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3  2022-11-2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道德经》)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烘托了箫声的悲咽低回。
2.选择题。(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这里所描述的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这里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①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②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③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江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④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2)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香菱学诗”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林黛玉对香菱说,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还教得起你。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B.薛宝钗对香菱说,你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再加上这么辛苦学诗,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C.贾迎春对香菱说,凡是会作诗的都画在这一幅大观园的画上了,你也赶快学写诗吧!
D.贾宝玉对香菱说,会心之处不在多,刚才听你说了几句就知道你已领悟了诗歌奥妙!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艺术家与匠人
叶廷芳
①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自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的作为。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
②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还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难怪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要求建筑师掌握十一门知识,其中有的知识门类看起来与建筑毫不相关,如医学、心理学等,实际上它们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③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原创的美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这种制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更谈不上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离上述维特鲁威要求的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自负的师傅还往往坐井观天,让徒弟“高山仰止”。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他们的宿命。只有个别的天才人物才有可能成为例外。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④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顽固性相适应,中国的“匠文化”是非常强大的。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技术人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代意义上的“家”的地位。例如,我们有举世无双的木构建筑,但“鲁班”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的身份;我们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戏子”的地位;我们也不乏世界一流的美术家,他们照样被称为“画匠”!这种培养匠人与贬低杰出人物的“匠文化”的长期延续,造成了我国艺术家相当普遍的“匠人心态”,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须知,灵气乃是艺术个性的灵魂,而匠气则是平庸的同义语。纵览我国的艺术史,具有这种匠人心态的艺术家和带有匠气的作品何其多也!
⑤正是这种被动性的匠人心态,我们的艺术史少有更新换代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缓慢的、渐进式的发展。其实,更新换代才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反叛则是这种变革的动力。一位现代意识觉醒了的艺术家这样说:“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其实是一致的:传承并不在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在于前人的创造精神。而真正传承了这种精神的,从艺术史上看,无不见之于那些敢于反传统的人之中。事实上,正是那些反传统的人才开了新思潮的先河,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只要回顾一下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美术中的毕加索、音乐中的勋伯格、舞蹈中的邓肯、建筑中的高迪以及文学中的卡夫卡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的文学、艺术家都以重复为忌、为耻,每一件创作都必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否则你就有可能沦为“匠人”的危险。
3.第③段中的加点词“高山仰止”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对第②段列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事例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强调原创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知其奥妙而难以言传。
B.说明《蒙娜丽莎》画作因出自“巨人”之手而让人折服不已。
C.揭示多种知识门类的糅合发酵对艺术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表明艺术作品酝酿时间越长、创作灵感越新鲜就越有生命力。
5.下列关于原文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匠人的作品都是没有价值的。
B.建筑师必须掌握医学知识。
C.因为匠人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授,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
D.我们的艺术史主要表现为缓慢的、渐进式的发展,是因为很多艺术家缺少反叛意识。
6.文章③④两段分析“匠文化”形成的原因,两者顺序能否颠倒?请加以分析。(4分)
7.请结合文意,以《红楼梦》为例说明文学艺术“传承与反叛”的关系。(5分)
(二)阅读语段,完成8—11题(15分)
老来割麦
蒲楠
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②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睛好,适合开镰。
