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65  2022-11-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
浙江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01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2•浙江绍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一文化系统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有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有些不同的文化要素,虽然似乎相反,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如果仅取其一个而排斥另一个,就会陷于偏失,引起不良的后果。
古代儒家强调道德教育,不重视法治;法家则专重法治,完全否认道德教育的价值。事实上,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对的。但孟子对于法还是重视不够。韩非强调“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韩非子•奸劫弑臣》),宣称:“夫贤势之不相容亦明矣”(《韩非子•难势》)。事实上德与法是相辅相成的,贤与势更非不相容。
文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愈丰富就愈繁荣,万紫千红胜过孤芳自赏。
但是也有一些文化要素,各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能脱离原来的系统,不可能勉强地拼凑在一起。清初王夫之曾论古今的不同说:“郡县之与封建殊,犹裘与葛之不相沿矣。……封建也,学校也,乡举里选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则踬矣。(《读通鉴论》卷三)”
王船山的议论确实精湛。古今的差别如此,中外的差别亦有类似的情况。
例如清末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企图把三纲五常的旧伦理与近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事实上君主专制和封建道德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不相容的。
那么,不同的民族文化只有各自独立,或者只有“全盘西化”才是出路吗?这又不然。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扬长补短,历史上不乏实例。保持自己的良好基础,学习先进文化的最新成就,以促进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有些文化要素彼此不能相离,有些则是可以相离的。
我们进行实际考察,就可以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要素有许多是并行不悖,甚至是可能相得益彰的。
举例来说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各自具有自己的系统。西方医学已经发达到非常精密的程度,超迈前古。但是中医的一些优点仍为西医所不具备。中国医学确有实效。中医的一些理论至今仍令人感到神秘难解,可能只有进一步运用最新科学才能予以明确的诠释。中西医结合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建筑都有其独具的特色。西方绘画、西方音乐、西方建筑也都是应该学习的,但能够否认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建筑的独特价值吗?关于音乐,有些人称中国音乐为民族音乐,似乎西方音乐才是音乐的正宗,这种民族自卑的作风,还是半殖民地的遗风。现代西方建筑采取了现代技术,确有古代中国不能及之处,但是建筑的民族形式仍有可取的优点。
我们必须慎重考察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以及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从某一系统中选取一定的要素,应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准则。任何系统都是可以剖析的。黑格尔哲学是一个相当严密的系统,而马克思、恩格斯却看出黑格尔哲学系统与其方法的矛盾,在批判其哲学系统的同时却剥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往往如此;一切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思想必然能够脱离其原来所在的系统而独立存在;一切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成果也必然是并行不悖、彼此相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一个新的创造,同时又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综合。我们要排除一切浅见与偏向,努力创造光辉灿烂内容丰富的新中国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张岱年《文化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文化要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道德教育,不重视法治,法家则专重法治,完全否认道德教育的价值,是因为二者都只看到文化要素之间不相容的关系,而忽视了其相辅相成的作用。
B.王夫之说:“郡县之与封建殊,犹裘与葛之不相沿矣。……孤行则踬矣。”作者认为其议论确实精湛,准确地论述了古今文化要素的差别。
C.由于有些文化要素彼此是可以相离的,这为我们在保持自己的良好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最新成就以促进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D.东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各自的特色,这说明不同的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要素是并行不悖的,甚至是可能相得益彰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同一文化系统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有些是表面相反而实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如果仅取其一个而排斥另一个,就会引起不良的后果。
B.清末企图把三纲五常的旧伦理与近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做法的失败,说明有一些文化要素是不能脱离原来的系统的,不可能勉强地拼凑在一起。
C.虽然中医的一些理论至今令人感到神秘难解,但中医的一些优点仍为西医所不具备,中西医可以相得益彰,其结合的前景十分光明。
D.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可以剖析的,他们看出了黑格尔哲学系统与其方法的矛盾,在批判其哲学系统的同时剥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3.请结合全文,概括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几种关系。
【答案】1.C 2.D 3.(1)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
(2)似乎相反,实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3)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
(4)并行不悖又相得益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是因为二者都只看到文化要素之间不相容的关系,而忽视了其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果失当,文中只说“古代儒家强调道德教育,不重视法治;法家则专重法治,完全否认道德教育的价值。事实上,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并没有说他们只重一方面的原因。
