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7  2022-11-0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10月语文月考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根据题号,涂在答题卡的对应题号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们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上: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这种觉醒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浏览完整试题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更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全国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宇。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的中国革命过程中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 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关注个人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 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 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 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 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 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 柳青在19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 叶圣陶于192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的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 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4. 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5. 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完全相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B 3. B
4. 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海涅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观点。
5. 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二都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红色经典有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二都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红色经典的人物形象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立体,可信可亲。
示例二:不同意。①材料一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材料二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包括从思想觉醒到新人觉醒再到大众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所以二者并不相同。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错误。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觉醒的典范;他们的思想转变,只是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
B. “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错误。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狂人日记》写的是旧礼教的吃人本质,并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也不是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故不是红色经典。
B.材料一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创业史》是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
C.《潘先生在难中》主要写的是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年代的遭遇,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也不是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故不是红色经典。
D.《潜伏》主要写解放战争中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斗争故事,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故不是红色经典。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引用海涅名言,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同时,句中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也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引用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运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思想”和“行动”都是抽象的东西,而“闪电”和“雷鸣”都是具体可感的东西,此句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
此外,从内容上看,“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这句话强调了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引出后文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本题属于个性化解读类题目。学生可以同意题干中的观点,也可以不同意。无论哪种看法,都需要从文中找出具体理由。
比如同意题干观点,可从作品的思想性和人物形象塑造两个角度分析。首先,材料一认为“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材料二认为《觉醒年代》“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文艺作品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其次,材料一认为柳青等人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即红色经典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有魅力;而材料二认为“《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也更为可信可亲”,即《觉醒年代》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立体,可信可亲。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文艺作品成功的原因在于人物形象塑造鲜活。
如不同意,可以从材料中筛选相关观点,比如材料一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材料二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二者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认为二者的观点一致;其次从论述的内容上也有所不同,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从中可见二者的论述范围是不同的。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乌洼河
原上秋
一觉醒来,眼前已是一片泽国。
黑狗站在一片木片上,惊异地朝这边张望。
距我们不远的下面,就是瓦乌洼河。瓦乌洼河没有了踪影。但根据地貌判断,那就是瓦乌洼河,它像一条蛇被重物压在下面,连抽搐一下都很费力。
羊各庄就在瓦乌洼河的边上。
黑狗不是我养的。它的主人是一个瘸腿老头,我们是邻居。就因为我喂过它两回吃剩的骨头,它就认定了我。这一刻,我成为它眼里最能指望的人。或者反过来说,目前处境里,黑狗是唯一给我恐惧的心灵带来慰藉的活物。
黑狗拼命朝我游来,再往前,是一棵银杏老树。这是一棵标志性大树。它屹立在村头,浑身拴满的红布条证明了它在羊各庄人心中的地位。事实是,它辜负了村民的这份虔诚。大水一来,这里的一切都稀里哗啦,几百口人一夕间不知所踪。
往日里,瘸腿老人就坐在银杏树下的阴影里,打发着生命的最后时光。黑狗围在四周,和老人一起,看日出日落,看人进人出。
大水盖住了瓦乌洼河,瓦乌洼河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风吹水面,随着起些波澜。大水没有方向,瓦乌洼河也没有了方向。
我从来没想过瓦乌洼河会成今天这副样子。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爷爷牵着我的手走在瓦乌洼河的堤岸上。
我指着流动的水问,那是什么?
爷爷说,是河。
我继续问,它有名字吗?