③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⑤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⑥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⑧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⑨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真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⑩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⑪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⑫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⑬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⑭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⑮六哥自言自语: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唉,田不收,吃啥呀。
⑯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⑰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⑱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⑲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展开余下试题⑳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㉑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㉒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一眼,如是同时冒出了一句:走吧,该回了。
㉓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㉔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㉕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㉖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㉗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㉘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8.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
9.结合材料,请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和六哥这类人物形象。(4分)
10.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11.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写道:
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请据此分析上面这个故事。(不超过100字)。(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怀乡
唐•喻凫
秋风江上家,钓艇泊芦花。
断岸绿杨荫,疏篱红槿遮。
鼍鸣积雨窟,鹤步夕阳沙。
抱疾僧窗夜,归心过月斜。
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古诗源》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深沉哀怨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围绕“怀乡”表达情感的。(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
独孤信传
(唐)令狐德棻
①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②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候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③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④时荆州虽陷东魏,民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纵兵击之,纂大败,奔城趋门,未及阖,信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
⑤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
⑥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⑦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有删减)
注:①太祖:北周宇文泰。②魏孝武:北魏孝武帝元修。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 __________ (2) 信以同谋坐免 _________
16.为下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准确的一项。(2分)
(1)魏孝武雅相委任( )
A.正直 B.向来 C.交往 D.非常
(2)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 )
A.约束 B.强迫 C.统率 D.雕刻
17.下列对文中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及胜弟岳为候/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B.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C.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D.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18.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
19.结合全文内容,推测第④段朝廷派遣独孤信前往荆州招抚怀柔百姓的原因。(3分)
20.隋朝建立后,追封独孤信为赵国公,谥号景。古代谥法解中记载“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德行可仰曰景”。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独孤信能够谥景的原因。
(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1分)
《文章指南》(原序)
詹仰庇
①文一而已矣,后世科举之学兴,始歧而二焉。学者遂谓古文之妨于时文也,不知其名虽异,其理则同。欲业时文者,舍古文将安法哉?虽然,尤贵得其要也。越自萧统裒集以来,群本杂出,非病于汗牛充栋,则病于鱼目混珠,甚无补于举业。迨吕、谢二公迭作,乃合群本而陶汰之,代不数人,人不数篇,或名曰《关键》,或名曰《轨范》,可谓得其要□,独惜秦汉之未备也。至若《会编》一书,自春秋而迄唐宋,文之杰然者,无不具录,亦云要矣,又惜国朝之未备焉。近虽有《续轨范》之刻,不过拾遗而已,犹非本然之善也。是以学者每以己见手录成篇,甚至读之成诵,惑于道傍之言。既辄取之,又辄去之,是何异于晬盘①示儿?投彼取此,安望其有真得哉?余窃病焉。
②乙丑春,震川归先生②登进士第,余辱附骥尾,诸年家唯先生爱余笃至。每日相与追论举业利病,先生深谓读古文有益,余意其必有善本。少之,果出古文一帙示余,曰:“余之幸至今日者,赖有此耳。”余阅有得,辄叹获睹之晚,于是录之以为继武者之的也。
