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6  2022-11-0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承载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交流的智慧与情感。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人心,作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从历史来看,丝绸之路存在时间长达2000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是地球上路线最长、地理最复杂的交通路线网。丝路为我们带来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启迪。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一美丽的名字,被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并广泛运用。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早期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唐代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人们在这条路上通商、旅行、互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以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丝路。
在历史洪流中,丝绸之路不但没有随时间消失,反而一次次焕发出新光彩。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并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2014年6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线路上,文化在交融中创新传播的见证处处可见:陕西省彬县大佛寺,石窟用阿弥陀佛取代释迦牟尼形象,展现了佛教东传至中原后的中国化;新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展现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吉尔吉斯斯坦的新城则融合突厥、印度、采特和中国文化,记录了那段辉煌的丝路岁月。
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吸引、文化共生:丝路跨越不同国家地区,跨越不同宗教和种族,跨越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而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不断吸取外部世界的文明元素,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交融谱写新的篇章。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各国商贸往来的路线网,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通道。


浏览完整试题B. 丝绸之路上 各色人等的故事,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C.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先使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后来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并普遍运用。
D. 唐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拓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丝绸之路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指出了路径,具有启发意义。
B. 文章第三段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阿凡提的故事对照,说明丝路文化的多样性。
C. 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丝绸之路焕发出新光彩时,既有整体概括,又有举例分析,二者相互结合。
D. 文章论述脉络清晰,既论述了丝绸之路的缘起与发展,也论证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成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丝路文化也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人心,丝路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丝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C.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说明丝绸之路在消除分歧、促进和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D. 丝绸之路打通了不同文明之间交融的通道,催生了一系列文化成果,再次让世界四大古文明焕发了生机。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 能力。
D.“唐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有误,原文为“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是明代时候的事情。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对照”“说明丝路文化的多样性”有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为了证明“丝路文化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证明“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以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二者并没有对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丝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有误,文中只谈到“作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没有说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选项无中生有;
C•“说明丝绸之路在消除分歧、促进和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有误,文中提到“文化在交融中创新传播的见证处处可见……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吸引、文化共生……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可见是文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选项曲解文意;
D.“再次让世界四大古文明焕发了生机”有误。文中说“跨越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不是让其焕发生机,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汉服的大数据


材料二:
汉服为何如此火爆?
①2017年国务院宣布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近几年,国家也在不断加大传统文化推行力度。无论是汉服热还是国学热,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汉民族的复兴。
②现代汉服经过改良,有大量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款式,如上衣下裤,可以做到与现代常服同样清爽、简便又不失传统韵味,更加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及需求。
③随着古装热播剧、古风网游的盛行,穿汉服在年轻人中渐成风潮。不少网红穿着汉服拍短视频、直播,在抖音、B站等平台的推动下,汉服这个“小众爱好”正急速膨胀,吸引追求个性化的年轻群体跟风模仿。
④网络上,汉服爱好者互称“同袍”或者“袍子”。“同袍”一词,意为挚友,来自《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大都喜欢传统文化,并且主张用汉服来作为他们最为重要的群体认同的符号。他们还展开了各类具体实践,如“汉服文化节”“带着汉服去旅行”等活动,促使汉服文化日益形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⑤随着汉服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汉服制衣业及周边产业链也在近几年内迅速崛起,带来了不少商机。预计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材料三:
2021年3月7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最终目的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成新湘建议:拟定每年三月初三定为中国汉服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也是古代节目上巳。
(摘自《中国新闻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汉服消费者认为汉服的设计应保留基本的形制。
B. 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是推动汉服走向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C. 完全排斥现代服饰理念和元素,将不利于汉服产业的长期发展。
D. 汉服制衣业及周边产业链的发展是汉服火爆的主要原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先作为“小众爱好”的汉服正急速膨胀,这与不少网红穿着汉服拍短视频、直播有一定关系。
B. 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的议案。
C. 目前,汉服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促使许多汉服爱好者举办“带着汉服去旅行”等活动。
D. 国家不断加大传统文化推行力度有利于汉服产业的发展,相关的从业人员不应该错过机遇。