爷爷说,它叫瓦乌洼河。
我瞪大眼睛,嘴里重复一遍,“瓦……河”。
爷爷仰天大笑,对,记住挖河就行了。
不清楚瓦乌洼河出现在羊各庄边上是哪一年代,但我断定它一定比爷爷还古老。我一直好奇它的名字很古怪。从爷爷的嘴里,我才读出它的真意。它确实是人工挖出来的。直到我长到十五六岁,能拿动铁锹,也加入到挖河的大军里。
七八月份是雨季,湿漉漉的季节里谁也不会想起一条河的存在。除去这个季节,羊各庄壮劳力们的腿一般都插在淤泥里,过年的时候,才拔出来简单洗洗,休息几天。年一过,还要挖。
瓦乌洼河从一开始就没规划大水来访。它和这里的村民一样,早已习惯了过漫不经心的日子。河里的水没有波澜,它一直保持着瘦身状态,远远望去,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草绳。河里有鱼,都不大。只吸引一些光屁股的孩童。
银杏老树下面布满了瘸腿老人和黑狗的活动痕迹。
大水来的时刻,一个瘸腿老人是怎样仓皇逃离的。他有没有喝到漂满污物的浑水。他的拐杖指点过江山,大水一来,很快证明一切不由他说了算。
此刻,我和狗相拥在一起,狗湿乎乎的舌头舔到我的脸颊。大水像喝多酒的醉汉,一直摇晃着,没有方向。我们被它牵制,也自然不能选择方向。
几天之后,我们漂在一处高岗上。这里聚集很多逃难的人,我听见他们在嘲笑瓦乌洼河。他们说,瓦乌洼河连当江河的儿子都不够格,大水一来,它就无影无踪了。
我和他们争吵起来。瓦乌洼河滋润过多少焦渴的土地,这些人不懂得感恩。
我说过,瓦乌洼河从一开始就不习惯有大水来访。洪水来了,它只能束手无策。我到处打听瘸腿老人的下落。有人告诉我,瘸腿老人根本没有跑出来。如果跑出来,会有人见到他。
也就是说,瘸腿老人可能一直坚守在银杏老树的下面。
黑狗跟在我的后面,朝银杏老树游了回去。这里的大水已经退了,远远望去,一个人影,孤零零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黑狗箭一样冲过去,拉拽他的裤腿。
他死了。
经过大水浸泡,他的样子更慈祥了。我想起了爷爷,白白胖胖,很有福气的模样。
我一直等着他指挥我,走,去看看瓦乌洼河。
羊各庄已经没有了生气,大水刚走,银杏老树的黄叶飘落一地。站在银杏老树下面,能看到裸露的瓦乌洼河。
我朝着瓦乌洼河的方向猛跑,黑狗紧跟我跑了几步,停下了。我叫它几声,它竖耳在听。我相信我一直跑,黑狗会跟上来。等我跑出很远,再回头看时,黑狗没跟,它不声不响地回去了。它找它真正的主人去了。
瓦乌洼河重现出生机。
河水有了方向,它一直向北。
我小的时候,它就朝北,几十年没有变。
(选自《2021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瘸腿老人”面容慈祥,内心坚定,他参与家乡建设,也淡薄世俗悲喜,至死坚守在银杏树下,他代表着追求与期待理想生活的祖辈。
B. 黑狗的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洪水中“我”与它相拥,彼此互为心灵的慰藉,后来狗回去找真正的主人,因为此时“我”已战胜恐惧。
C. 羊各庄古老、贫穷而又落后,村民们敬畏自然,有着通过双手改变艰难生存状态的朴素愿望,但言行中又流露出愚昧与落后的思想。
D. 文末“它一直向北”回应前文洪水到来时瓦乌洼河“没有了方向”,表现出“我”对瓦乌洼河的深切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大水来袭的景象,以“被重物压在下面”的“一条蛇”为喻,与后文“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草绳”呼应,突出瓦乌洼河的窄小。
B. 小说插叙修河情节,“插”“拔”二字形象地表现出羊各庄自然条件之恶劣和壮劳力们挖河之艰辛、时间之长久,强调村民的质朴与坚韧。


展开余下试题C. 小说以“水”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人物间彼此联系,水涨、水退之间呈现羊各庄各色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命运,情节跌宕起伏,构思巧妙。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不同年龄段的“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将现实、回忆与联想穿插,便于全方位交代人物心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8. 文中多次出现的“银杏老树”,在不同时期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有学者认为原上秋的作品“整体呈灰色基调,但这种灰色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袒露展示和警示”,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A
8. ①在平常时期,银杏老树“浑身拴满”“红布条”,树下布满了黑狗与瘸腿老人的生活轨迹,它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虔诚向往和精神寄托,也是羊各庄人平静生活的见证。②在洪水大灾之后,瘸腿老人离世,银杏老树“黄叶飘落一地”,它象征着村庄和人物命运的变迁。③从过去到现在,“老银杏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屹立与人世的变迁形成对照,代表着自然永恒的规律和人类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9. [答案示例一]赞同。①景物的选择上,常年的淤泥、瘠薄的土地、裸露的河床、滔天的洪水、飘零的银杏叶,构成了羊各庄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灰暗压抑之感。②人物的生存状态上,多年面对贫瘠的土地和突发的洪水,生存充满艰辛和不易;而精神世界的贫瘠又给羊各庄村民的奋斗染上了灰色的悲剧色彩。③主题表达上,作者对羊各庄村民交织着同情和批判的情感。文中的羊各庄实则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生活困境。