B.“准确地论述了古今文化要素的差别”错,原文说的是“王船山的议论确实精湛”,并没有说“准确地论述”。
D.“这说明不同的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要素是并行不悖的,甚至是可能相得益彰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要素有许多是并行不悖,甚至是可能相得益彰的”,选项漏掉了“有许多”这个限制性词语,扩大了范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可以剖析的”于文无据,“任何系统都是可以剖析的”,这是作者张岱年的观点,原文“黑格尔哲学是一个相当严密的系统,而马克思、恩格斯却看出黑格尔哲学系统与其方法的矛盾,在批判其哲学系统的同时却剥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没有提及他们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可以剖析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同一文化系统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有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可概括出: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
“有些不同的文化要素,虽然似乎相反,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可概括出:似乎相反,实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有些文化要素彼此不能相离,有些则是可以相离的”可概括出: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要素有许多是并行不悖,甚至是可能相得益彰的”并行不悖又相得益彰。
(2022•浙江宁波•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及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意滥用或过度开发非遗的现象严重,一些仅仅依靠传承人进行传播的非遗项目正在加速消亡,非遗抢救性保护与有效传播已成为非遗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
信息化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非遗传播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事实上,从非遗数字资源与实体资源的关系中,可以进一步明确数字化保存对于非遗保护的价值:非遗数字资源来源于非遗资源,但无法替代非遗资源。没有实体资源作为基础,数字资源将沦为空中楼阁;数字资源包含的信息不等同于实体资源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无法把非遗资源的许多无形的特征完全保存下来。事实上,我们要做的是实体资源的最优化保存与呈现,同时,通过数字资源的有效传播,可以“放大”和“延伸”非遗数字化的价值。
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使得非遗有更多更丰富的表现形式,目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传播媒介。这是一种在国内应用最早和普及最广的传统传播媒介,如“中国非遗网”“中国传统村落网”等。其次是基于智能设备的数字化传播媒介。譬如故宫博物院已发布多款手机应用程序,民众可以利用手机或智能手表很方便地看到故宫内的馆藏文物。再次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用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数字化建设也为非道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以博物馆为例,在陈列展品中加入数字化展示形式,借助全息投影、3D等互动设备,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同时受众也会使用互联网设备实现信息传输与共享。最后是基于电商平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比如,2017年电商平台唯品会开始探索“电商+非遗”的创新模式,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但是,在迎接科技带来的发展契机的同时,非遗数字化传播在升级和转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目前我国对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与形态的研究多以应用为主,对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不足,未形成成熟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遗数字化传播工作缺少通用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到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效率。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前,在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一些非遗数字化平台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会出现一定的差别。其实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数据库系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规范不标准,机制不统一,就会造成混乱。再有,在实际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建设工作中,容易出现区域建设不平衡问题,部分市县的不同机构独立主办非遗网站,导致了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也导致了全国各地非遗数据分布广泛,统计起来十分困难。还有一些偏僻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建立相关的网站,因此根本无法实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除此之外,一些非遗成果以及其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文化传播部门不能获得相应的资料,也无法进行全面地数字化统计,开展数字化保护,由此这些非遗就无法被大范围地传播和共享。


展开余下试题4.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非遗被随意滥用、过度开发等现象严重,对非遗工作者来说,非遗的抢救性保护与有效传播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B.非遗的实体资源是其数字资源的基础,而数字资源的有效传播又能使非遗的实体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保存和呈现。
C.通用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效率有直接的影响,而目前我们国家在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和形态的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
D.由于某些非遗成果及其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因此不是所有的非遗成果都能被大范围地传播和共享。
5.根据材料推断,下列活动中哪一项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的( )
A.某昆曲爱好者上淘宝等电商购物平台花高价购买某昆曲名家的《牡丹亭》正版光碟。