6. 有人认为设立“汉服日”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有人持反对意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C
6. 示例一:设立“汉服日”,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推广汉服,有助于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通过穿着民族服装来提升个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示例二:没有必要设立“汉服日”,一方面,效果有限。国家设置“汉服日”,本质上是想让人们通过穿着汉服增强对汉服的认同,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但是接受穿着汉服的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受众较少就会导致宣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宣传方式单一,其实弘扬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主要原因”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随着汉服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汉服制衣业及周边产业链也在近几年内迅速崛起,带来了不少商机。预计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汉服制衣业及周边产业链的发展是汉服火爆的“主要原因”。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汉服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促使许多汉服爱好者举办‘带着汉服去旅行’等活动”错误。由原文“他们还展开了各类具体实践,如‘汉服文化节’‘带着汉服去旅行’等活动,促使汉服文化日益形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可知,是举办各种相关的活动促使“汉服文化日益形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示例一:
中国的汉服是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条支脉。目前我国汉服及相关汉文化活动缺乏官方纪念性节点备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推手和宣传抓手。“汉服日”的设立,旨在通过汉文化中最易让大众接受点,激发群众民族意识,完整保留传承准确的汉文化。设立“汉服日”,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推广汉服,有助于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
结合“网络上,汉服爱好者互称‘同袍’或者‘袍子’。‘同袍’一词,意为挚友,来自《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大都喜欢传统文化,并且主张用汉服来作为他们最为重要的群体认同的符号”可知,通过穿着民族服装来提升个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示例二:
没有必要设立“汉服日”,一方面,效果有限。年轻人成为“汉服热”的主力军,汉服日的建立仅仅是种形式,但形式之外,应是呼吁更多传统文化在今天得到新的诠释,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号召。于潮流之外,应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文化自信。文化在融合中发展,在交流中传承。国家设置“汉服日”,本质上是想让人们通过穿着汉服增强对汉服的认同,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但是接受穿着汉服的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受众较少就会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宣传方式单一,其实弘扬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从国家层面重视汉服并通过节日赋予其特殊意义,无疑能够为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打造提供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汉服文化目前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行业标准,创设节日以及举办相应活动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实际效果也有待考证。节日是在广大群众中传递记忆、情感及认知的重要形式,但不是传承文化精神的唯一途径。设立“汉服日”,国家还需从长计议,既要避免矫枉过正而产生文化排斥的效应,也要防范节庆元素被商业资本的滥用而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几,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一定有同感吧!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展开余下试题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选自《百合花》,有改动)
7. 对所选文段相关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这句话是作者对“新媳妇”的指责,流露出对她的不满之情。
B.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C. 作者写“新媳妇”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D.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 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C. 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新媳妇“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D. 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9. 这是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0. 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姑娘,也不是大嫂,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娘、新媳妇,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7. A 8. C
9. ①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作为背景,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
②从人物的选择上讲,所选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10. ①突出“新”字,更易于体现女性之美,进而以之衬托年轻通讯员的高大形象。②能够突出那条白百合花被子的新与珍贵,更能表现她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而凸显其心灵之美。③能为借被子、给伤员擦拭污泥血迹等情节提供心理依据,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④更易于表现借被之难与帮忙之羞涩,从而反衬出军民之间的感情的圣洁美好,突出小说的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A. “指责”“不满之情”理解错误,新媳妇之所以“抢着去烧锅”,是因为“又羞又怕”,前文已有交代。作者并无指责、不满之意。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C.“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错误,由“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可知,写乡干部是从动作开始 。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在选材上的特点的能力。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在人民解放战争 广阔背景下,选择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通过对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的精心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人物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综上分析,本题从人物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两方面回答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角度,突出主人公的身份是“新媳妇”,“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突出百合被子“新、珍贵”,而她却献出来,在通讯员牺牲后铺在棺材里,表现出“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而凸显其心灵之美”,同时以“新媳妇”形象的美好衬托年轻通讯员形象的高大。
从情节角度,“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因为是新媳妇,难免害羞、忸怩,这种心理特点为借被子、给伤员擦拭污泥血迹等情节提供心理依据,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从主旨角度,百合被子是新媳妇的唯一的嫁妆却大方借出,新媳妇“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突出小说的主旨“军民之间的感情的圣洁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12. 下列对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寒于水 于:介词,比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连词,表递进
C. 善假于物也 也:助词,表判断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兼词,从这里
13. 下列对《劝学》文段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嘉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