”(费孝通《江村经济》)。费孝通认为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制度对乡村工业进行改革,才能重新使得中国在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乡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当费孝通晚年重新回归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时,其部分思想在具体的实践策略上虽仍与托尼相反,但在总体上已经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此外,费孝通重回乡村振兴以及园艺改革,还与当时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着莫大关系。伴随着中国向集体化时代的告别,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乡村经济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振兴在现实上的可能性。
随着费孝通对中国各地区系列考察的逐步推进,其关于园艺改革的构想也渐次深化,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市场与园艺改革的关系。1986年,费孝通对湖南洞庭湖区的园艺改革状况进行了考察,鉴于洞庭湖区因地制宜发展园艺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思考了园艺改革的可能性。这一构想在其对河南民权园艺改革事业的考察中最终发展成熟。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成功适应了现代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民权模式”的成功使得费孝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构想彻底发生了转变,走出了原来基于苏南模式“无工不富”的单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路径,认识到园艺改革对于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费孝通晚年进行的数次农村考察中,他都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望从“民权模式”出发,通过园艺改革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走出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摘编自张亚辉、庄柳《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材料二: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千百年来,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蕴含着最深沉的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绿水青山,都是刻写在大地、刻画于人心的优美图景。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离不开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浏览完整试题
也要看到,一些乡村在追求美、营造美、建设美的过程中,曾走了些弯路、遇到了些问题。比如,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往往因为规划不到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一些历史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随意拼凑建筑符号,导致“千村一面”,文化品位不高;村民盖房缺规划设计,缺专业指点,瓷砖墙、琉璃瓦、塔尖顶等元素和风格杂糅。这些都提示我们,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活环境、文化品位、乡风民俗等各方面的美育建设。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也深切感受到,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此次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建设,将对试点村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包括集中培训一支乡村美育导师队伍、策划举办特色化的本土美育活动、组建文创专家团队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助于农户增收、产业增效,以“美丽经济”助力产业兴旺,也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好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同时,也能通过激发“美”的感染力、文化的感召力,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才能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
(摘编自江南《乡村振兴路,美育不缺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不同,费孝通与托尼对中国的乡村现代化所设计的发展路径也不相同。
B.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的观点的变化,既与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莫大关系,也得益于他对中国各地区开展的系列考察。
C.浙江省计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D.只有做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才能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材料一采用纵向展开议论的方式,阐述了费孝通“发展乡土工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一观点的演变过程。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在描绘乡村风貌的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乡愁。
C.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时一些乡村所走的弯路,以引出“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的观点。
D.综合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外不少有识之士为乡村现状而担忧,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重视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园艺改革”观点的一项是 (3分)( )
A.民权县发展草根资源的加工工业。
B.洞庭湖区大规模种植芦苇、柑橘。
C.大别山区大力发展茯苓、天麻产业。
D.内蒙古赤峰地区开展“退农还牧”。
4.费孝通振兴乡村经济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建设美丽乡村可以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生太长了(节选)
张洁
他显然受了重伤,孤零零地躺在雪地上,血在他的身下漫开,就像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他就那么无声无息、仰面朝天地躺着。
他在等什么,在等死亡吗?
难道还有一个生命比我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距他不远的地方,还撂着一支猎枪。是械斗?逃犯?被人暗算,还是自杀?……
他看见了我。那本就疼痛异常的眼睛里,立马添上了绝望。
我只是慢慢走近他,围着他转了一圈又一圈,近看看又远看看。
即便生命垂危,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我们与生俱来的恶意,还有嫌恶、拒绝、恐惧——千真万确的、毫无道理的恐惧。
我有些失望,即便是恐惧,然而,如果那是一种对我们有着深刻了解后的恐惧,该是多么合情合理。可是他的恐惧,不过由成见而来。无所不知的人类,怎么会是这样?除此,他的眼睛里还有一种无由的仇恨。
是的,眼下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结果他的生命,只要张开我的嘴,一嘴就可以咬断他的脖子。
可是我没有那样做。
尽管或许他扼杀过我的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而面对一道送上门的佳肴,很多狼都会这样做,但那不一定是我的习惯,这可能正是我和其他狼的区别。
我贴近他的面颊,仔细辨嗅他的气息,人的气息。那气息与我从前在远处嗅到的是十分不同。似乎已经失去生命的原汁原味和纯粹,而是充满了不明的欲望。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气息,还是人类共有的气息?
正在我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我的善意时,我的嘴巴突然咧了一咧。向上咧开的嘴巴,肯定将我那上斜的眼梢推得更加上斜,于是我那张脸,便像是有了笑意。
天下有谁能看到一只狼的微笑!