B.某学生利用手机中的APP,查看宁波博物馆中的“十里红妆”展品,了解当地的婚俗文化。
C.某国际友人登录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观看中国传统技艺一一景泰蓝的介绍视频。
D.某游客在云南丽江东巴文化非遗体验馆,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
6.结合材料第四自然段,为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提一些可行的建议。
【答案】4.B 5.D 6.(1)加强对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与形态中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形成成熟的知识体系。(2)构建规范标准、机制统一的数据库系统。(3)整合各地的非遗数字资源,打破各地各自为阵的局面。(4)采取多样灵活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数字资源的有效传播又能使非遗的实体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保存和呈现”错,根据原文“事实上,我们要做的是实体资源的最优化保存与呈现,同时,通过数字资源的有效传播,可以‘放大’和‘延伸’非遗数字化的价值”,应是“通过数字资源的有效传播,可以‘放大’和‘延伸’非遗数字化的价值”。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平台”来判断。
A.基于电商平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
B.基于智能设备的数字化传播媒介,
C.于网络的数字化传播媒介。
D.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目前我国对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与形态的研究多以应用为主,对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不足,未形成成熟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遗数字化传播工作缺少通用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到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效率”,可知“对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不足,未形成成熟的知识体系”是存在的问题,可就此提出加强对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与形态中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形成成熟的知识体系的建议。
根据“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前,在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一些非遗数字化平台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会出现一定的差别。其实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数据库系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规范不标准,机制不统一,就会造成混乱”,可知在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如果数据库系统规范不标准,机制不统一,就会造成混乱,可就此提出构建规范标准、机制统一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议。
根据“再有,在实际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建设工作中,容易出现区域建设不平衡问题,部分市县的不同机构独立主办非遗网站,导致了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也导致了全国各地非遗数据分布广泛,统计起来十分困难。还有一些偏僻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建立相关的网站,因此根本无法实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可知存在区域建设不平衡问题,可就此提出整合各地的非遗数字资源,打破各地各自为阵的局面的建议。
根据“除此之外,一些非遗成果以及其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文化传播部门不能获得相应的资料,也无法进行全面地数字化统计,开展数字化保护,由此这些非遗就无法被大范围地传播和共享”,可知存在一些非遗成果以及其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使得这些非遗无法被大范围地传播和共享,可就此提出采取多样灵活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建议。
(2022•浙江绍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一词,本是专就著作而言,人们把一些重要而又有指导性质的书称为经典。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如《易经》本来称《易》,后被列为经书,才有《易经》的称呼。除了这些书是经学著作的原因以外,实际上也有经典著作之意。它们是经典,但是属于儒家、儒术的经典。此外,道家、佛教也都有各自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便被视为道家的经典,《六祖坛经》便是中国佛教的经典。不过,此时的经典似乎仍多用于思想和宗教领域,文学著作即使《诗经》,仍被用作“诗教”,派为思想教化之用为主。后来随着经典一词在运用上的扩大和延伸,发展到了文学领域,我们会把有些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叫作文学经典或经典文学。再后来,“经典”一词在文学领域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挥。有些人把有些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也称为经典。于是,在《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之后,又有了《唐诗经典选读》《宋词经典选读》《唐宋文经典选读》等。其实,这都是一些诗、词、散文作品的选编,并不是原来的著作本身。
现在我们常把经典一词与一些名篇连用或混用,如经典名篇或名篇经典。仿佛经典即名篇,名篇即经典。其实,严格说来,经典与名篇还是有区别的。有些仅是名篇而非经典;有些仅是经典而非脍炙人口的名篇;有些既是经典又是代代相传的名篇。不是所有的文学名篇都能称为经典的。
一般说来,能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并在艺术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而有些文学作品尽管很有名,至今流传,足称名篇,但未必具有文学史意义,又仅只是名篇而已。这是经典与名篇的最大区别。我们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这种区别和差异。先以七律为例。如崔颖的《黄鹤楼》一诗,既是名篇,又是经典。因为崔颖所生活的时代,七律一体初创不久,门户未开,数量甚少,内容又多为宫廷君臣应制之作,题材相当狭窄,崔颖的这首七律却冲破了应制诗的范围,写登高望远的思乡情怀,这就丰富了七律的题材,扩大了七律的表现范围,这就使之有了文学史的意义。再加上此诗刚健有力,一气直下,具有很高艺术性和影响力,曾被严羽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所以此诗既是名篇,又是经典。杜甫的《登高》《登楼》诸律亦复如此。其实晚唐许浑、罗隐笔下也有不少登高抒怀的七律佳作,如许浑的《登洛阳故城》、罗隐的《登夏州城楼》等,但这些七律至多只能称名篇,很难称为经典。


