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4 2022-11-12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2022学年第一学期
宁波市咸祥中学高二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40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1938 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2020 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
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
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
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
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
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
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
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
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
达……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
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
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材料二:
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
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送葬的钟声几乎没
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学者卡尔•齐默在《病
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
的武器就是科学。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
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
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
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
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
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
1
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
浏览完整试题
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
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
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
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
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摘编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材料三:
从控制传染源、救治被传染者,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正是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让人类面对传染病不再束手无策,拥有了守护健康的法宝。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也是战胜困难挑战的有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
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防治的要求,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
要遵循。管理措施越科学,精准防控越到位,阻断疫情就越有力有效。把科学有序的
防控要求落到实处,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能得到有力保障。
疾病与人类始终相伴随,威胁着人类健康,但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
最大程度降低生命代价。无论是非典、甲流还是新冠肺炎,我们对它们的科学认知有
一个过程。由此而言,防控疫情不能偏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脱离对生物规律的把控。
“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世界
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形容新冠肺炎疫情。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必须依靠科学、
运用科学。广大医护人员不辞劳苦、科学救治,努力完善诊疗方案,提高收治率治愈
率;广大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攻关,加快病毒溯源等研究;各条战线扎实做好预
防、控制和保障工作,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些都将为打赢疫情防
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科学支撑。
战胜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对大多数人而言,关键在“防”。加强病例排查,做好居家隔离观察,做好密切接触
者的追踪,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疫情防控的人民
战争就有必胜把握。科普宣传有助于克服因疫情导致的不安焦虑情绪。让科学防疫知
识走进千家万户,使人民群众懂得用科学态度对待疫病、用科学手段防治疫情,有助
于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病毒固然可怕,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谣言和恐慌。”不信谣、不传谣,坚持做
到科学抗疫,切实加强科学防控,我们必将取得战“疫”的胜利!
(摘编自王君平《科学防治,战胜疫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写 1938 年外国记者在武汉拍的照片,旨在说明武汉人民在面对新冠疫情时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B.科学是人类对抗疫魔最有力的武器,面对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C.材料一第五节运用排比手法概括了抗疫斗争中的许多感人场景,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D.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也是战胜困难挑战的有力保障,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生命代价。
2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指出抗击疫情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格,材料二和材料三则讲述科学防疫,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胜利的手段。
B.中国防控新冠疫情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C.疫情时期“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谣言和恐慌”,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的专业理性声音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
D.三则材料都属于新闻,内容主要记述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事件,通过人物群像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疫斗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科学防治”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大数据溯源、健康码识别、云办公等。
B.发现非典致病因素不是衣原体而是冠状病毒。
C.全国约 1/10 的重症医护力量集中在武汉。
D.成功研制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病毒毒株。
4.三则材料都运用引用手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 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 《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 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 “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
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 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
3
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 “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展开余下试题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 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 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 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 《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 《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各题。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1
那个早上是寂静把马可瓦多叫醒的。打开窗户:整个城市不见了,被一页白纸取
代。
电车因下雪而停驶,马可瓦多只好走路去上班。沿途,他自己开辟出他的通路,
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畅快。
所有大小道路像沙漠般无边无际的展开。被覆盖的城市,谁知道是否还是同一个,
或者在夜里已换了另一个?谁知道在白雪下到底还有没有加油站、书报摊、电车站,
或者只是成堆成堆的白雪?马可瓦多一面走一面幻想着自己迷失在一个不同的城市中:
事实上他的脚步正把他带往每天工作的地方,同样的仓库。等走进大门口,这位搬运
小工惊讶地发现自己站在一成不变的墙内,仿佛那些让外头世界消失的改变,独独漏
掉了他的公司。
2
在那等着他的,是一把比他还高的铁锹。车间主任威利哲姆先生把它递给他,说:
“公司前面人行道上的积雪轮到我们铲,也就是说轮到你铲。”
铲雪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尤其对那些没吃饱的人而言,可是马可瓦多却觉得
雪就像一位朋友,撤消了禁锢他生命的牢笼。于是他发奋工作,一大铲一大铲的雪花
由人行道上飞向路中央。
还有失业的西吉斯蒙多对雪也充满了感激,他在那天早晨被市政府征召成为铲雪
工人,终于眼前有了几天确定的工作。他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成为小队队长,然后——
这个志向是一个秘密——再青云直上。
西吉斯蒙多转身看到了什么?一个忙碌的家伙在人行道上东一铲西一铲零乱地用
雪把那一段刚清完的行车道又盖住了。他用装满雪的铁锹指着对方的胸口:“喂,你!
是你把雪铲下来的?”
“啊?什么?”马可瓦多惊跳起来,但承认:“喔,大概是吧。”
“好,那你立刻用你的小铲子把它弄回去,要不然我就让你把它吃干净。”
“可是我应该要铲掉人行道上的雪。”
“我要铲的是马路。那怎样?”
“不然我要放哪里?”
“你是市政府的吗?”