而后他看上去果然放松了许多。他一定也从来没有与一只狼,这样近距离地对视过。这使他能清楚地看到我的眼睛,还有我眼睛里饱含着的对他的悲悯、友善和毫无戒备。
有那么一会儿,他似乎也想接近我,甚至心存幻想,幻想着我的营救——不管我是不是一只狼,只要是一个生命,可能就会有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
可我知道,即便我救得了他,他也活不成了。从他的身体里,已散发出如此糜败、驳杂的气味。这岂止是人体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更是灵魂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我敢肯定,他的历史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不然,他决不会因为他人的一枪,抑或自己的一枪,躺倒在这里。
可就那么一会儿,他的心绪还是被戒备、怀疑所代替。或许因为我一直在凝视他的眼睛。既然我能探知河流的深底,那么我想我也能从他这里了解到,为什么人总要杀死我们,总要置我们于死地?即便在我们无碍于他们的时候。
于是,他又在重新估量我的来意,却永远不会理解,我的到来与他所想的那些鸡零狗碎毫无关系。我看到他的眼睛往那支猎枪上很快地一扫。
我也即刻明白了此时那支枪对他的非凡意义。它既能帮他克服对我的恐惧,又是他唯一的依赖……于是我用我的前爪和嘴,将那支距他不远的猎枪,一点点地推向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展开余下试题
我不在意他拿到这支枪以后会对我怎样。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而人是需要“依靠”这种情状的动物,尤其他们的精神,从来是难以独立的。
但他根本不理解我把那支枪推向他的含意和动机,惊恐地躲避着,就像我能拿起那支枪,对他扣一扳机似的。不,不是他的身体在躲避,那身体已无法移动。而是他的精神、他的意志,那些我曾以为我们狼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在我的眼前瞬间垮塌。却掩藏不住对得到那支枪的渴望,也就是杀死我的渴望。
他一定想不到,一只狼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会认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什么杀机!在他的精神、意志垮塌的这个瞬间,我还看见了“人”,并诊断出他的疾病,诊断出不论是他杀或是自杀的根由。
也明白了他们总以杀死我们为乐子,从来是没有缘由的。如果非要说到缘由,那就是他们的信条使然:“只有你死,才是我活。”
他们不像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每时每刻,我们和多少兽类缓缓地擦肩而过。有时甚至同时、同饮一江水,如果我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可以种植粮食,可以烹调食物,我们肯定不会为了饥饿去攻击掠杀其他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狼的生命里,有残酷、有厮杀、有血、有弱肉强食,就是没有卑琐、卑鄙、阴暗、贪婪、下流……我终于明白,人类并没有什么值得我深究之处,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
这时,我听到了来自远处的狼群的嗥叫,便索然无味地从这个人的身边站了起来,向远处的狼群跑去。我径直向雪原深处跑去,那广漠得让人恐怖的雪原。嗅到了熟悉的、活生生的有滋有味的气息。
可是枪声又响了。
我的身体也随之强烈一震。我知道,那一枪是给我的。这个毫无生还可能的男人,终于向我射出了他此生最后的一枪。
我藐视那个人,却感恩于那支猎枪,还有从那支猎枪里射出的、将我撂倒的子弹。这一枪让我不必再和“生命”,这种我毫无缘由地恨透了的东西,发生任何关系。永别了,“生命”!不只今世,还有来生、来来生。
(节选自张洁小说集《一生太长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我”把枪推向“他”,“他”假装惊恐地躲避着,但内心却掩藏不住对得到那支枪进而杀死“我”的渴望。
B.小说用“他”集中表现了人性,而“我”这一形象则更饱满丰富,既有狼的共性,也有和群狼迥异的特质。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比如前后两次写到猎枪,第一次暗含了事件的因果,第二次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又都巧妙地为后边的开枪埋下了伏笔。
D.与以情节交代为主的小说不同,本文偏重于对人物感官印象和心理联想的呈现,叙述语言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化,庄重典雅而又简洁流畅。
7.关于文本第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他”是一个狩猎者,被不知是他自己的枪还是别人的枪击中,受了重伤,濒临死亡。
B.他“孤零零地躺在雪地上”,可以推知,跟他一起来的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都跑了。
C.“他”是第三人称,相对于“我”(狼)而言,故事将会在“我”和“他”之间展开。
D.在“我”的眼中,“他”身下的血像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可见“我”对死亡的某种期待。
8.“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小说通过狼与人的对比,倡导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以狼的视角,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①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②,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③,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④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⑤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诎指〕折节,屈尊。诎,通“屈”。 ②〔嘿〕通“默”,沉默,停止说话。 ③〔冯几据杖〕形容傲慢无礼。冯,即“凭”,倚靠。 ④〔呴籍〕呴,通“吼”;籍,通“藉”,脚跺地跳跃的样子。 ⑤〔涓人〕宫中负责洒扫的差吏,也泛指亲近的内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B.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C.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D.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孤,中国古代君王、诸侯自称的谦辞,后来逐渐弃用,在文中是燕昭王的自称。
B.千金,一千斤金,古代以黄铜为金,作为货币单位,一金就是一斤金;也可极言钱财多,还可形容贵重、宝贵。
C.不能期年,即不及(不到)一年。“不能”与《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的“不能”相同。
D.战国时期,形成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称“战国七雄”,指文中的魏、齐、赵、燕、秦、楚、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袭破了燕国,燕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但燕国势单力薄,就向郭隗请教良策。
B.郭隗首先向燕昭王指明招致贤才的方法,然后强调要诚恳地招纳国中的贤才并亲自登门拜访,各诸侯国的贤才听说后,就一定会跑到燕国来。
C.郭隗讲述涓人为国君百金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贤士要从身边做起并不惜重金示人以诚的道理。
