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祝亚楠、卢政《论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诗性的审美特质,最接近美学的本质,“中和”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B. 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追求明确的科学化、概念化的西方现代美学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 C. “中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传统中国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审美形态。 D. 传统的“中和”的思想在当前仍有重要的意义,可指导我们治理国家、为人处世以及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之道强调审美应适中、和谐,只有将“中”与“和”统一,实现中和之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B. 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一种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很少激烈地表达情感和过度抒发内心的悲伤。 C. 物质欲望的膨胀、生活压力的剧增以及当代大众文化的泛滥,给人们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趣味带来不良影响。 D. 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忽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 下列各项表述,不适合做“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怨而不怒,果断冷静地结束痛苦的生活。 B.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殉情后得以合葬,且化作双飞之鸟。 C. 王羲之的书法刚柔相济、线条光洁秀劲,章法明媚相成。 D. 《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激烈地指斥天地、且发下三桩誓愿。 4. 为什么把“中和”称为“大美之学”?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理解。 5. 当前我们如何利用“中和”美学思想来解决美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A 3. D 4. ①“中和”最接近美学本质,是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②“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①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和”美学思想体会平和、宽容之美,提高审美趣味。 ②借助至仁至善的“中和”美学思想,加强修养,缓解当代人的精神压力,重塑社会道德。 ③“中和”美学强调既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当代学校美育也应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合理设置美育学科,还应将现代美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与追求明确的科学化、概念化的西方现代美学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错误。由原文“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可知,原文说的是“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并不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有将‘中’与‘和’统一,实现中和之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错误。由原文“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可知,原文说的是“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怨而不怒”表现出“平和、宽容”,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B.“殉情后得以合葬,且化作双飞之鸟”表现出“至仁”“至善”,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C.“刚柔相济”表现了“和谐”,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D.“激烈地指斥天地”表现了“愤怒”,不能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它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可知,“中和”最接近美学本质,是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结合“儒家的‘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文学审美上创造出了平淡朴素、恬静安逸、怒而不怒的‘和’之理想境界,使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达呈现出含蓄委婉、冲和的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知,“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