③后余授南海县尹,道经维扬,适鸣岐黄契友在焉。余晋谒之,款寓月余。鸣岐旧尝共业南雍,至是具告以所闻,兼以是帙示之,庶余之迷于既往者,冀其知所用心也。鸣岐志欲嘉惠天下,命余芟其鲁鱼亥豕③之讹。且曰:欧阳不好杜诗,东坡不好史迁,人之好尚不同如此。是帙虽录于词林之宗匠,安必其悉投人意耶,盍各为篇章以便其去取可也。余嘉其言,遂析为单篇,合为五卷,且题曰《文章指南》。盖欲同志之士循途守辙,以达圣贤之域,岂徒曰骋殊轨者必攀逸驾,欲其步归先生之后尘而已哉!噫!兹予僭妄之罪,无所逃矣。若夫要总于前,而大纲以举;类分于后,而细目以张;又增附录,以补其缺略,则仍先生之旧也。记其则,则六十六条;记其文,则百十八篇。是虽作文之法未必尽于斯也,然染指亦可知鼎味也。况操纵阖辟,出入变化,自有真机,又岂言之所能尽、则之所能拘耶?是为序。


展开余下试题注释:①晬盘:旧俗于婴儿周岁日,以盘盛纸笔刀箭等物,听其抓取,以占其将来之志趣。②震川归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他震川先生。③鲁鱼亥豕: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1分)
A. 哉 B.焉 C.矣 D.乎
22.作者认为可供从事举业的学者选用的古文选本存在着以下缺陷,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早期选本太杂,数量太多
B.早期的选本质量良莠不齐
C.国家缺少优秀杰出的作者
D.续选本拾遗补漏,非善本。
23.简析作者将归有光先生所示一帙古文编辑为《文章指南》的意图。(3分)
24.归有光先生评点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试结合《谏逐客书》内容对此加以阐释说明。(5分)
三、写作 70分
25.作文
现代社会,人们似乎很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升学焦虑、分离焦虑、飞行焦虑……人们不断地努力,想要摆脱焦虑,但是诗人艾略特却说“焦虑是创造力的根基。”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答案
1.(1)埏埴以为器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5分)
(1)B (2分)
(2)C(3分)
3.(2分)徒弟把师傅的手艺看作是某一行的最高水平而有仰慕之情。
4.(2分)C
5.(3分)D
6.(4分)不能颠倒。文章第三、四两段分别从师徒传授制度的弊端(1分)和社会缺乏尊重艺术人才的意识(1分)两方面来论述“匠文化”形成的原因,由艺术培养内因至社会观念外因,范围由小及大,由主要到次要,符合逻辑认知(1分)。且第三段分析师徒传授制度缺乏横向联系的弊端,承接上文西方艺术强调多种知识门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的内容并与其形成对比。(1分)
7. (5分)传承在于传承前人的创造精神,并不在于形式和风格。创造精神的体现是反叛、反传统,(1分)反叛是艺术变革发展的动力,通过反传统的创新变革,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才是艺术传承发展的规律。(1分)
《红楼梦》在承续传统章回小说分回标目的基础上在多方面有创新,(1分)构思上以宝黛的爱情以及贾府的兴衰原委双线交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不以扁平性格符号化人物,而是在情节推进中塑造人物丰富、变化的品性,展现人性的真实;主旨上超越一般爱情小说的局限,涉及人生命运、世情百态、社会发展等方面,独树一帜。(指出一点创新点,结合内容分析2分)
8.(3分)画线句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或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麦子成熟时刻的饱满和淡淡的香气,(1分)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1分)
9.(4分)①顺爷和六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他们热爱家乡、珍视土地、勤于劳作、乐于助人,(写出两个方面1分)②他们七十多岁还独居乡村,坚持种地,并且在劳作的时候相互帮衬,(文中举例1分)③顺爷和六哥的形象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1分)在他们的身上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在现代商品经济的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学习。(1分)
10.(4分)温暖希望:①小说中顺爷和六哥眷恋故土,珍视土地、勤劳质朴、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小说中写道“大孙子回村子创业”,象征着青壮年对祖辈事业、农业的回归与继承,代表着农村新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2分,1点1分)
伤逝情绪:①小说中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年老孤独的顺爷、六哥留守乡村;②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使得人地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③流露出对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乡土文明不可避免地远逝的不舍与伤感。(写出2点即可)
11.(4分)乡村的社会变化较慢,在这样的社会中,施行长老权利的人往往是父母,父母对于子女具有管教的权力,(1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子女虽然对父母依然恭敬,实则在观念上已经产生了区别(1分)。因此,一方面六哥可以摆出长辈的姿态,言语中不容儿子拒绝(“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1分)另一方面,事实却是承包的土地由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了别人种;而二人打电话却也叫不回来收麦的人,体现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乡土社会中的长者也不得不经历名与实的分离。(1分)
12.C(1分)
13.B(2分)
14. (5分)
首联点明季节、地点、环境,写出了远行人客居所见景色。秋风芦花,江上船家,自然触发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1分)
颔联、颈联融情于景。岸上绿杨成荫,篱笆上红槿花开;水中鼍声衬静,夕阳下鹤步悠闲,描绘出一幅闲适、宁静、祥和的秋江暮景图,他乡景物之美,乐景衬哀情,让游子倍增归意。(或“颔联、颈联融情于景。岸上绿杨成荫,篱笆上红槿花开;水中鼍声衬静,夕阳下鹤步悠闲,描绘出一幅闲适、宁静、祥和的秋江暮景图,然而“断岸”“疏篱”“夕阳西下”,美景中也流露出惆怅悲凉的意味,让游子倍增归意。”)(1分)
尾联写自己抱病,留宿寺中,更添悲情,引发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1分)又看到明月西沉,彻夜难寐,直接抒发了漂泊在外的孤寂感伤。(1分)
全诗情景交融,在看似淡然的描写、叙述中,处处能体会到“怀乡”之情。(1分)
15.(2分)(1)抛弃 (2)株连受罚
16.(2分)D C
17.(2分)D
18.(6分)此前,秦州的长官昏庸懦弱,政令违背常理,百姓有冤情诉讼,多年不能决断。等到独孤信在秦州任职后,各种事物得以处理,没有积压的。
19.(3分)荆州虽然被东魏攻陷,人心仍然眷恋原来的朝廷;独孤信从前管理荆州时,主持军政事务,有很高的声望和政绩,深受百姓拥护;能文善武,有奇谋大略;为人忠诚,深受皇帝器重。(前两点1点1分,后两点1点1分,给满为止)
20. 独孤信遵循道义,在世事混乱时跟随孝武帝,忠诚于朝廷,为皇帝所信任;(1分)功业有成,多次担任地方要职,且为政有方,政绩卓著(1分);能文善武,深思熟虑,有奇谋大略,多次平定战乱,镇守一方(1分);传播仁义,在任职期间宣传礼义教化,鼓励农业生产(1分);风度弘雅,德行受到邻国和士民倾慕。(1分)
21.(1分)C
22.(2分)C
23.(3分)①对当时因选本不够精良,学者便自行手录成篇,为随意取舍之用而不能得古文之真的现象感到担忧;②归有光先生的选本既助益于先生自己也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复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