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4  2022-09-30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联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一调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自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创新。一旦缺乏文化自信,就不能更加系统地了解文化内在的真正意义,创新与传承便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的底蕴,更能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的指导,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思想的升华,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大裨益。从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相工作态度,到南宋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都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爱国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更有义务将文化传承。
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所以,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筛选。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有些传统文化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通过科学判断,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根据当前实际需要,既要能够借鉴又要加入主观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是使用还是放弃,使文化传承更具有现代应用价值。每个时代对于精华与糟粕的理解不同,具体区分要以实际生活的背景为前提;每个人对于精华与糟粕的诠释也有不同的认知,但是评判准则是一致的。


浏览完整试题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对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传承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深究文化的内在涵义,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
要想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还需要利用当前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建设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当前,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剧,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压力,传统文化虽可以使人的思想压力得以缓解,但并不具备朝夕可以见效的神奇。也正因如此,很多群众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因此,要想使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让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井继源《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示范。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都有了实证和深刻的认识。
C.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文化传承必须要与实践创新相互结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
D.传统文化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有选择地筛选,对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要舍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B.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华文明探源方案在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是独一无二的。
C.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果。
D.当前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误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朝夕见效故不甚重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近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呈现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B.通过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为“三皇五帝”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有真实历史背景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而后再去对证解决。
C.把涉及8000年文明起源史、5000多年文明形成史的渭河和汉水流域、淮河流域、钱塘江流域等地一并纳入,拓宽空间范围进行研究。
D.目前,我国考古学在和历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全方位的联合攻关方面,尤其在“古代文明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4.传统文化中,既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也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共识等。请从上述思想观念中任选其一,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和当今中国故事加以分析。(4分)()
5.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传播”?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苏雅的过去
田洪波
①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这个故事是她讲给我的……
②你是知道的,我刚出道时在歌舞团跳舞。那一年,具体哪一年我先不说,你能猜得到。那一年歌舞团的效益不好,两百多元的工资还总是拖欠,我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决定离职,通过高考重整山河,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③我面临的困难是,离职属于单方面的违约行为,必须交付给歌舞团十万元违约金,才能盖章同意。同时,离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区区十几天。
④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息都困难。告诉给父亲后,他半晌不语,许久才吁出口气,把两只手放在我肩上说,好吧,你已经成人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这就去筹钱,应该没问题的。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眼泪顺着眼睑流下。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面临的窘境。我父亲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所能求援的渠道,不过就是一些亲戚和朋友。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怎么富裕,如何才能解此燃眉之急啊?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后,大病初愈,怎堪再经此折磨?
⑥可时间不等人,我父亲决定抓紧筹钱。他先把范围限定在邻居上,拄了支单拐,走了东家串西家,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让我没有看到借钱的情景也能猜得出。还算不错,加上手头积蓄,父亲很快筹到七万多元。
⑦晚上坐在院子里,我父亲的烟抽得很勤。他那个样子,真是让我心疼。那几天,我总是彻夜难眠。说实话,我对父亲是有愧疚的,自从母亲因病离世,我就与父亲交流甚少。我忌恨他经济上的拮据,但凡他多一些积蓄,母亲也不会死得那么快。因此我一心闯荡世界,想通过打拼改变现状。
⑧这期间,我父亲想与一位姓王的阿姨重组家庭,被我凛然拒绝了。想来,我过于意气用事了,那位王阿姨对我父亲还是不错的。她不是眼中只有钱的主儿,看着是个持家的好手,低眉顺眼的。有几次,我无意中遇到她,她都急急躲开了。可能我对她的排斥伤害到了她吧。
⑨那几天,兜兜转转的,我父亲带回家的总是压抑不住地叹息。有时,他站在窗前看天,一支烟掐灭又点燃一支。另外我发现,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话越来越少。甚至,又端起了久违的酒杯。
⑩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把筷子在碗里杵了许久,迟疑着说,要不我还是回歌舞团吧?父亲诧异着看向我,半天笑一下说,姑娘,高考是正经事,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还有一些朋友没去找,而且工地上还有那么多工友呢!你完全不用担心。说着父亲仰脖喝干了杯中的酒。我无言以对,我知道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
⑪离高考报名截止只剩最后一天,我父亲拄着拐棍,精神抖擞地穿了一件白衬衣,斜挎个黄旧书包,斗志昂扬地出门了。临出门,他嘱咐我,你安心在家等我,我这么大个活人,不用惦记。借到了钱我就回来。
⑫说实话,看着父亲远去的蹒跚背影,我再一次流下眼泪,内心纠结得不行。我们住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父亲此行,是去市里找他自认为熟悉的那些人,成败可能在此一举吧。可市区那么大,我真的担忧,他能有多少可靠的关系可以依赖呢?
⑬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


