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4  2022-10-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4]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2-2023-1高一年级月考(1)
语文试题
一、基础部分(共22分)
1. 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挥斥方遒(qiú) 木讷迟钝(nà) 稻菽 百舸争流(gě)
B. 越俎代庖(zǔ) 怨声载道(zài) 张皇 植株分蘖(niè)
C. 忸怩不安(nì) 猝不及防(cù) 战栗 疾风劲草(jìn)
D. 含蓄隽永(juàn) 追根溯源(sù) 兜鍪 楔入铆钉(mǎo)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木讷迟钝”的“讷”应读nè;
C.“忸怩不安”的“怩”应读ní,“疾风劲草”的“劲”应读jìng;
D.“锲入铆钉”的“锲”应为“揳”。
故选B。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沁园春,词牌名。长沙,词题。词牌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题是词调的名称。
C. 闻一多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提出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D.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诚斋体 主要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B.“词牌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题是词调的名称”错误,应是“词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调的名称”。
故选B。
3.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漫江碧透(遍布) 峥嵘岁月(不平凡)
B. 不啻(只,仅仅) 跌宕起伏(多变,不稳定)
C. 格物致知(推究)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 罅隙(缝隙:裂缝) 唤渠朝餐(水河、河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渠:代词,他。句意:喊他吃早饭。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承前启后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很多人更喜欢 ,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 ),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 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 ,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B.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需要探索无数未知,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 关键意义。
C.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D.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B. 即使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C. 虽然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D. 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周而复始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蔚然成风
B 周而复始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蔚然成风
C. 循序渐进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风靡一时
D. 循序渐进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风靡一时
【答案】4. C 5. D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搭配不当,“空白”与“增填”不搭配,可以改为“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排除AB两项;
第二处,句式不一致,结构不对称,“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与“需要勘测万千新路”两句应该保持一致的句式,改为“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排除D项;
第三处,“开拓创新”语序不当,“开拓创新”应为“创新开拓”,排除AB两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由前一句“水滴在牺牲的瞬间”可知,括号中的句子应该以“水滴”为主语,而C项的主语变成“自身的价值和成果”,这就是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故排除C项;
由后一句“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中“但”可知,这里表转折关系,而“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这就排除A、B两项。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重点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考生需要把握几个成语之间的区别,如侧重点,如情感色彩,如使用对象,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
①“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第一处语境强调如四季循环,适用“周而复始”。
②“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功利。“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第二处根据“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语境侧重求速求快,适用“急功近利”。
③“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第三处能与“粉身碎骨”搭配的只能是“前仆后继”。
④“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褒义词。“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第四处语境带有褒义色彩,强调钟扬精神形成一种风气,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适用“蔚然成风”。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中的一位。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但此时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7.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7. 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王淦昌便是其中一位。
8. ①此句描写了冬季的极端严寒、巨大风沙以及夏季的酷暑天气,通过冷热天气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②将满身灰尘的试验队员比喻为“土行孙”,幽默且形象地写出队员们灰头土脸的样貌。③将夏季的太阳比喻为“火盆”,表现了天气的酷热。④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均凸显了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队员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时先要抽取句子主干,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为:王淦昌便是其中的一位。
然后可以把“其”所代表的内容分别变成短句,两种专家是“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他们的做法是“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故可把这两部分作为主谓形式单独成句。而“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则是整个句子的背景,故可把这一处作为单独的分句。
最后得出答案: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王淦昌便是其中一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和“夏天,太阳像火盆……”分析可知,句中对冬日之严寒和夏日之酷烈进行了对比。以戈壁地区冬天的极度严寒和夏天的极度酷热形成对比,突出试验队员们所处环境的艰苦,抒发了对他们不惧艰苦、忘我研究的赞扬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此句有两个比喻,一处是“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一处是“太阳像火盆”。前者的本体是“试验队员”,喻体是“土行孙”,后者的本体是“太阳”,喻体是“火盆”。“土行孙”本是神话中的形象,但作者准确抓住了其中的“土”字,将现实中队员们灰头土脸的形象,极具画面感地展现了出来。而后一个比喻,夏天的太阳到底有多热,普通人无法进行直观地想象,但作者用“火盆”来形容,就充分运用了人们普遍的生活常识,从而将夏日的酷热形象、直观地进行了说明。而这两处比喻,都说明了队员们所处环境的恶劣。但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们依然成功研制出了氢弹,这一对比,充分展现了队员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二、现代诗文阅读(33分)
(一)现代诗阅读(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9.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描绘的是乡村常见的图景:秋天,收割好的水稻被捆成一束束,立在稻田里。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美丽”蕴含着诗人对母亲的讴歌。
C. “收获日的满月”与“金黄的稻束”两个意象都是饱满、丰硕的,都是承载了诗人情感和思考的客观自然物。
D.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中,“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
10. 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9. D 10. 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②静默而伟大。稻束、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伟大的疲倦”。③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牺牲自己,安于奉献。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错误,根据下文可知,“这”指的是“稻束”,也指收割稻束的母亲。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能力。
由“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可以看出,稻束与母亲,都具有疲倦、美丽的特点。
由“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可以看出,稻束和母亲永恒地默默站立着,肩负着伟大,承受着疲倦,她们静默而伟大。
本诗由“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诗人由此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像,是静默的,有形的,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光荣和梦想。同样,母亲的肉体虽会衰老,而母亲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无形的,她的生命如同这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时空中构筑成亮丽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下的“母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农妇,它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泛指一切自我牺牲的精神。面对这种庄严和崇高,诗人心潮起伏,油然而生敬意:“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手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和稻束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 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盘》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过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展开余下试题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仲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断,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部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本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选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风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 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 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 “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12.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 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 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13.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概述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答案】11. B 12. A
13. 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观点的能力。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错误,由材料一“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
C.“主要得益于”错误,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错误,由材料三“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可知,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
B.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 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
C.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
D.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及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和材料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可知,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需要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
材料三第一段则直接提出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即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即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