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4分) 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商鼻四暗,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钯、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槌,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 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槌。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亮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展开余下试题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 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守山是种田的好把式,是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把屋后的自留山当成储钱、取钱的银行,显示出常守山的生活很有条理。 B.常守山做出一个木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乐此不疲,村里人甚至认为他脑子有问题,突出常守山不能与时俱进。 C.面对妻子的质疑,常守山用“常家村是一家人”回答妻子,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他为全村着想的胸怀,也赢得了村民们的敬佩。 D.客人们都睡着了,常守山还要起身巡查敲梆子,不是为了报时,而是为了报平安,此处表明他极其看重守护客人的平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选取了几个与主人公相关的生活片段进行剪裁和组合,作品无激烈矛盾冲突,叙事节奏舒缓。 B.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常守山的形象,还运用侧面描写使其形象更鲜明。 C.“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此处的“无用之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暗示下文木梆的作用。 D.小说描写非常细腻,比如常守山做木梆的过程和常守山挖取竹笋的情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8.小说主人公名字中的“守山”寓意丰富,请依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4分) 9.“闲笔不闲”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请分析小说中叙写农具式样、常守山喜欢读书这两处“闲笔”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10~14小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B.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C.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D.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拜”,授予官职。此外,表升官或加封之意的词语还有晋、进、擢、陟、拔、升。 B. “左右”,文中意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的“左右”意思相同。 C. “中郎将”,官名。《苏武传》“武以中郎将使”的“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 D. “耆老”,六十曰者,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用来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吕蒙出身低微。小时候,他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底下去打仗,即使被姐夫邓当呵斥也不改变。 B. 吕蒙轻率莽撞。年少时,邓当手下小吏轻视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 C. 吕蒙作战勇猛。带头冲锋陷阵,杀死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被士兵捉住,吕蒙因此得到孙权赏识。 D. 吕蒙严明宽厚。攻占南郡后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生病的给医药,挨饿受冻的送衣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2)“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14. 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后,吕蒙为什么不愿收纳他们的部众?请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