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2  2022-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2-2023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期期中教质量调研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材料一: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身份者(如限定为文人)的画作,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今人称为“文人意识”,主要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超越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独特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
程式化,是文人画十八般武艺中最为关键的招式。艺术是个性化的,而程式化的根本特点是标准化、秩序化、定型化。艺术中的程式化,特指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利用长期延传中形成的可供交流的具有规范、标准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创造,从而服务于表达的需要。艺术家对“程式”的利用,是“化”程式为人心灵的符号,而不是使艺术变成标准化的作业。
枯木寒林,溪桥柳细,远山近水,空亭翼然,梅兰竹菊,隔溪渔舟,怪石嶙峋,荒村篱落等等,都属于程式性语言,它不同于人们常说的“题材”,一切入画的内容都可称为“题材”,而只有具有特定指谓、特定意义的符号,才是程式化的构成语言。唐宋以来,中国画表现的领域在扩大,由人物到山水,由山水到花鸟,但所画的对象却在缩小,渐渐固定为一些程式性的语言。
笔墨是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是绘画空间得以成立的途径。这也是决定它在程式化的表现上与戏剧不同的根本原因。如山水画中,其基本意义单元可分为三个层次:笔墨-行丘壑(指画面中的空间形式,即美学中所谓“意象”世界)--气象(或称气韵、境界,乃一幅画最终价值的形成)。清王石谷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笔墨、丘壑、气韵虽可分而为三,但终究是一体。以笔墨写山川形势,通过山川形势达气象境界,笔墨是一幅画意义世界形成的基础。
文人画的发展伴随着笔墨语言的探讨过程,积墨、宿墨、焦墨等墨法的形成,兰叶描、高古游丝描等笔法的出现,笔墨方法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段越来越复杂,绘画所呈现面貌的可能性更向多元方向发展。在此探讨的过程中,便强化了笔墨的程式化倾向。如皴法,作为呈现山体的笔墨方法,渐渐形成多种呈现的途径,如卷云皴、劈斧皴、披麻皴、解索皴、鬼面皴、牛毛皴、乱柴皴、芝麻皴、金碧皴、玉屑皴、弹窝皴、矾头皴、没骨皴等。不同的画家创造并熟练使用某一种或多种皴法,最终形成风格样式的程式化。
无论亭子还是枯木寒林等,这些题材语言都是组成空间的基本符号,只有当它被编织到具体的空间形式时,才具有形式意义。构成语言,如同汉字中的笔画,而空间语言,就如同汉字的字型结构。在中国画中,通过寒林枯木、近山远水等组成的特别空间形式,或隐括某种曾发生过的历史故事,或表现即兴所至的特定世界,或隐喻理想中的生活范式,等等,成为绘画形式的意义载体。
境界语言是文人画独特的传导意义的途径。如荒寒画境,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人追模的程式。境界的程式化,是中国画民族
特色形成的关键,观画观气象,气象境界是决定一幅画意义的基础。中国画在长期发展中凝定的一些具有“程式性的境界”,为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广阔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追求“生命真性”文人画的程式化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这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和重视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这个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以后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本来,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大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书法这时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趣味,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这不能简单斥之为形式主义,恰好相反,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是自然界所不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中国艺术这一民族特征非常鲜明而重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画就是具有一定思想性、人文关怀以及生命意识的“人文画”。
