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49 2022-11-1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
上海市洋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上海市洋泾中学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命题:冯菁 审题:杨玉琴
本卷卷面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积累应用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2)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杜牧《___________》)
(3)诗人屈原忠贞爱国,《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追求美政、永不后悔的决心。
【答案】 ①. 吾尝跂而望矣 ②. 不霁何虹 ③. 阿房宫赋 ④.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⑤. 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跂”“霁”“赋”“亦”“犹”,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 按要求选择。
(1)在运动会的动员大会上,班长强调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下列句子与其意相符的一项是( )。
A.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B.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C.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性阅读。它与一般的求知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尽管文学作品中也含有丰富的知识信息内容
②但其主要功能不是实现教育或认识目的
③不像阅读教科书、理论著作、产品说明书等那样主要以获取知识或满足实际用途为目的
④而是给读者带来美的愉悦和享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答案】 ①. B ②. C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A项,“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的意思是: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前半句话教育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后半句教育我们不要轻视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或者对手,否则我们肯定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缺乏后劲和必要的准备而失败。 所以此句不符合运动会上强调的“团结一致”。
B项,“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的意思是:大鹏冲天飞翔,靠的不是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靠的也不是一只脚的力量。此句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要团结一致,符合运动会上强调的“团结一致”。
C项,“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意思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他会用宽容来对待给他带来忧愁的人和事;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对强敌,是不会有所畏惧的,他会义无反顾的去迎接挑战。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所以此句不符合运动会上强调的“团结一致”。
浏览完整试题
D项,“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的意思是:在德操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在细微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必执着于细节。所以此句不符合运动会上强调的“团结一致”。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
由上句“它与一般的求知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不同”可知,是在讲文学鉴赏与一般的“求知、实用性”阅读不同,所以下面接的句子应该是接着说他的不同,③句说的是与“教科书、理论著作、产品说明书”的不同,所以③应该在最前面,根据关联词“尽管……但”的固定搭配,可知是①②的排列顺序,由②中的“不是”和④中的“而是”可知,应该是“不是……而是”,所以是②④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③①②④。
故选C。
【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
二、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什么是“他者”?学理论肯定知道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所谓的“现象学的还原”。“他者”是一个哲学概念,但是我不打算从哲学史给大家描述从康德到胡塞尔,到尼采,到海德格尔这整个过程。我想跟大家举一些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他者”。
②大家都经常照镜子,镜子本身反映的是客观的,但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图像是主观的,是自我与它“合谋”的,是欲望化的产物。心理学早就做过研究,很多人喜欢镜子不喜欢照片,因为照片更接近于真实。“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在照片里看到的那个自己。
③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经验时如何发现“他者”。如果你在作品中没有勇气面对“他者”,那你作品永远是在制造一种甜腻和唯美。我现在看很多人写的东西,美得化不开,浓得化不开,全是这些浪漫的想象,看得实在是烦。它里面没有陌生化的、坚硬的东西,非常流畅,也非常廉价,因为它根本没有触及生活的经验本身。
④所以,我们要拥有自己经验的财富,就必须经过“他者”的介入,这个当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你敢不敢面对“他者”,要不要把“他者”引入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过程当中。
⑤我举一个例子,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很简单的小说,是从《一千零一夜》里的一则故事改编来的,题目叫《两个做梦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个人因为一个梦千里迢迢去巴格达寻宝,却被另一个当地的做梦者告知梦到宝藏在主人公自家的院子里。他听到后赶忙回家,找到了藏在自己院子里的宝藏。借这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写作者,我们其实都拥有财富,它就在我们家的喷泉底下,问题是你能不能挖出来。这当中就需要“他者”的介入。在自己家你是挖不出财富的,你不知道财富在哪,不知道那些经验有什么意义。到远方去,这个旅途看起来毫无意义,但实际上构成了找到财富的重要一环。
