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 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 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 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 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都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 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C 2. B 3. C 4. 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 5. 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答对3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它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本选项属答非所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 作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A、B、D三项体现的都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 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 此题的题干是分析苏轼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 “苏轼诗词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在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展开余下试题8. 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9.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体现出“我”真不相信刘大船的话,刘大船的父亲长期在水上,孩子的生活费也没有交上,对家庭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会回来;②体现出“我”不愿意相信刘大船的话,“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 9. ①使用第一人称,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文章通过“我”与刘大船交往,塑造了刘大船朴实可爱的形象,表现了他渴望得到父亲关爱的心理,丰富了刘大船的人物形象;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通过“我”与刘大船的对话,使情节向前推进;④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事,突出文章主题,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有误,并不是父母不关心学习,而是父母无能为力,母亲不识字,没文化,父亲长期在水上漂,例如“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说明母亲有关心的。不是“丝毫”不关心。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有误。文意并未体现刘大船的懦弱,小说之所以安排的这样的情节,主要突出“我”对刘大船的鄙视,交代鄙视的原因。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了我怎样的微妙心理。“我不信”的语气斩钉截铁,原因是刘大船迟迟未交学费,任何事都是以“我老汉在水上”搪塞,时间长了,未免作者“我”不相信。“也不知道”“要这么说”咂摸“也”字,充分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秘密,认为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题干“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问作用,注意“我的视角行文”中“行文”,需要从全文判断其作用①从“我”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看,其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从人物形象看,通过送成绩单以及回忆刘大船的几件事,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推动情节看,通过我与刘大船言语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从揭示主旨看,通过刘大船交上学费,还补交了作业两件事,呼吁父母的陪伴对子女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一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吾谓斯文遂绝 绝:形容词,独一无二 ②章武皇帝纳谏思理 理:动词,治理 ③而令师道掠美 而:连词,表转折 ④是朕拔擢致名位 致:动词,获得 ⑤丁母陈夫人之丧 丁:动词,遭遇 ⑥然多为排摈,小得用其才 为:判断动词,是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白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 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 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 (2)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14. 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 (2)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14. ①作为宫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不合礼法;②得罪小人,被人指摘;③招致执政不满,被上奏贬职。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吾谓斯文遂绝: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绝,断绝、绝迹。排除AB; ⑥然多为排摈,小得用其才:然而大多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为,介词、被。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执政”与“非其人”构成主谓关系,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AC;“其事”作“论”的宾语,“论其事”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句子大意是: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策,河朔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