展开余下试题⑭天黑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知道父亲是带了伞的,却依然担心,牵挂他何时能回来。索性晚饭也没有吃,就那么痴呆地坐在窗前,祈祷父亲早些回来。不知何时,我竟睡着了。
⑮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五点多,父亲依然不见身影。我慌了手脚,疯狂出门去找,甚至思量要不要报案。踉跄中的我走出不远,就迎面撞见了父亲。那个黄布书包,就鼓鼓囊囊地挂在他的胸前。他的拐棍不见了,他用两只手托抱着书包,正一步步向前挪动。
⑯我喊了一声爸,给了他一个久违的拥抱,眼泪喷涌而出。我父亲成就感爆棚,他把书包摘下说,三万元凑齐了,凑齐了!你今天就去交费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
⑰我哽咽着点头。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父亲的白衬衫上都是土,头发上也都是灰,于是下意识用手去拂。父亲微笑着,不急不急,回家洗洗就行了。我的手停在了他的头发上,怎么拂也拂不去灰,定睛一看,我的天!哪是灰啊,那分明是一夜间泛出的茬茬白发!扑通一声,我跪下了,把头狠命地磕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喊出一声“爸”!
⑱苏雅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那是一九九三年。那个凌晨,我和父亲哭抱在一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
⑲我喟叹着,怪不得这些年,你一直坚持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你,点赞!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雅故意不先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我”能猜到。
B.苏雅要参加高考的决定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其举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小说有许多语句富含深意,“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这样的用语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D.“我”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小说却通过结尾“我喟叹着”深化了中心思想,使苏雅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7.文中关于父亲形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摆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神态有为了安慰苏雅,让苏雅安心的意思。
B.小说中父亲的许多表现能让读者联想到父亲在借钱时遇到的困难,体现了父爱的无声、伟大。
C.小说第3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这既表现了苏雅复杂的心理,也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甘于牺牲的爱。
D.小说在叙述苏雅观察父亲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比如“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表达出父亲面对女儿时愧疚不安的心理。
8.小说采取了听苏雅讲往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6分)
9.“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句话包含的深刻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日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4分)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4分)
14.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进谏。


展开余下试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16.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自己沉醉在钱塘湖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满怀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
(3)“雨”常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请写出诗词中带“雨”字的句子“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中的一位。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但此时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 ① 的道路。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 ② ,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 ③ 地进行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国风舞蹈”发轫于视频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随着这类视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① 。一些年轻的舞蹈演员纷纷开通个人账号,上传作品,成为创作国风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碧柳依依,翠裙飘飘;罗衣从风,衣袂翩翩。舞者用翩跹身姿演绎的汉风唐韵,像一幅幅瑰丽绚烂的织锦。这些作品艺术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国风舞蹈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 ② 。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创作者注重拍摄手法和短视频特效的应用,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国风舞蹈蓬勃发展,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 ③ ,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B.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D.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月考卷
1.B【解析】“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都有了实证和深刻的认识”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二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可知,并非所有问题都有了实证,且认识只是“较为清晰”,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
2.C【解析】“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果”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自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创新。一旦缺乏文化自信……创新与传承便失去了实际的作用”可知,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先决条件,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结果。
3.D【解析】D项,选项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而D项描述了我国考古学的研究现状,且在“古代文明理论”方面有着不小差距,与文化自信无关,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
4.示例:选择“天下一家”“协和万邦”。①这两句本指视天下人为一家,使不同国家的百姓协作共事、和睦相处。引申到今天,可理解为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国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②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其具体体现。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新闻传媒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②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③可在中小学教学课程中增加有关传统国学的内容。④利用微视频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A【解析】A项,“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于文无据,原文为“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
7.C【解析】“小说第⑬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理解错误,原文为“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