⑥写作也是如此。马尔克斯说,你只有远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一个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人说不出农村有什么特点。只有从农村到了城市生存一段时间,就会知道所有城里和从前形成区别的,都是农村的特点。所以,我们引入“他者”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经验的特异性显示出来。如果你过于沉湎在自己有限的经验里,以此自得,不敢去碰撞自身以外的经验,那就是自恋。一个自恋的人是写不好东西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你所拥有的意义是什么。
⑦过去没有“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正是西方文化进来之后,我们才有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学的概念,才有国学的概念。这些都是在“他者”的介入之后显现出的。
⑧与此同时,我要告诉大家,中国经历“他者”的过程是极其惨痛的,是被迫的。这个“他者”是打进来。从不服到服。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向人家学习,于是出现了一种极端化的过程,开始产生了对我们所拥有的都厌恶的过程。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嘲笑鲁迅他们的激进主义,可是在他们的年代,这是必然要经历的。鲁迅觉得中国的书一本都不要读,吴稚晖说要把中国书全部都扔到茅厕里去。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很极端,因为他们发现了“他者”,发现了他者很强大。当西方作为“他者”首先吞并了印度,使得中国、日本惶惶不可终日。日本人开始了明治维新,之后连日本都成为我们强大的对手,中国人便不得不改革,所以当鲁迅先生面临这样一个状况,出现某种激进的、极端化的言辞和观念,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工夫没有白做,正是因为我们和“他者”开始接触,中国才走上了健康的道路。
⑨所以,今天我们要开阔心胸,千万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一点经验里。如果都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那就成了经验主义写作,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找到你的特点,重新找到那个陌生的自己。
(有删改)
3. “他者”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4. 根据文意,以下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 文学写作与“他者” B. 中国文化与“他者”
C. 中国历史与“他者” D. 文学的个人经验与“他者”
5. 对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不喜欢遇见“他者”。
B. “他者”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自动化”的生活。
C. 发现“他者”指的就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 发现“他者”要走出个人经验主义的“舒适区”。
6. 分析第⑤段中作者列举博尔赫斯的小说在文中的作用。
7. 有人认为第⑧段的内容偏离了主题,你是否同意?请阐明理由。
【答案】3. 自身以外的经验 4. D 5. C
6. 内容上,论述我们要拥有自己经验的财富,就必须经过“他者”的介入;
展开余下试题
结构上,引出下文作者对写作上引入“他者”的目的的阐述。
7. 不赞同。本文的主题是经历“他者”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第⑧段以鲁迅等人面向西方学习时的激进主义态度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他者”的意义、价值,以及具有冲击性的特点,与文本主题一致,并且扩展(升华、深化)了主题的广度,具有时代意义。引出下文的结论。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题目“文学的个人经验与‘他者’”可知“他者”是与“个人经验”相对的,结合“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找到你的特点,重新找到那个陌生的自己”可知,“他者”是指自身以外的经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根据结尾作者观点“ 所以,今天我们要开阔心胸,千万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一点经验里。如果都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那就成了经验主义写作,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找到你的特点,重新找到那个陌生的自己”可知,文章谈的是文学的个人经验与“他者”的关系,故标题应为:文学的个人经验与“他者”。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错误,由原文“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找到你的特点,重新找到那个陌生的自己”可知,发现“他者”的目的是重新找到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5段开头说“我举一个例子,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很简单的小说……”,举例是为了证明上一段中提出的看法,即“所以,我们要拥有自己经验的财富,就必须经过‘他者’的介入”。
根据下一段“写作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引入‘他者’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经验的特异性显示出来”可知,⑤段中作者列举博尔赫斯的小说引起下文作者对写作上引入“他者”的目的的阐述。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注意去探寻作者写作的意图。明确第⑧段的作用和意义。一般回答不赞同。
首先主题上,“写作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引入‘他者’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经验的特异性显示出来”,本文的主题是经历“他者”对文学创作的意义,“中国经历‘他者’的过程是极其惨痛的,是被迫的。这个‘他者’是打进来。从不服到服”“所以当鲁迅先生面临这样一个状况,出现某种激进的、极端化的言辞和观念,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工夫没有白做,正是因为我们和‘他者’开始接触,中国才走上了健康的道路”,第⑧段以鲁迅等人面向西方学习时的激进主义态度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他者”的意义、价值,以及具有冲击性的特点,与文本主题一致,并且扩展(升华、深化)了主题的广度,具有时代意义。
由后文“所以,今天我们要开阔心胸,千万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一点经验里”可知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的结论的作用。所以第⑧段的内容并没有偏离主题。
(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筝仙女
铁凝