B.中国画程式化的构成语言具有特定意义,小于常说的“题材”范围。
C.风格样式程式化的确立源于开创笔墨皴法的画家对其熟练的使用。
D.中国画从诞生开始,便具备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化”程式为人心灵的符号,故而艺术才不会变成标准化的作业。
B中国画在发展历程中凝定了荒寒画境等程式化境界,为艺术表现提供更广阔的世界。
C.文人画中主观意识心绪压倒形似与写实,与元代的社会氛围与当时文人的心理有关。
D.元代画家开创性地将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融入了对自然的描绘,拓展了审美范畴。
3. 材料一的论证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4.请结合材料,从程式化语言的角度赏析右面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丹崖玉树图》。(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胆量历程(节选)
徐贵祥
和平时期的边境,没啥大仗,偶有摩擦,小打小闹过过枪瘾而已。但是炮击始终热闹,两家都在锻炼部队。对方依仗地形优势,常常将小炮推到炮团眼皮底下惹是生非。沙子不大,但钻进眼里硌人。春节前团里拟了一个方案,决定派出前进观察所,潜进深山密林,弄清对方小炮的游击阵地,将其痛打一顿,大家好安稳地过个年。
参谋长将桑秋天叫到团指挥所,把方案大致情况介绍了一遍,然后说:“反复考虑,这个任务对专业技能要求高,找不出合适的人选。”
桑秋夫低头抽烟,态度很不明朗。
“有个人倒是定点很准,图上作业全师有名,可是,那家伙是属猪大肠子的,撑不直。”参谋长又说,目光在桑秋天的脸上晃了两圈。
桑秋天依然不吭声,眼睛东张西望。窗外刮了一阵微风,杨树叶子哗哗地响。参谋长憋不住了,问:“桑秋天你写请战书了吗?”“没有。”这一次,桑秋天回答得干脆。“桑秋天,你去把镜子拿来。”
“干什么?”桑秋天抬起头来,稀里糊涂地反问。
“拿来照照你的脸,看看你现在像个什么样子。当个连长窝囊巴叽的,成天一副阴死阳活的熊样子,肠子没有个伸直的时候。天塌下来了,你怕不怕?”
桑秋天翻了翻眼皮,又低下头玩弄手中的半截烟。
“几乎所有的干部都写了请战书决心书,有人还写了血书。你丢不丢人?“写那玩意儿干啥,牛皮吹破了缝不上。”桑秋天一甩脑袋,振振有词。
“你呀你……参谋长哭笑不得,“你他妈放屁都怕砸脚后跟……别忘了,咱们可都是在'钢七连’淬过火的。”
桑秋天瞅了瞅参谋长,然后又耷下眼皮:“参谋长,有话你就直说了吧。”
“这不是明摆着吗,”参谋长站起身,手捏红蓝铅笔敲了敲桌面,“开设前观是件抢手的任务,别人打破头来争。”参谋长抽出一摞文稿扔在桑秋天的面前,“翻来覆去找不见你的大名,这分明是往咱们'钢七连’脸上抹大粪嘛!”
桑秋天向文稿们扫了一眼,满脸还屑的神气:“球,做样子给人看的。上级咋决定我咋服从。”
“那好,”参谋长扔了一支烟过来,自己也点燃一支,“这个任务交给你。”
桑秋天的脸色顿时灰下来,耷下脑袋,手指痉挛地搓揉着那根香烟,直到把它搓成一根柔软的面条儿。金黄色的烟丝从桑秋天的指间流出。颤颤抖抖地落在地上。
“我,有一个要求。”桑秋天终于举起目光,看着参谋长。“说,我尽全力满足你。”
桑秋天想了想,把只剩下软绵绵的半截烟根噙在嘴角上,划了一根火柴,手一抖,灭了,又划一根,烟卷燃起很旺的红火,将桑秋天的半边脸映得血亮。
“算球了。”桑秋天最后说。
参谋长只好苦笑:“那就等你回来再说吧。”
桑秋天心惊肉跳地带领四名测地兵和两名计算兵,趁夜暗雾浓钻进距驻地九公里的榔岈山,潜伏四天四夜,终于摸准了对方的三个游戏炮阵地。表尺和射向都是桑秋天本人计算并亲自下达的,而且还负责观察修正炸点。
电台启用不久,就被对方侦听出位置。就在炮战打得最热闹的当口,两个排的兵力把他们包围在榔岈山东侧的 1879 高地。
桑秋天在向 1879 高地转移的途中受了伤,腿上挨了一枪,估计是碎了膑骨,得有人架着走,架到 1879 高地顶上,便又迅速展开作业,指示修正炸点。间瞄射击开始后,后方的阵地就成了瞎子,校正延伸火力捕捉目标就全听桑秋天的了。


展开余下试题还活着的三名战士是桑秋天用手枪逼走的。战士们起先不走,抱着桑秋天大哭大嚷“要死死在一起”,桑秋天横竖挣脱不开,急得高喊:“你们这是想把我送上军事法庭啦,任务没完成我不能离开,你们留在这里没球用,赶紧回去带人来接我……”那几个战士死不松手,抬胳膊拽腿硬是要把桑秋天往山下运……桑秋天掏出手枪将枪口搁在太阳穴上,悲悲壮壮吼了一嗓子:“你们再不走,老子就抠火!”