D.燕昭王招贤纳才的举措吸引了大批来自各诸侯国的人才,燕昭王还与百姓同甘共苦,使得国富兵强。二十八年时,燕军直打到齐都临淄并最终报仇雪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展开余下试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
刘长卿①
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
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
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
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欃枪②懒息机③。
【注】①〔刘长卿〕祖籍宣城(今属安徽),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后迁居洛阳。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旅居江浙。 ②〔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此处喻指叛乱势力。③〔息机〕息灭机心,言归老或隐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江楼”“望”等词直接点题,并交代了写作背景——田园已陷百重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景,“平芜千里”与“无人去”、“落日千山”与“空鸟飞”各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浓郁的荒凉意味。
C.颈联写景,视角由近到远,孤舟在水面上行进,变得越来越小,遥远的水滨树木苍苍,只有微微的影子,暗示作者即将乘舟归乡。
D.尾联中的“白鸥”“渔父”都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隐居田园生活的意思,这表明作者原有弃官之意。
1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写自己和客人在赤壁之下的江面漂游,景物美好,以至于有了进入仙境的感觉,这种感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来。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身在宦海的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3)“酒”在古诗词中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很多作品中都用了“酒”字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站在凤凰山下的荒野中,遥望西北,相去咫尺的长城沉浸在暮霭中,此刻,该还有____①_____的游人吧?我禁不住朝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那抚摸过长城、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的声波令我感受到了回声中挟带着的苍古气息。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靠得这样近,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这究竟是天造地设还是鬼使神差? 古老的运河与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____②____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在它们对视的眼波中,有倾慕,有祝福,有幽怨的诉说和相濡以沫的厮守。但绝对没有嫉妒,因为它们本身太强大了,有足够的自信,而嫉妒在本质上只属于弱者。长城和运河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你在惊悸中____③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好的嗓音,从音质上应该圆润清亮,从音量上应该能够满足日常的交流需要,从发声状态上应该自然松弛。从医生的角度讲,没有疾病,并且能够和自身的解剖生理条件相匹配的嗓音就是好的嗓音。
想要获得更好听的声音,首先要保证声带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嗓音保健,出现嗓音问题要及时就医和调整。其次,____①____。如弯腰驼背、挺胸收腹、前伸下颌等都是不正确的发声姿势,可以通过靠墙站立来调整我们的发声姿势。再次,还需要有良好的呼吸支持。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些嗓音疾病患者,尤其是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的患者,____②____。在发声过程中,我们要有良好的呼吸支持,要学会用腹部控制气流,从而控制说话的音量和音调。最后,我们要用好共鸣腔。共鸣能够修饰和放大我们的声音,使声音听起来丰富圆润、具有感染力。
保护好我们的嗓音,在于避免误用和滥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戒烟酒、规律作息、清淡饮食、睡前3小时不进食;还要加强体育锻炼、预防上呼吸道疾病,避免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的刺激;同时,由于声带对缺水极其敏感,____③____,并且在干燥季节加强空气湿化,从而预防嗓音疾病。
21.下列句子中“我们”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
A.可以通过靠墙站立来调整我们的发声姿势。
B.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些嗓音疾病患者。
C.我们要有良好的呼吸支持。
D.最后,我们要用好共鸣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与人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令他国景仰,但也曾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强俯视。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此。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和心态。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并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为主题发言。请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枣阳一中2023届8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 (“才能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错。由材料二第3段“‘三美融合’,才能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可知,选项缩小了范围,曲解了文意。故选D。)
2.B (“也蕴含着深沉的乡愁”错。由材料二第1段可知,蕴含着深沉的乡愁的是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文中引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不是为了表达“乡愁”,而是为了说明乡村振兴的追求愿景。故选B。)
3.A (由材料一第3段“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第4段
上一篇:
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枣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