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 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 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地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我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⑥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维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⑩“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⑪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⑫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⑬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展开余下试题
8. “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分析其在表达上的效果。
9. 第⑬画线句中的“突然”一词别具匠心,请对此加以赏析。
10.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写到了“戴钻戒的青年”和“我的同事”,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意图。
11. 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有矛盾。对此你怎么看?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8. 这句话反复出现,从侧面写出风筝借着风力越飞越高的飘逸姿态;也充分表达出我在放飞风筝时逐渐高涨的欢悦情绪;抒发了我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以及对自然的亲近和渴望。
9. “突然”一词突显出皓月升空的动态,直观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也巧妙地表现出我一路追逐风筝的过程与心无旁骛的状态。同时,“突然”与“沉甸甸”“悬”相搭配,描摹出明月朗照的情态,呼应了我对“欢乐”的顿悟,也与我找到风筝后明朗、平和的心境相映衬。
10. 戴钻戒的青年”与其他人、尤其是“我的同事”放风筝构成对比:前者代表了一种物质化的生活,物质的丰足滋生了傲慢,使人无缘体会真正的生活乐趣;后者物质匮乏,却执着地向往并创造生活的乐趣,也懂得珍惜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作者以这样的对比讽刺物质文明发展后人性的变异,表达出对都市人失落本真的遗憾。由“我的同事”对风筝的追逐也引出我对风筝仙女的追逐,引发了我对快乐的感悟:快乐是在真实的、脚踏实地的追求中获得的。
11. 不存在根本性矛盾。本文和《哦,香雪》都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赞美了乡村人身上淳朴、沉稳、内敛的气质;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不同时期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哦,香雪》创作于八十年代初期,是站在山村姑娘的视角,表达她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现状的渴望。本文是站在都市人的视角,对高速发展的都市文明的审视,对物质发展之后所产生的功利、浮躁的心态的反思,此基础上表达对乡村、对土地的亲近,意在呼唤心灵的回归。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先理解句子含义,由表层到深层;然后再看句子中有无修辞手法,如果有,按照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最后再看这个句子表现的情感。
“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处是在第⑥段,人们看到我在放仙女风筝,“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然后作者重复了这句话,明显是被邻人的热情鼓励,情绪高涨地开始放风筝“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第二次在第⑧段,这段紧承第⑦段描写的放风筝的过程,进一步体现出作者情绪的高涨和欢愉,以及写出风筝借着风力越飞越高的飘逸姿态;再结合第七段“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可知,此句表现了作者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以及对自然的亲近和渴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本题鉴赏的是词语。要鉴赏词语运用的好不好,需要结合语境分析。从词语描写的具体内容到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或者运用的修辞等角度分析词语运用的妙处。
第⑬画线句是“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分析语境,前文写“仙女”风筝脱了线,“我”去追赶风筝。“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画线句中“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中“突然”一词,写出“我”忽然看到皓月升空的动态,与“天色已暗”“暮色苍茫”相照应,直观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也巧妙地表现出我一路追逐风筝的过程与心无旁骛的状态。同时这句也是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突然”与“沉甸甸”“悬”相搭配,描摹出明月朗照的情态,呼应了我对“欢乐”的顿悟,也与我找到风筝后明朗、平和的心境相映衬。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构思的妙处的能力。解答时要先概括出段落或情节的内容,思考作者想要通过它们表现哪些感受或观点态度。也就是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戴钻戒的青年”和“我的同事”放风筝是截然不同的。“戴钻戒的青年”这样放风筝:“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维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他如此傲慢,以至于缺失了放风筝本身的乐趣。“我的同事”这样放风筝:“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我的同事虽然家境不富裕,却更珍惜放风筝的不易,反而更容易从中得到快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阐述了一个道理:物质的充足,反而使人失去了生活的本真,使得人性变异。另外,从“同事”对风筝的追逐和“我”对“仙女”风筝的追逐中,体会出这样的人生哲理:快乐是在真实的、脚踏实地的追求中获得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创作意图与主题的能力。探究文本的情感和主题,要分析创作的背景,抓住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来理解创作意图。本题是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要分析出两篇文章的主题及情感才能解答问题。
《哦,香雪》创作于八十年代初期,描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作者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小说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赞美了乡村人身上淳朴、沉稳、内敛的气质。
本文通过描写在“市区的边缘”,在“楼房前边……农民的菜地”里放风筝的自由和快乐,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通过“戴钻戒的青年”被物质异化,不懂得放风筝的快乐,站在都市人的
上一篇:
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洋泾”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