兵们只好撤了。抢占一个制高点,向包围上来的敌军实施压制射击,掩护桑秋天作业。桑秋天终于没再回来,又坚持了二十多分钟,指示打掉对方的最后一个炮阵地,然后靠在一棵树上,对电台吼了一声:“关机,我要炸电台了。”
后来的事情就全凭想象了。
据前去营救的一名排长说,桑秋天在电台上捆了四颗手榴弹,等人家涌上来抓俘虏抢电台的时候,他才突然将弦扯断。
没有找到桑秋天的尸体,只装了几箱子的碎骨烂肉,而且辨认不出姓名国籍。
参谋长给桑秋天的爹拍了份电报,老爷子很快就赶到了,硬硬朗朗地登上了海拔两千一百六十米的云雾峰,去年那片刚刚平静的战场。老爷子心平气和地问起部队的伤亡情况,参谋长回答说只亡一人,就是桑秋天。
随行的人都不吭声,都在等待老爷子捶胸顿足地哭一场。
老爷子坚决不哭,垂着两臂如同塑像一般挺着庞然的身躯,花白浓密的头发在阳光下炫耀着金属般的光泽。倒是参谋长挺不住了,借挠痒的机会悄悄地抓了一条泪迹。
桑秋天的爹举起望远镜又看了一会儿,看得很细。遥远的天穹,湛蓝的天空,雪白软绵的云絮……目光终于落在那座嶙峋挺拔的山峰上,擎着望远镜的老手抖了一抖,暗红色的血管立即蚯蚓般地凸出手背。
“那就是1879 高地吗?”
“是的。”参谋长小心翼翼地回答。
老爷子放下了望远镜,转过身来,沉默半晌,才低声说:“狗东西,到底不如老子,你不该……这么个死法……”
终于,颤颤巍巍地落下两颗巨大的老泪滴。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心理,如桑秋天面对参谋长的暗示不吭声时,窗外的“杨树叶子哗哗地响”,揭示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心理,
B.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老爷子在望远镜里看到1879 高地时,“手抖了一抖,暗红色的血管立即蚯蚓般地凸出手背”,暗示老人对敌人的痛恨。
C.小说中的对话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如桑秋天对请战书不屑一顾,说“上级咋决定我咋服从”,为下文他宁死也要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埋下伏笔。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客观冷静静地叙述了人桑秋天誓死完成上级交予的军事任务的故事,叙事方式的选择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6.桑秋天在1879高地顶上以自杀逼走三名战士,概括他这样做的原因。(4分)
7.小说在塑造桑秋天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分析其效果。(4分)
8.小说的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文信侯吕不韦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日/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B.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C.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D.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B.五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之国”指兵车多,力量强。
C.郊迎,古代指到郊外迎宾,表示敬重之意。文中表明赵王对甘罗的尊敬。
D.《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的纪传体史书,内容多为策士的游说活动。
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相吕不韦企图联燕攻赵,先设法让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又想派张唐到燕国为相,而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很坐气。
B.张唐因为害怕文信侯而不愿意到燕国为相,甘罗主动站出来,对张唐反复指明利害,最终成功说服张唐,足见甘罗能言善辩。
C.甘罗洞察时局,善于攻心,他以祸患相威胁,说服了张唐,他针对赵王担心泰燕联盟
不利于赵的心理进行游说,也使其就范。
D.张唐拒绝相燕,文信侯束手无策,都是对甘罗的有力衬托;而张唐和赵王先后折服,
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甘罗智勇过人的特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4分)
(2)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4分)
13.才智过人的少年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课内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14.下列对姜夔《扬州慢》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句,将扬州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进行对比,表
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B.上阙“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句,以有声衬无声,清越的号角声反衬出“空城”
的寂静,使人更觉凄凉寂静。
C.下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委婉( 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抒发了作者对名城荒废、国家衰败的感伤之情。
D.全词着力描写扬州战败后的破败萧条,揭露金人南侵的罪恶及统治者偏安一隅的错误
政策,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展开余下试题(三) 课外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桂枝香•观木犀①有感寄吕郎中②