[答案示例二]不赞同。作品看似灰色,实则闪耀着理想的光辉。①从环境看,虽然羊各庄自然生存状态恶劣,但村民们始终坚守于此,体现出坚忍质朴的品格。②从人物塑造看,爷爷、瘸腿老人和“我”都热爱生活,坚守理想并付诸行动。③从主题看,作者借挖河表达了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结尾处瓦乌洼河重现生机象征着这种愿望和精神不灭,这使得作品具有了现实的象征意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后来狗回去找真正的主人,因为此时‘我’已战胜恐惧”强加因果。黑狗回去寻找真正的主人,并非因为“我”战胜内心的恐惧,此处也并无“我”战胜恐惧之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强调村民的质朴与坚韧”说法有误,此处应为“突出了改变生存状态之艰难”。
C.“情节跌宕起伏”说法有误,文中没有连贯完整的情节,作者并未着意突出小说的故事性。
D.“便于全方位交代人物心理”说法有误,第一人称叙述是有限视角,不能“全方位交代人物心理”。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
从小说“再往前,是一棵银杏老树。这是一棵标志性大树。它屹立在村头,浑身拴满的红布条证明了它在羊各庄人心中的地位”“往日里,瘸腿老人就坐在银杏树下的阴影里,打发着生命的最后时光”可知,在平常时期,银杏老树“浑身拴满”“红布条”,树下布满了黑狗与瘸腿老人的生活轨迹,它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虔诚向往和精神寄托,也是羊各庄人平静生活的见证。
从小说“羊各庄已经没有了生气,大水刚走,银杏老树的黄叶飘落一地”可知,在洪水大灾之后,瘸腿老人离世,此处通过对银杏老树“黄叶飘落一地”这一意象的描写,象征着村庄和人物命运的变迁。
最后,“老银杏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从过去到现在它一直屹立在瓦乌洼河边,它一直观察着这个世界,它的屹立与人世的变迁形成对照,代表着自然永恒的规律和人类对幸福的执着追求。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对于题干中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整体呈灰色基调,但这种灰色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袒露展示和警示”的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出赞同或者不赞同的选择。
如果赞同这一观点,可以从小说的景物选择上特点来分析,比如这篇小说所选择的景物中意象呈现出破败衰落的面貌,表明羊各庄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灰暗压抑之感。这是灰色基调。同时,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上也充满艰辛和不易,如小说中对挖河一节的描写。另外,小说中“这里聚集很多逃难的人,我听见他们在嘲笑瓦乌洼河。他们说,瓦乌洼河连当江河的儿子都不够格,大水一来,它就无影无踪了”等情节则表明羊各庄村民精神世界的贫瘠,这让挖河的举动染上了灰色的悲剧色彩。同时,在小说中作者对羊各庄村民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所以在主题表达上文中的羊各庄实则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生活困境。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这篇小说正是展示出小说“整体呈灰色基调,但这种灰色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袒露展示和警示”的特点。
如果不认同题干中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首先是在作品的描写中,虽然描写了一些破败和衰落的景色,但这些看似灰色的描写,体现出虽然羊各庄自然生存状态恶劣,但村民们始终坚守于此,体现出坚忍质朴的品格。其次,爷爷、瘸腿老人和“我”都热爱在羊各庄的生活,愿意长时间的生活于此,并对这一村庄充满感情,瘸腿老人宁愿死去也要坚守在羊各庄。最后,从主题上看,瓦乌洼河是寄寓着作者的希望,作者借挖河表达了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在结尾处,作者写到“瓦乌洼河重现出生机。河水有了方向,它一直向北。我小的时候,它就朝北,几十年没有变”,作者此处通过抒情的方式,将对瓦乌洼河深厚情感抒发出来,这里,瓦乌洼河重现生机象征着这种愿望和精神不灭,这使得作品具有了现实的象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摘编白《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兵谈第二】将者,上不制于天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东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