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B.前一个为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后一个为代词,这。句意: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士大夫这一类的人。 C. 前一个为语气词,表揣测,大概。后一个为代词,代前面的“书”。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D. 前一个为连词,表修饰。后一个为连词,表顺承。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1)“知”通“智”,智慧。句意: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2)“生”通“性”,天赋,秉性。句意: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博学,古义:广博地、广泛地学习。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 (2)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3)黄泉,古义:黄土下面的泉水。句意: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前一个为“向远处看”,后一个为“农历每月十五”。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农历七月十六。 (2)前一个为“凭借”,后一个为“假装”。句意:善于借助外物/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句意: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 (2)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句意: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文言翻译的能力。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利爪牙,强筋骨”;“爪牙”,爪子和牙齿。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二、 阅读下面《赤壁赋》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以其无礼于晋 B. 方其破荆州 其孰能讥之乎 C. 侣鱼虾而友糜鹿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目遇之而成色 不知老之将至 9.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 项伯杀人,臣活之 B.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C. 皆白衣冠以送之 D. 吾得兄事之 10. 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方其破荆州(当) 东望武昌(向东,朝东) B. 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举匏樽以相属(葫芦) C. 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 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 下江陵(向下) 11. 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托遗响于悲风 B.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C. 而今安在哉 D.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12. 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 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 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13. 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倚歌而和之( ) ②举匏樽以相属( ) 14. 请指出课文第④段中“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中的“斯”和“彼”各指代什么? 【答案】8. C 9. A 10. D 11. C 12. D 13. ①. 应和,唱和 ②. 同“嘱”,敬酒,劝酒 14. 斯:水。彼:月。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被;介词,对、对于。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 B.代词,曹操;表反问语气词,难道。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展开余下试题C.并列连词,并且。句意: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这样则将军的仇报了,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除去了。 D.代词,指清风明月;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舞”是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A.活:使动用法,使……存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B.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轻年长的人。句意:所有贤能的人都来了,年少年长的也都聚集到这里了。 C.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句意: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D.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一样对待他。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下:攻下。句意:攻下江陵。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悲风托遗响”。句意: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B.省略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句意: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今在安哉”。句意: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D.判断句,“此非……乎”表判断。句意: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目的是赞扬曹操”错误,强调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现在都随时间烟灭了,是在借此慨叹人生的短暂。目的不是赞扬曹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和:应和,唱和。句意: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②属:同“嘱”,敬酒,劝酒。句意: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词语含义的能力。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故“斯”指“水”。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彼”指月亮。 此处以水、月为例,说明自然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 参考译文: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种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三、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暴秦之欲无厌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樽以相属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 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 祖父,文中指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 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 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 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 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 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15. D 16. C 17. B 18. C 19. B 20.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旧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解析】 【15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