陈亮③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犀,秋天开放的一种桂花,花瓣很小,但花香浓郁。②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吕祖谦任礼部郎官,后因病辞官归隐。品祖谦归隐之后,陈亮曾去看望他,两人畅论时政。相谈甚欢,之后,陈亮作词一曲寄于吕郎中。③陈亮,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忧于国事。
15. 词人在下阕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不要忘记收复故土。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
要以之为师,而比自己年纪小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将真挚深厚的感情融进院中枇杷树,寄托了作者对往事、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_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故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谋生异域,乃至飘洋过海,离乡别井。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为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___________。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____________、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柯灵《乡土情结》)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故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B.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谋生异域,乃至离乡别井,飘洋过海。
C.故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谋生异域,乃至离乡别井,飘洋过海。
D.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进6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19.下列诗句中,19.与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D.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①__________,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
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付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②__________,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③___________。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20.画线句子中反复出现“极不相同”这个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三)名著阅读(本题共1小题,5分)
22.《红楼梦》中常常用“一字评”来概括或凸显人物品性,如“敏探春”“勇晴雯”“憨湘云”等。
请再从原著中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人物,仿照以下示例,结合原著相关情节对人物性格给以“一字评”并做简要阐释。(5分)
【示例】“憨湘云”:“憨”字突出了史湘云豪爽直率,天真纯洁。她和宝玉划拳斗酒,玩得尽兴。她不受世俗束缚,敢于痛饮,酩酊大醉。大方的风采,潇洒的举止,随性不羁的行为,史湘云真正应了“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构成了湘云的“憨”性格。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询问陪侍在身边的颜回、子路二人的志向,子路希望把自己的车马衣裘跟朋友共有,哪怕自己穿得破旧也不感到遗憾。颜回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而孔子认为,让年老的人得到安乐,让朋友相互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二人沉思良久,点头称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孔子、子路和颜渊三人的志向,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1.(3分)B(A.文中说“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C.文中说“不同的画家创造并熟练使用某一种或多种皴法,最终形成风格样式的程式化”;D.应该是“从元画开始”。)
2.(3分)A(A.前后句不是因果关系,文中用的关联词是“不是……而是”。)
3.(4分)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举山水画的基本意义单元、皴法等例子),对比论证(将“程式性语言”与“题材”进行对比),引用论证(引用清朝人王石谷的观点)。②全篇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文人画的内涵和程式化的概念,后从四个层次分写;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别从构成语言、笔墨语言、空间语言、境界语言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6分)①构成语言:有山有水,山石嶙峋,林木葱茏,茅舍阴幽,山峦重叠,烟雾云烟。②笔墨语言:多种皴法融合,笔墨浓淡,近浓远淡,浓笔细描。③空间语言:近山远水,呈现出远中近景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