展开余下试题次以七绝为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均是名篇,却又是经典。因在刘禹锡之前,以七绝形式写边塞、送别、宫怨、闺思的成功之作很多,但以七绝形式写怀古的却十分罕见,似乎只有李白的《越中览古》,但艺术性和影响力显然不如《石头城》和《乌衣巷》。这两首诗可以说是以七绝写怀古之情得以成功的最早典范,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因而兼具名篇和经典的双重属性。杜牧也是七绝高手,同为七绝名篇,他的《江南春绝句》就未必像他的《赤壁》《题乌江亭》更有文学史意义。因为《江南春绝句》是行旅之作,李白、刘长卿、白居易等以七绝写行旅的佳作已有很多,算不得稀奇,但后二首七绝都是咏史之作,在此之前人七绝形式咏史的佳作极为少见,甚至难觅,杜牧开其先,并影响晚唐,使晚唐的咏史七绝十分流行。所以杜妆的《赤壁》《题鸟江亭》就比《江南春绝句》更具有文学史意义,也更经典
(节选自孙琴安《经典与名篇》,有删改)
7.下列对“经典与名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名篇就是经典,有些经典也是名篇,而有些名篇虽流传至今,但未必是经典。
B.经典与名篇的最大区别是前者通常具有文学史意义,而后者则未必具有这种意义。
C.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是名篇,而经典不像名篇那样流传至今,也未必脍炙人口。
D.简言之,经典的特点主要在于作品的典范性,而名篇的特点则重在作品的知名度。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四书”“五经”到《唐诗经典选读》可看出,“经典”一词已从思想和宗教领域发展到了文学领域,其运用有扩大和延伸。
B.现在“经典名篇或名篇经典”等说法,仿佛经典就是名篇,名篇就是经典,其实经典与名篇并非同一概念,差别还是明显的。
C.同是登高抒怀的作品,崔额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是经典,而许浑的《登洛阳故城》只能称名篇,在它之前已有经典。
D.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是经典,而出现更早的李白的《越中览古》却不是,主要是前者的艺术性和影响力超过了后者。
9.根据文章阐述,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答案】7.C 8.D 9.①在题材(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开创性。②对当时和后世具有影响力。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经典不像名篇那样流传至今”错误,因为有些经典可能不像名篇那样广泛流传,但不等于至今已经不流传了。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称“《唐诗经典选读》”为经典不妥。根据原文“其实,这都是一些诗、词、散文作品的选编,并不是原来的著作本身”可知,《唐诗经典选读》是一些诗、词、散文作品的选编,不是经典。
B.“差别还是明显的”欠妥,原文是“严格说来,经典与名篇还是有区别的”,即从艺术标准评判,两者是有区别的,没有“明显”这层意思。
C.“在它之前已有经典”不当,原文没有“之前已有经典”,后世就不能再有经典这层意思,因为杜甫的《登高》就在崔颢的《黄鹤楼》之后,也是经典。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崔颖的《黄鹤楼》一诗有文学史的意义,“因为崔颖所生活的时代,七律一体初创不久,门户未开,数量甚少,内容又多为宫廷君臣应制之作,题材相当狭窄,崔页的这首七律却冲破了应制诗的范围,写登高望远的思乡情怀,这就丰富了七律的题材,扩大了七律的表现范围”,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这两首诗有文学史的意义,“因在刘禹锡之前,以七绝形式写边塞、送别、宫怨、闺思的成功之作很多,但以七绝形式写怀古的却十分罕见”,据此分析可知,在题材(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开创性。
崔颖的《黄鹤楼》“刚健有力,一气直下,具有很高艺术性和影响力”,“以七绝形式写怀古的却十分罕见,似乎只有李白的《越中览古》,但艺术性和影响力显然不如《石头城》和《乌衣巷》”,据此分析可知,对当时和后世具有影响力。
(2022•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发展早期对用户和商家都很友善,对商家的抽成不高,对用户甚至进行倒贴式的补贴,目的就是赢得用户和商家,战胜其他平台。作为企业,平台也要盈利,适当的抽成无可厚非。但随着互联网平台企业优势地位的形成,两边通吃的现象愈演愈烈。平台对商家的抽成越来越高,给用户的实惠越来越少,平台上的价格常常高于实体店,演变为一种“技术性牟利”。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而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用户和商家资源,拥有了顶级流量,成为了对用户和商家都具有话语权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收割流量红利,“大数据杀熟”就是较早进入民众视野的收割方式。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分析用户每一次消费记录,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相关信息,“熟客”反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支付了比“生客”更高的费用。
(光明日报《警惕“技术性牟利”沦为翻版大数据杀熟》)
材料二: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介绍,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平台对获取的用户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给一个用户贴上成千上万个标签,完成用户的数字画像。平台清晰地记录着用户的身份信息、使用喜好、消费习惯等,这样可以方便机器识别,甚至深层次预测用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品推荐。
在个性化推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后,平台甚至可以摆脱对“用户画像”的依赖。也就是说,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平台瞬间就能完成商品推荐。原本给用户提供便利的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没想到却成了一个杀熟“利器”。在网购中,同物不同价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既消耗了卖家诚信,也消耗了买家对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很难断定卖家违反了哪款具体条例,但可以肯定的是,卖家一定违反了诚信经商应有的操守和底线。
(北京青年报《大数据“杀熟”套路不可不防》)
材料三:禁止“大数据杀熟”,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还得看落实。就眼下而言,一些现实问题亟待破解。一方面,处罚力度似显不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对有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线上经营者,可通过约谈等行政指导方式予以提醒、警示、制止,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有的线上经营者实施“大数据杀熟”时间较长且交易涉及消费者众多,如果仅通过行政指导方式进行处理,其处罚和震慑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大数据杀熟”的判定标准虽已明确,但如何举证、谁来举证仍是大问题。消费者与经营者就“大数据杀熟”发生纠纷,有必要实行“举证倒置”,对经营者的各种说辞,监管部门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必须依法严格核实查处。
“大数据杀熟”之所以存在,不仅在于平台拥有数据优势,也在于市场开放性和透明度不足。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不是要“杀死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浙江2023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