“不是,我是 Sbav 公司的。”
西吉斯蒙多教他如何把雪堆在路边,于是马可瓦多把那一段马路重新打扫干净。
心满意足,铁锹插入雪中,两人注视着完成的作品。
“你有烟头吗?”西吉斯蒙多问。
当他们互相为对方点燃半支香烟时,一辆扫雪车驶过,扬起两大波白浪掉落两侧。
等这两个人抬起目光,他们清过的那段又重新盖满了雪。那辆车,转着它的大刷子,
已经拐弯了。
3
马可瓦多学会把堆雪打压成结实的小墙。如果他一直不断作这样的小墙,便可造
出完全属于他的路径,通往只有他知道的地方,而其他人在这些路里都会迷失。
在人行道旁某一处原来就有一堆庞大的雪。马可瓦多正准备整压它以与他的小墙
同高时,才发现那是一辆汽车:公司董事长亚伯伊诺的豪华大轿车,全被雪盖住了。既
然一辆车和一堆雪之间的差别这么微小,马可瓦多埋首用起铁锹来雕刻一辆汽车。他
5
雕得实在很好:在两者之间还的确分不出来哪个才是真的。为了给这个作品做最后修饰,马可瓦多用上了一些铁锹挖出的废物:一个生锈的圆罐子作车灯,一片煤气阀让
车门有了把手。
门房、传达员和工友一阵脱帽礼,董事长亚伯伊诺从大门出来。有深度近视眼的
董事长,自信地快步走向他的汽车,抓住突出的煤气阀,拉出,低下头连脖子一起钻
进雪堆中。
4
马可瓦多已经转过街角在中庭清扫。
中庭的小孩作了一个雪人,还没有鼻子。孩子们便各自跑回家里的厨房在蔬果中
翻找。
马可瓦多看着雪人思考着什么。专注于他的沉思,以至于没听到屋顶上两个男人
喊叫:“喂,先生,您移动一下位置!”他们是负责除去瓦片上积雪的人。然后在一
瞬间,三百公斤的雪迎头落下。
小孩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胡萝卜回来。“哇!他们做了另一个雪人!”
“我们帮两个都装上鼻子!”便把两条胡萝卜分别插在两个雪人脸上。
马可瓦多,死多于活地感觉到透过那层把他埋没和冰冻的白雪有人送来了食物,
便咀嚼起来。
“我的妈呀!胡萝卜不见了!”小孩们都吓坏了。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并不放弃,把一颗青椒也塞给了雪人。雪人狼吞虎咽地把青椒
也吃掉了。
小孩们再试着放上一小根木炭当鼻子。马可瓦多用尽全身力气把它吐掉。“救命
啊!它是活的!雪人是活的!”小孩们全都跑光了。
5
在中庭的一角有排放热气的闸门。马可瓦多,迈着雪人沉重的步伐,把自己移到
暖乎乎的闸门上。
展开余下试题
拿起铁锹暖身,他继续在中庭工作。有一个喷嚏停在鼻头,就停在那里,没决定
到底要不要出来。马可瓦多铲着雪,半闭着眼,而那个喷嚏始终卡在他的鼻尖。突然
间:“啊……”,几乎隆隆震耳的:“……啾!”比地雷爆炸还要猛烈。由于空气急
剧的变动,马可瓦多被震撞到墙壁上。
这个喷嚏引起的根本是一个龙卷风。所有中庭的雪扬起,纷飞有如暴风雪,然后
被上方的漩涡吸进去,撒入天空。
当马可瓦多从昏厥中重新张开眼睛,整个中庭都是空的,连一片雪花也没有。在
马可瓦多眼前出现的是一如往日的中庭,灰色的墙壁,仓库的箱子,那些日常的满怀
敌意的东西。
1963 年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虽然一场大雪覆盖了城市,但是马可瓦多、西吉斯蒙多和一些孩子都找到了各自的欣慰。
B. 西吉斯蒙多虽生活艰辛,但是做事踏实认真,积极把握机会,并对美好生活充满着希望。
C. 往人头上扫雪,是小人物之间的冷漠;小孩们喂雪人蔬菜,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D. 大雪消失之后,马可瓦多要面对“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它们会让他失去自由畅快。
6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开头强调雪大,为后文写小工扫雪、孩子堆雪人、马可瓦多雕刻雪车、董事长钻进雪车等故事情节埋下伏笔,使叙事自然真实。
B. 小说中对马卡瓦多和西吉斯蒙多的语言描写各具特点,体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而心理描写又暗示出他们相似的人生处境。
C. 小说将大雪后的城市和雪消失后的城市进行对比,并对比前后人物的心情变化,从而激发读者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思考,深化了主题。
D. 小说以现代工业城市为社会环境,以一场大雪为自然环境,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具有了巨大的张力。
11.“迷失在雪中的城市”作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
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
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
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
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
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
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
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
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
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
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
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7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C.“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
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 分)
(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4 分)
16.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3 分)
(二)古诗词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江城子”为词牌名,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这首词是“记梦”, 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说明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
B.本词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讲的是生死相隔;“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难以忘却。
C.“夜来幽梦忽还乡”是抒情,作者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故乡,两人在那个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重逢,共诉衷肠。
D.“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
18.北宋之后的文人对这首词评价很高,把它称作“第一悼亡词”。试从艺术手法的角
度鉴赏这首词。 ( 6 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上一篇: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宁波”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